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 茂 高雁鸿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城医院,655000)
神经性耳鸣是指患者在无声源及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异常声音干扰,其可能与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内耳淋巴结、神经感觉异常、过敏等原因诱发的听觉末梢器官异常电活动,耳蜗核不规则放电,耳神经阈电位降低等有关[1]。患者伴有耳聋,眩晕,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心身健康。
近年来我科用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全部经我院耳鼻喉科确诊为神经性耳鸣患者,转入我科接受高压氧治疗,共127例。治疗组67例,男34例,女33例;年龄18~60岁。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9~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耳鸣响度分级[2]。Ⅰ级:耳鸣响度极其微弱,似有似无。Ⅱ级:耳鸣响度轻微,但确实能够听到,仅在安静环境中出现,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Ⅲ级:耳鸣较响,一般的环境中能够听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无明显干扰。Ⅳ级:任何环境中都能听到耳鸣,并且会影响睡眠,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有轻度干扰。Ⅴ级:耳鸣很响,有吵闹的感觉,会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并开始出现轻度烦躁、忧郁、焦虑等精神症状。Ⅵ级:耳鸣极其响,相当于患者体验过的最糟糕的环境噪声(比如飞机起飞时的巨大噪声),终日为耳鸣所困扰,无法正常睡眠,不能工作,出现时有明显烦躁、焦虑、忧郁等精神表现。
2.中医主症:所有病例经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结合四诊,症见耳鸣兼见眩晕心悸,乏力,虚羸少气,失眠,面色少华,白天烦躁易怒,忧郁,注意力不集中,纳呆口苦,大便干结,小便微黄,夜间失眠心悸,睡卧不安,气短,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3.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符合《耳鼻咽喉治疗学》[3]中的诊断标准;②耳鸣程度大于Ⅱ级;③能配合治疗;④电测听声阻抗检查正常。
4.排除标准:①头部外伤、梅尼埃病、听神经瘤及脑内肿瘤者;②客观性耳鸣、全聋伴耳鸣者;③合并有肝、肾、心、脑及血液病患者,恶病质患者,怀疑或的确有酒精药物滥用史者;④妊娠哺乳期妇女;⑤有高压氧治疗禁忌证患者。
对照组。康复科常规针刺: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肝火上扰加太冲、中渚;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脾俞[4]。康复科常规高压氧治疗:加压15min至0.1mPa(表压),稳压面罩吸氧30 min,中间10 min吸空气后,再吸氧30min,然后减压15min出舱。针刺高压氧均以10d为1个疗程,中间不间隔,连续2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每2日1剂,每天3次,每次200mL。用炙甘草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如下:炙甘草30g,生姜15g,桂枝30g,西洋参(煨服)30g,生地黄40g,阿胶烊化30g,麦冬20g,火麻仁30g,龙胆草20g,茯苓15g,栀子20g,泽泻15g,木通15g,车前子20g,当归30g,柴胡15g,石菖蒲30g,葛根30g,甘草5g。若烦躁不显,大便正常兼肝肾虚者去栀子、火麻仁,加女贞子、旱莲草;若心血不足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兼肾气不足者,去生地黄,加熟地黄、山药、菟丝子等;中气不足者去泽泻、车前子,加升麻、桔梗;兼瘀血者加丹参、桃仁、川芎等。总疗程为20d,服药10剂,中间无间隙,结束后观察疗效,忌酸冷、辛辣、香燥。
两组患者饮食、调畅情志等均统一遵医嘱。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耳鸣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耳鸣偶有发作,但发作程度降低2个级别以上。有效:耳鸣由持续性转为间隙性,发作程度降低1个级别。无效:耳鸣无改善。
经过20d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68.33%;治疗组患者痊愈22例,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0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性耳鸣是临床常见病,是听觉系统的感音神经部分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以自觉耳内轰轰作响或有如蝉鸣为主要症状的疾病[4]。西医学认为,神经性耳鸣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晰,可能是听觉系统中的感音神经发生障碍或者听觉传导通路的任一环节异常放电,或者与感染、自身免疫、血管病变以及脑内各种病变等多种因素有关。实验室检查无任何阳性体征。目前临床上对于神经性耳鸣的治疗缺乏特效药,一般采用血管扩张药、神经营养药以及解痉药等进行对症治疗,通过增加局部缺血组织的血流量,减轻内膜水肿,并且改善内淋巴循环来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但疗效欠佳,易反复,副作用大[5]。因此,笔者近年来尝试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治疗神经性耳鸣,以求提高疗效的同时控制药物不良反应。
中医学认为,神经性耳鸣属中医“耳鸣”范畴,病机为心血不足,血不上荣于耳,加之生活压力过大,抑郁,暴躁,火气上逆,上壅于耳,清窍失灵,故耳鸣。火盛加之心血不足,扰乱心神则睡卧不安。火逆于上,蒙于大脑,则见眩晕。心主血,肝藏血,心血不足,肝气逆乱,则心失所养,肝藏血功能紊乱,故出现一系列心血不足、肝火上逆之象,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多数中医学者支持耳鸣为肾虚证,多以补养肝肾为主,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不外辨证失当所致。《明医杂著》曰:“耳鸣者……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时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闭矣[6]”。炙甘草汤是《伤寒论》名方,主要治疗病机为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运行,致血不养心诸症,其功效为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炙甘草、西洋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滋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全方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治疗心血不足之症。同时辅以龙胆泻肝汤以泻肝火,清湿热。方中龙胆草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泽泻利肾经之湿,木通、车前子泻小肠、膀胱之湿,当归、生地黄养血补肝。《重订通俗伤寒论》这样描述龙胆泻肝汤:“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府相火,凡肝气有余,发生胆火者,症多口苦胁痛,耳聋耳肿,阴湿阴痒,尿血赤淋,甚则筋痿阴痛。故以胆、通、栀、芩,纯苦泻肝为君;然火旺者阴必虚,故又臣以鲜地,生甘,甘凉润燥,救肝阴以缓肝急;妙在佐以柴胡轻清疏气,归须辛润舒络;使以泽泻、车前咸润达下,引肝胆实火从小便而去。此为凉肝泻火,导赤救阴之良方”。所以两方合在一起,既能益气滋阴温阳,又能泻肝清热,酌加葛根升阳生津,石菖蒲开窍活血,全方清上调下,补泻适中,共奏调阴阳、滋气血、利肝胆、开窍之功效。
[1]刘志,陈文弦,崔鹏程,等.穴位注射麝香治疗耳鸣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8):1978.
[2]刘蓬.耳鸣程度分级与疗效评定标准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2(4):182.
[3]李学佩 .耳鼻咽喉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08.
[4]吕国洪.中西医结合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9(6):115-116.
[5]谢开强,张冲,刘明雷.针灸、中药、西药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07,4(27):250.
[6]陈祖华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