[摘 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猪传染病成为一直困扰养猪业的棘手问题,尤其是在农村,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但是见效甚微。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呢?笔者指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预防疾病控制方面制定出整套的、有效的、综合性的措施,这既有利于促进生猪散养户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旨在加强农村生猪防疫工作,切实解决每一个畜牧兽医工作者以及生猪散养户的需要。
新时期,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生猪生产,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多以散养户为主,养殖群体也多为一家一户,而且饲养方式多种多样,加上工作人员随意出入猪舍,使得养殖中会出现一系列的传染病,而且这些传染病一旦出现,就很难控制。传统防疫方式下,人们就只是单纯的生猪打防疫针,但是这只能是治标,不能治本,在打了防疫针之后,还是会出现疫病问题,久而久之,防疫工作就搞不下去。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生猪防疫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以期更好地开展农村生猪养殖中的防疫工作。
1 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1.1 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1 兽医队伍人员短缺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兽医体制都还不够完善,村防疫人员要想拿到疫苗,必须要经过农业中心以及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在岗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中,大多数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80年代的少之又少,那些50~60年代出生的兽医人员,随着年龄的增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疫病防控工作的要求 [1]。此外,随着动物防疫工作量的逐年增加,这种又脏又累、工资待遇又低的工作已经少有人选,那些生存困难的嫌弃其工资低,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那些稍有能力的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动物防疫工作,长此以往,生猪养殖业中防疫工作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1.1.2 防疫员并没有按照规程操作防疫
在我国绝大多数乡村,根本无法组织起人力集中进行防疫注射,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出去打工去了,那些村社一级的组织机构又对防疫不够重视,不愿意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在农村,绝大多数的散养户动物防疫工作都是乡镇单位或者是村兽医防疫员单人走家串户,常常到了农户家里面之后,因为没有人在家或者是农户的阻挠而耽误了防疫的时间,这时候相关防疫员就会选择不了了之 [2],马虎了事,面对这样工资低、劳累的活很多人都不愿意花费更多的心思。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疫苗是猪蓝耳油剂灭活,这种疫苗黏稠度大,很难注射,再加上猪不老实,就不能保证很好地将药水注射到猪的身体里面去,最终只能是降低生猪防疫工作的水平。
1.2 限制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1.2.1 防疫队伍素质过于低下
目前,我国基层兽医队伍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在原来镇上的很多兽医人员都已经转移到其他的行业上去了,就算是有那么一些工作人员,不少都是江湖郎中,只是时不时地走乡串户。这些仍旧工作在兽医行业的人员,就像是一些游兵散将,再加上年龄偏大,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早已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在面临即将发生的事的时候,他们常常马虎了事,根本没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1.2.2 普及推广力度不够
防疫工作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饲养管理以及卫生消毒,但是很多养猪户以及防疫人员都没有认识到这点。很多地区的科技普及和科技推广都只是走过场,根本没有落实到实处,农民渴望的那些科学饲养以及科学防疫很难到达农民的手中。
1.2.3 村社一级组织重视不够
村社组织是农村生猪防疫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相关的组织要能够加大农村动物散养户防疫方面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在适当的时机,要给予村级防疫人员一定的经济补贴,真正意义上的加大消毒的力度,但这一工作目前也很难落实。
2 加强农村生猪养殖业中防疫工作的措施以及建议
2.1 不断加强基层兽医人员技术培训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兽医人员技术培训势在必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防疫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关单位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基层兽医人员技术培训,它是评判一个地区兽医体制改革是否完成的重要标准。当下,我国很多农牧民都需要那些思想素质较高、业务素质强的兽医人员,只有这样的兽医人员才能确保生猪的健康养殖,但是我国很多农村的兽医却难以胜任这一工作。为此,市、县两级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加强兽医人员的基础培训,尽早地让受益从业人员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农村动物防疫的形势需要。
2.2 不断优化机制以加强对散养户的科技普及、推广
不断完善并优化动物防疫体制,既有利于提高防疫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有利于确保动物的防疫工作,这就要求相关单位要加强对防疫的指导、监督、检测以及应急处理,要能够从农村发展的角度出发,切实增强农村的防疫服务系统,真正地提高科学防疫水平以及防疫质量。首先,要帮助散养户树立生猪传染病防范意识 [4]。养殖户如果能够做到自我约束,无疑是优化防疫工作的重要因素。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农村散养户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自我约束力不强、防范意识较为低下等。那么,怎样提高养殖户的防范意识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养殖户之间不相互串门;猪舍的建设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而不是将就;相邻的猪舍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间隔。
2.3 积极引导散养户科学使用兽药以及疫苗
21世纪的今天,生猪散养户必须要能够适当地了解并掌握兽药以及疫苗科学使用的基本常识,要根据自身的饲养水平以及疾病发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使用兽药及疫苗。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养殖户可以根据生猪的生长状况,有效减少各种药物的使用,这有利于降低防疫的难度;其次,在生猪生病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兽药中标注的使用量使用药物,因为不管是过量使用还是少量使用,都会影响到生猪的生长;再次,在储藏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的时候,必须选择科学的方式,以防止饲料出现受潮、霉烂等问题;最后,一旦发现了有疫情的生猪,必须立即隔离,待确诊后再采取可行、果断的防控措施。
2.4 不断加大检疫的力度
加大检疫力度的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在农村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1)不管是在什么地区,都要全面地推行动物防疫溯源标识管理,这既有利于健全动物防疫管理以及养殖管理档案,也有利于全方位的加强规模养殖的管理和指导 [5];(2)深入开展与防疫工作有关的产地、运输、屠宰以及市场检疫,确保生猪防疫各个工作在不同的环节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证;(3)不断加强检疫过程中的防疫监督,严格执行生猪及产品免疫标识;(4)严格控制病害动物以及产品流通中各种有可能的病原扩散,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展开。
2.5 加大防疫监督力度,实施防疫管理责任制
作者在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防疫安全隐患就是监督力度不足,责任意识缺乏等问题,这都将会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6],因此,作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认为要提高动物防疫工作质量应加大防疫监督力度,并实施责任制的防疫管理,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做好防疫工作 [5-6]。首先,应对动物免疫质量的状况调查分析,主要借助真实、科学、可靠的实验数据作为重要的分析依据,并结合动物抗体水平的高低情况及时对其开展免疫工作,全面提高动物免疫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等,彻底打破以往盲目性的免疫工作 [7]。其次,应加强实验室的监测,确保对整体动物免疫效果知情,这样才便于制定相应的防疫措施,从而确保防疫措施的科学性以及可行性,对提高动物防疫工作质量有着极大的作用。再次,要加大对防疫监督的力度,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可变性等特点,很多细节性的环节经常被忽略,而这也将会成为疫病引发的风险因素,因此,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必须加大对防疫监督的力度,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有效性。最后,防疫监督工作要实施责任制管理,主要是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具体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 [8],一旦出现防疫工作上的问题,应及时分析其问题的原因,并追求负责该区域的人员,结合实际情况来书写相应的书面材料,以及对该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并结合实际的问题影响程度来给予负责人适当的经济罚款,从而对激发防疫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着一定的效果,更有利于动物防疫工作质量的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动物防疫工作应引起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春季疫病高发季节,由于温差较大、气温多变的原因,会造成动物染上重大的疾病,甚至发生疫病扩散、变异等现象,对动物养殖户的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动物的防疫工作,才能切实有效有针对性的做好动物疫病的防疫工作。通过本文对动物防疫工作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主要从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畜牧兽医站管理;增强免疫接种,提高免疫质量;积极做好春防工作,提高动物防疫工作质量;加大防疫监督力度,实施防疫管理责任制等几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动物防疫工作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