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015-01-24 04:39王成元张瀚元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0期
关键词:降糖降糖药抵抗

王成元 张瀚元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王成元 张瀚元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糖尿病(DM)患者病程较长,糖代谢的紊乱,常常会又发一些列的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全身性微血管病变等。糖尿病全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疾病之一,如何更好地控制和治疗DM已成为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单纯利用西药治疗糖尿病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同时还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无法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因此,采用西药治疗的同时,结合中药起效迟缓,作用持久的特点,对于提高2 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2型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糖代谢紊乱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长期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如肾、血管、心脏和神经等的慢性损伤和功能障碍,危害严重,且具有很高的致残致死性,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1]。长期以来,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一直作为研究的重点,使用中西结合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明显的疗效。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而且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

1 中西医各有特色和优势

2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为主的疾病,病史越长,胰岛β细胞凋亡越多[2]。糖尿病治疗方面,理念也在不断进步,降糖手段应该说更是丰富多彩。仅口服降糖药就包括磺酰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噻唑脘二酮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五大类[3]。新近又将有GLP-1受体激动剂上市。这些口服降糖药,不仅疗效肯定,作用机制明确,因其具体作用靶点不一样,相互配合常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共同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制剂也在不断更新技术,为胰岛素B细胞功能衰竭患者的血糖控制,带来了希望。这些口服降糖药,不仅疗效肯定,作用机制明确,因其具体作用靶点不一样,相互配合常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共同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4]。但应该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防治问题是异常复杂的,诸如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B细胞保护、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以及药物继发性失效,肝肾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等,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

中国是认识糖尿病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医学文献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病”,多认为该病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之病无论病起于何,总为阴液内损火热内盛[5-6]。阴液内损火热内盛又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继而发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之证,所以治疗上特别在消渴病发生的早期,养阴清热尤显重要[7]。所以治疗重视清热治法,具体包括清泄胃肠结热,清解肝经郁热,清化脾胃湿热等治法。临床观察发现: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法最为常用。而活血化瘀,尤其是活血通络、化瘀散结治法,更当贯穿糖尿病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治疗的始终。总的说来,中医具有整体认识疾病和综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食疗与药膳、针灸、按摩、气功等)的特色。中医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迅速改善临床症状,综合调节糖脂代谢,有效防治并发症的优势[8]。但总的说中医药降糖力度或速度,不如西药强效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那样立竿见影,而且存在用药灵活多变,初学者不容易掌握等复杂问题[9]。

2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现状

2.12型糖尿病的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个自然病程。我们习惯上概括其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临床期、糖尿病并发症期。近期国际上有不少大型的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前期常用二甲双胍、拜唐苹等,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更有学者在糖尿病前期,就主张应用小剂量胰岛素,研究结果也提示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而中医药用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也很有意义[10-11]。因为糖尿病前期应用西药降糖,容易引起低血糖,胰岛素还可能引起体质量增加等问题。中药降糖作用和缓,能综合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可以期望解决略高正常的高血糖症[12]。我们在临床上重视辨体质与辨病、辨证相统一的“三位一体”诊疗模式,针对糖尿病前期症状不典型者,常通过明辨体质,分别采用不同调治措施[13]。

2.2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欧洲大型临床试验,UKPDS研究结果显示:严格的血糖、血压控制,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所以,强调良好的控制血糖已经成为医学界共识。而美国近期有研究结果显示:更强化的血糖控制,把糖化血红蛋白又7%降到6.5%,反倒增加了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无论是应用口服降糖药也好,应用胰岛素也好,都应该注意患者的年龄、血糖的高低、有无并发症等情况,应该尽量做到个体化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初发病例,或轻度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单纯服用中药,也可以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更有学者研究发现:在降糖、降压、调节血脂基础上,应用丹参滴丸活血化瘀,可以减轻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发生,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14-16]。

2.3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大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病变。虽然心血管病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因,但糖尿病并发症的典型表现依然应该是微血管病变[17-18]。西药应用羟苯磺酸钙、前列地尔等药物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出于改善微循环的考虑[19]。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并发症是消渴病热伤气阴,阴损及阳,久病入络,诸多病理产物堆积,导致络脉瘀结所致。在重视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温阳补肾基础上,也普遍重视活血化瘀治法[20-21]。

3 小 结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确实具有较大优势。临床上应该用西药降糖、降压、调节血脂,同时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应该总结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思路。只要有利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利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都应该受到重视。

[1] 李清波.糖尿病中医治疗探讨[J].陕西中医,2003,23(10):958-959.

[2]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69-992.

[3] 李德干,林桂权,孙鹏飞.中西医结合治疗2 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40 例[J].四川中医,2010,28(2):73-74.

[4] 陈再英,钟南山.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5-599.

[5] 王庆周,刘建英.中西医结合治疗2 型糖尿病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 (19):2368-2369.

[6] 杨国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5):8-10.

[7] 马卫,张金琦.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72 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41):52.

[8] 黄天福.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70 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3,19(9):97-98.

[9] 付倩雨.从GLP-1 论中医健脾法治疗2 型糖尿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958.

[10] 张玉华,赵素香.降糖药物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 7(5):71-72.

[11] 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1-305.

[12] 高志扬.从养阴益气化瘀治疗糖尿病[J].四川中医,2002,20(8): 39-40.

[13] 刘国安,李正军,李正军.糖尿病中医药治疗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4):123-125.

[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

[15] 李秀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2-24.

[16] 叶建洪.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气滞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1):824.

[17] 武文慧,李彩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0,16(4):111-113.

[18] 张伟,董朝侠,田强,等.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2,30(12):154-156.

[19] 柯斌,秦鉴.中医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认识及治疗进展[J].中医杂志,2010,51(增刊2):257-259.

[20] 第五永长,许建秦.胰岛素抵抗中医病机探讨[J].四川中医,2008, 26(1):8-11.

[21] 孔祥建,杨胜辉,唐明杰.平抵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3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1):21-22.

R587.2

A

1671-8194(2015)30-0032-02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中医药科技项目,课题编号:2014-S12)

猜你喜欢
降糖降糖药抵抗
冯琴:降糖减肥新秀一一司美格鲁肽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关于口服二甲双胍类降糖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黄连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量效关系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