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原刘凤斌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广东 广州 510405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相关疾病临床经验
黄超原1刘凤斌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广东 广州 510405
五脏相关,一是强调脏腑内部、脏腑之间存在多维联系,构成有机整体,不可机械分割;二是强调人体自身、社会环境、自然气候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即天-地-人相关。然笔者认为五脏相关不仅体现在诊断,还能体现在治疗,即处方之中也可渗透五脏相关的治则。笔者以中医脾胃系中重症肌无力和慢性胃炎这两种常见疾病为例,结合 “五脏相关”学说探讨刘凤斌教授对其病机的认识以及处方治疗的特色。
五脏相关;重症肌无力;慢性胃炎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创造性地提出 “五脏相关”学说,他指出,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1]。
笔者有幸跟随邓老的弟子刘凤斌教授出诊,发现刘老师运用 “五脏相关”学说对各种常见脾胃疾病进行处方用药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笔者以重症肌无力和慢性胃炎这两种脾胃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为例,分析 “五脏相关”学说是如何阐述疾病以及其是如何应用在临床治疗上。
1.1 病机的认识 重症肌无力在中医病名主要属于 “痿证”范畴[2](在I型重症肌无力中可归为 “睑废”范畴),邓老[3]认为重症肌无力之病机为脾胃亏虚,故治则以补肾健脾为法,处方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因脾为后天之本,能运化水谷精微,散精以灌溉四周,以充实五脏,如 《素问·经脉别论》中言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且脾主四肢肌肉,故脾胃亏虚,中土贫瘠,阳明气血不旺,则不能充实四肢,以致四肢萎靡;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虚则是先天禀赋不足,加上后天失养,并而四肢无力,痿证乃生;其次,肝脾相关,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化生气血,导致肝血不足;再者,肝肾相关,乙癸相关,肾精不足,无以滋养肝阴,则肝血不足。 《内经》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肾阴血不足则筋脉失荣,故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此外,肝气在东方主升,肺气在西方主降,重症肌无力肌肉之不举与大气之不提相关,故欲使筋肉升举,必须升清阳,降浊阴。心为君主之官,统领五脏六腑十二官也,如 《内经》有言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故宁心安神也是必不可少,由此可见重症肌无力之病虽首责之于脾肾,但也与心肝肺息息相关。
1.2 立法处方 邓老在治则上以补肾健脾为提纲,不废升清阳降阴浊之法,佐以宁心安神之药。在补肾方面,刘老师会给每位重症肌无力患者拟定处方后,再附上一个 “紫河车加西洋参另炖”的医嘱,紫河车一般用量在10~15g,西洋参一般在5~10g,寓益气健脾、强肾益精之意。刘老
师运用邓老的经验,拟方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常以大剂量的黄芪配以五爪龙,一般黄芪的用量是五爪龙的两倍,五爪龙的用量一般在30~60g,甚者用至90~120g,而黄芪最多用至90g,黄芪性燥,五爪龙偏润,二者配伍,一阴一阳,互相制约增强补气之作用。除了这两味君药外,还以白术、党参、牛大力和千斤拔为臣,以柴胡和升麻各10g在其中起升阳举陷的作用,以山药起降浊的功效 (柴胡、升麻用量不能大于10g),再佐以鸡血藤30g和首乌藤30g,因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以治血虚不润之肢体麻木痿痹,首乌藤养心安神,驱风通络。若患者内热偏重时,加玄参以滋阴清热。若患者睡眠欠佳时,加柏子仁、麦冬以滋养心阴。当肝血不足时,在重用当归的同时,加桑葚子、制首乌等以加强滋养肝血。当肾虚症状明显时,加紫河车、狗脊、川断、金樱子、菟丝子等补肾阴之药。重症肌无力患者也常见大便次数较多,可酌情加入肉豆蔻以助温脾固肠止泻。刘老师特别强调,邓老认为重症肌无力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损,脾肾不足。应特别注意的是,脾胃虚损、脾肾不足是长期病变的结果,在治疗时,不可急于求成,不可过用补阳之品,补肾应以滋补肾阴为主,而且治疗的周期宜长,要平淡中出奇效,不可过用刚烈温阳之品,徒伤其阴,加重病情。综上所述,刘老师治疗重症肌无力以邓老的 “五脏相关”理论为辨证依据,更以 “五脏相关”确立治疗大法而灵活应用药物,取得良好效果。
2.1 病机的认识 在脾胃门诊中常见的疾病以慢性胃炎为多,其在中医病名分类中可归纳为胃痞病或胃脘痛。素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大抵有脾胃虚弱之内因,缘于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若脾胃功能强健,则不易患病。为此,治疗的重心当放在顾护脾胃上。同时,脾胃与肝胆同属中焦,生理上相互促进,病理上也会相互影响。其次,脾胃居五脏之中央,为升降之枢纽,五脏之中轴,其健运斡旋之功与四方之肝、心、肺、肾密切相关。故脾胃病患者可见反酸、嗳气、打嗝等肺胃气逆之症;腹胀腹痛、口苦口满之肝郁气滞之症;也有云 “胃不和则卧不安”,卧而不安,故见心烦意乱,心神不宁之症。
2.2 立法处方 刘老师以四君子汤为底方,益气健脾,一般用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0g、甘草6g。若大便不通,则加白术至30~45g以通便;若脾虚湿困较重,则用茯苓15g;伴有反酸嗳气等胃气上逆的症状,复加乌贝散,一般用量为海螵蛸30g、浙贝母30g,症状更甚者再加苏梗或砂仁之属,浙贝母、苏梗等都能顺肺金之肃降。另针对脾胃病患者也多气滞胃胀的症状,刘老师一般用木香、枳壳入肝行气导滞,大腹皮下气宽中,胃动力明显不足者加代赭石。若是伴有溃疡的患者,加入蒲公英和救必应清热解毒。慢性胃炎患者舌质多暗淡,刘老师认为多属肝郁脾虚或肝胃不和之证,故在用药上会加入一些疏肝的中药,如加入柴胡15g、白芍15g与前之枳壳、甘草组成四逆散,严重者加入郁金清心解郁,行气化瘀;若为肝郁化火即有热象者则用左金丸,如黄连5g,吴茱萸10g。刘老师针对肝胃不和型者用金铃子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和左金丸以抑木培土。刘老师亦喜用合欢花、素馨花之清心安神品,认为其既能入心经养心安神又能入肝经疏肝解郁。以沉香3g为佐药以降气温中,暖肾纳气,以助苏梗等治呃逆气冲,助枳壳等治脘腹胀痛。
笔者以重症肌无力和慢性胃炎这两种脾胃科常见疾病抛砖引玉,旨在阐明脾胃疾病诊疗中 “五脏相关”的理论,只是不同的病症所联系脏腑的程度孰多孰少,孰轻孰重之差异,因而对应的临证处方也会随之调整,正如在重症肌无力中以健脾补肾为君法,升肝降肺为臣法,调养心神为佐法,而在慢性胃炎中以健脾疏肝为君法,平降肺气为臣法,养心安神为使法,温肾纳气为佐法。笔者认为 “五脏相关”之要诣并非五脏通治,而是通过辨析权衡疾病中五脏之患所占地位,因证施法,以求整体之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
[1]罗迪,刘凤斌.邓铁涛教授辨治脾胃病特色探讨 [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93.
[2]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9.
[3]杨晓军,刘凤斌.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医案及验方脾胃肌肉病篇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1-12
R256.3
A
1007-8517(2015)20-0024-02
2015.07.14)
黄超原(1993-),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2级本科在读。
刘凤斌 (1963-),男,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