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阴阳自和”学说探析

2015-01-24 03:13曾明星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张仲景

张仲景“阴阳自和”学说探析

曾明星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关键词】张仲景;阴阳自和;学术探讨

“阴阳自和”思想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和”的理论。王充的《论衡》对“阴阳自和”的思想有了更系统的发挥,“阴阳自和”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始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张仲景《伤寒论》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虽后世众多医家对“阴阳自和”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但终觉意犹未尽,现提出个人一些不成熟看法,以飨同道。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形成了系统的“阴阳自和”学说,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

张仲景在《伤寒论》第58条首次提出了“阴阳自和”的观点,那么他是如何阐述“阴阳自和”理论的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伤寒论》中之“阴阳”、“自和”及“自愈”。

关于“阴阳”,有脉之阴阳,如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等;部位之阴阳,如第153条“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等;病性之阴阳,如第7条之“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等;气之阴阳,如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等;病因之阴阳,如第111条“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等;证候之阴阳,如第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而李宇铭[1]认为“自和”之意在脉证相符,以诊脉的角度理解58条的“阴阳自和”。显然,在此把“阴阳”单纯理解为脉诊,局限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阴阳”思想,作为阴阳学说的一部分,“阴阳自和”中的阴阳应包括阴阳的各个方面。

关于“自和”,在《伤寒论》中另有三处,分别是第49条“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实表里,和津液,汗出而解;第211条“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提出了通过脉象判断自和与否;第245条“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从脉象和症状的动态变化来判断自和。从以上三处可以看出,张仲景初步提出了“阴阳自和”的判断方法和实现“阴阳自和”的一些方法,其具体运用将在下面继续探讨。

如何“自愈”?为什么会“自愈”?怎样判断“自愈”?张仲景一一给出了答案。为什么会“自愈”,如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达到了疾病的自然病程就会自愈。如何“自愈”,如第59条“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第93条“冒家汗出自愈”,第145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376条“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生津滋源而小便出,发汗以解昏冒,养胃之和无犯未受邪之地必愈,出邪以治本病乃愈。怎样判断“自愈”,第287条“虽烦下利,必自愈”,367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等,从症状及脉象的动态变化均可判断自愈。

2.六经“欲解时”与“阴阳自和”。

《伤寒论》中提到了六经病各有“欲解”之时辰,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六经与时辰的配属理论,可以说明某经在其所配属的时辰,其功能活动相对旺盛,而对于该经之病的自行恢复,若施用针药等治疗,则有利于发挥疗效。但至今为止,对于各经病所对应时辰的理解不统一,难以得到满意解释,有待进一步发掘。王洪图教授[2]结合《黄帝内经》中关于时辰与脏腑经脉配属关系的理论,指出时辰与“六经”的配属,同样是以《内经》“天人相应”和昼夜阴阳消长理论为依据的,各经在其所配属的时辰内,功能相对旺盛,这便是“欲解”的内在依据。

六经“欲解”时是“阴阳自和”的转折点,正如王晓雪[3]所说,天人相应及疾病的自然病程是疾病自愈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把握疾病欲解的时机,并加以利用,以不药而愈或者促其向愈,有待以后临床应用中加以实践和探讨。

3.和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伤寒论》提出了系列促进“阴阳自和”的方法。①和胃气:如第29条“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第230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等。②和表里:如第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等。③和营卫:如第53条“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等。④和里:如第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等。⑤和表:如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等。

纵观《伤寒论》诸方,从和营卫、和表里、和虚实、和寒热、和上下、和内外、和升降、和出入到单纯的和里、和表、和津液及和胃,再到以汗、吐、下、温、寒之法所立诸方,无不以和而立,最终实现“阴平阳秘”,洋洋大观,不可胜数。

张仲景将“阴阳自和”与治未病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1.未病之时,养和以防病。

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所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通过各种养生保健手段,养和之气,养和之体,病焉能入也。

2.既病之躯,顺和以愈病。

上文所描述的就是顺和以治病的各种办法,或药物,或针灸,或导引,或按摩等,借助阴阳自和之机促其病愈。《伤寒论》全书中,张仲景无不时时强调对“阴阳自和”之力的保护,保护“生生之气”。书中列有麻黄汤、桂枝汤、下法等禁例多条,每用攻邪之剂时,无不再三叮嘱,强调中病即止,勿伤正气,以平为期无使过之。

3.病愈之殃,调和以防复。

全书专门立“瘥后劳复”论治篇,以说明愈后防复的重要,并强调愈后食渐进而防食复,还专立治复之方,堪为后世垂范。

“阴阳自和”学说为现代疑难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些医家试图从现代科学理论来论证“阴阳自和”思想的先进性,如张敬文等[4]从现代系统理论对阴阳自和观进行阐释,认为统一场是阴阳自和的原动力,是古人对现代非线性系统理论的自觉运用。王春燕等[5]指出阴阳自和蕴含着中医稳态理论。祝世讷[6]认为“阴阳自和”是中医关于人体自身组织思想的体现。临床医家也不断尝试着运用“阴阳自和”理论指导疾病的治疗,如李欣志等[7]指出,激发和促进心脏“阴阳自和”的能力,注重心肌细胞自我保护,从而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将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一种新理念。1986年Marx J.L[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细胞生长调控的阴和阳”一文,确立了阴阳学说的科学性及在现代生物医学中的运用价值。肿瘤方面,p53和c-Myc的阴阳双方是相互依存互根的,两者之间在细胞体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控制细胞的生长[9]。

本文就张仲景的“阴阳自和”学说做了一些探讨。可以看出,张仲景构建了系统的“阴阳自和”观,从理论到临床,为后人运用“阴阳自和”法开辟了道路。张仲景将“阴阳自和”观与“治未病”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未病之时,养和以防病;既病之躯,顺和以愈病;病愈之殃,调和以防复”的观点,是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同时,在“阴阳自和”学说的引领下,医家们已经在肿瘤、细胞凋亡、神经保护、免疫调节等疑难疾病的诊治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有望进一步发掘,克服难题,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李宇铭.论《伤寒论》58条“阴阳自和”之意[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1281-1282.

[2] 崔双庆,王长宇.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3-115.

[3] 王晓雪.浅谈《伤寒论》中关于疾病自愈的机理[J].甘肃中医,2009,22(11):5-6.

[4] 张敬文,鲁兆麟.从现代系统理论探讨张仲景“阴阳自和”观[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5):34-36.

[5] 王春燕,赵艳.试论阴阳自和的中医稳态理论[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103-104.

[6] 祝世讷.“阴阳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47-151.

[7] 李欣志,韩笑,秦思,等.心脏“阴阳自和”与心肌细胞自噬[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39-340.

[8] Marx J L.The yin and yang of cell growth control[J].Science,1986,232(4754):1093-1095.

[9] Dai M.S,Jin Y,Gallegos J.R,et a1.Balance of Yin and Yang:ubiquitylation mediated regulation of 053 and c-Myc[J]. Neoplasia,2006,8(8):630-644.

※宁夏卫生计生委(宁夏卫生厅)科研项目资助,题名:中医康复推拿强身导引按摩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编号:2014-NW-058

收稿日期(2015-02-03)

猜你喜欢
张仲景
“堂”的由来
医学家张仲景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三国志》为何不提张仲景
给自己开一剂笑方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张仲景对症下药
善良的打劫
医圣张仲景智拜名师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