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红
(吉林省镇赉县医院,吉林镇赉 137300)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王丽红
(吉林省镇赉县医院,吉林镇赉 137300)
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其中血常规检查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检验项目。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不同功能血细胞及其血红蛋白和其他相关数据的数量变化和形态分布的检验分析过程,是医师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辅助手段和依据,为诊断和鉴别其他系统疾病提供许多重要信息[1]。但是,有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利于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甚或误导临床实践,对疾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提高标本质量,强化规范操作,降低各种因素带来的误差,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检验人员必须找出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因素主要体现在:①同次多管采血时动作太慢或注入顺序不正确,导致血液在空针里凝固;②血液注入试管后,未立即轻轻摇匀或摇匀时间不够,血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③血标本采好后未及时送检;④输液前采血,针后连接长约10 cm的硅胶管,因血路过长易引起凝血;⑤采血针头太细,易溶血导致结果不准确。
1.1采集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应对措施:静脉采血法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是血常规检验标本常用的采集方法。静脉血样是血常规检验最可靠的标本,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且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血小板计数偏低,因此血常规检验宜采用静脉血[2-3]。为了保证采集得到的静脉血标本合格,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连接不紧使空气进入其中,因产生泡沫致溶血。②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这有利于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保存,有利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③采血部位应选择皮肤完整部分,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应仔细观察标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使用止血带时间最好在1 min以下。④采血时定位准确,严禁针尖反复穿刺静脉,否则可造成血肿和血标本溶血。⑤采血完成后,血液由注射器推入试管时,应立即拔掉针头,快速注入到抗凝剂并将该管放入手掌来回滚,轻轻摇匀,或将试管加塑料塞后上下缓慢颠倒6~8次为宜,使检测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合,但切不可用力摇晃,以免造成血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4]。⑥采血体位不同,可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结果,如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测定得到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等项目的数值会偏高。⑦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5],擦去第1滴血不用,采用第2滴血。⑧血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适当。血液比例过高时,易出现微凝块,阻塞血细胞仪,影响相关检验项目结果的准确性;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较强会改变血细胞形态和体积,检验结果会出现严重偏差,导致结果不准确[6-7]。⑨采血后应及时送检,以免放置过久影响检验结果。
1.2标本的保存、运送和测定时间:应明确标记患者标本,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要专人专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送和保存的时间。因为保存标本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和升华作用以及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均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所以采血后到检验间隔的时间越短,检验结果相对越可靠。对不能及时送检或测定的标本,必须采取保存措施,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后的5 min内或30 min后8 h内(室温)检测,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资料,则标本可以在2~8 ℃的条件下保存24 h。EDTA抗凝的末梢血至少应在15 min后测定,因在这段时间内血标本中部分血小板有暂时聚集现象,可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这影响血小板其他指标的准确性,易造成红细胞计数增高。预稀释标本一般需在标本制备后10 min内检验,如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其存放时间应在4 h以下[5-6]。
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状态、活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如正常人1 d之内各类血细胞均有一定的波动,服用一些激素类药物也会影响血常规的结果。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检验结果的药物,采集血液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冬季应在患者暖和后再行采血。
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如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白细胞总数会明显增高;暴热或严寒等极端天气会造成暂时性白细胞总数增高。进食喝水后,会生理性稀释血液,RBC和Hb检验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标本可使RBC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可见,不同生理状态对血细胞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之大。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5]。
3.1仪器因素: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因其检验数据精确,分析数据时间短,减少了标本人为造成的误差,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目前普遍用于血常规检验。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种,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病理情况可干扰白细胞计数。
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稀释倍数过低,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大,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数量过少,这都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8]。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仪器应定期保养,检验人员要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校准仪器前应彻底清洗仪器的管道,去除管道中的残留血液、吸附的蛋白和纤维等,然后测定空白试剂,本底要符合要求。但血液分析仪必须用配套的校准物对仪器进行校准,一些不规范的血细胞分析仪没有配套的校准物,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临床应用中还应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才能保证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2试剂因素:血样在检验前必须经抗凝处理,较常用的是EDTA盐,这种抗凝剂对检验影响相对较小[9]。血液经EDTA抗凝之后,白细胞的形态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也同样会肿胀、崩裂、产生常规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得出错误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影响检测结果,检验结果也会出现严重偏差。
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最好选用原装配套试剂,检查校准用的标准物是否在有效期内,外观有无变化,然后连续测定标准物11次,第1次数据不用,从第2次到11次计算均值、标准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检查测定结果是否符合质量控制要求。如果条件不允许,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验,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偏低。另外,也可使白细胞变形、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6]。
血常规化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规范操作、提高标本质量,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对有疑问的要追寻原因,及时纠正潜在引起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对提高检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马双双,王红艳,杨俊.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J].重庆医学,2006,35(18):1694-1695.
[2]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3]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司宁波,陈素珍.血常规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21-1322.
[5]马洁,陈丹霞,黎永新.急诊血细胞检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中华检验医学志,2004,27(8):535-536.
[6]赵晋芳.浅谈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077-3078.
[7]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1):79-80.
[8]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9]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6,21(1):87.
R446.11
A
1671-8194(2015)23-02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