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美术课堂中的兴趣

2015-01-23 22:44:54崔海龙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凡高梵高向日葵

崔海龙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变得专注,对老师建议会积极地响应,甚至深入钻研。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那么,如何能让我们的课堂富有趣味性呢?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探讨,笔者认为:合理地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创造性地融合时代的动向,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融合到教学的细节中,我们的教学就会丰满起来,我们的课堂就会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调动起来。具体的作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设置教学环节,激发好奇心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兴趣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基础的动力,又是激发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引起学生对所学事物的好奇。

1、通过角色转换诱发兴趣

美术教材是用无声的形象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形象性、生动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鲜明特征。为了让静止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我们通过角色转换,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活化教材,把观、摩、读、写的美术基本功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美术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活力。例如在《远古的呼唤》课中,带学生进入原始祖先的“角色”,通过模拟原始环境;制作原始器具;策划原始社会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入境动情,思维任意弛骋,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就如同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个人创见可以充分发表,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通过体验与辩论诱发兴趣

美术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了美术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动力和空间。美术教学不能“满堂灌”,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发表观点的舞台,在问题争辩中明辨是非曲直,追求真知灼见。例如在《向日葵》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时,不能把现成论点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凡高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抓住作者独特的个性进行讨论,从中认识凡高坎坷的生平、独特的个性与狂热地追求光与热表现的关系。凡高的《向日葵》,是因凡高的理性分析而作、为故弄玄虚而作,还是与其性格有关而无法控制自己而近乎狂热地作画呢?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这种教法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火花在争辩中随时都会闪烁。

片段一:

师:假如让同学们来画一画向日葵,你喜欢怎样去表现呢?(学生创作练习)

作品展示,思考:梵高的向日葵和同学们的向日葵不同之处有哪些?

师:穿越时空,请同学们也像梵高那样画一画向日葵。

作品对比

思考:凡高的《向日葵》,是因凡高的理性分析而作、为故弄玄虚而作,还是与其性格有关而无法控制自己而近乎狂热地作画呢?

生1:老师,我明白了,梵高一定是故弄玄虚画的向日葵,故意让人看不懂。

生2:不对,我认为梵高控制不住自己乱画的。

生3:我想梵高可能就喜欢画这样的画吧!

……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争辩,并最终达到共识,是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也是诱发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多实践,可使课堂教学时时处处充满活跃的气氛。

二、发掘教材内涵,激发学习热情

美术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设计。

1、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具执教。如《灯与光》课中,教师提着一个预先做好的小桔灯走进教室,学生亲眼看到小桔灯小巧玲珑的外形,精致巧妙的做工,有一种效仿的冲动,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2、要善于捕捉学习的契机。还以《灯与光》为例,课程恰逢学校艺术节及庆祝“元旦”,怎样来既烘托节日气氛,又自然地完成课程学习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迎新春”彩灯(图1)巡游活动,生活与课堂教学融合,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很自觉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与创作之中。

教育的契机有时如电光火石,稍纵即逝,需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巧妙捕捉。

三、指导学生思考,积极探索创新

“思”是学习的核心,是课堂的“主轴”。通过思考探索,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产生学生的兴趣。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具体做法有以下二个方面:

1、迁移导创:

以《绿洲》课为例,在设计“绿洲”招贴画方案以后,教师出示《绿洲》(图2)等作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大胆推测新的图形设计方法。

片段二:

师:这是马格里特的作品《绿洲》,里面有哪些方面最吸引你呢?

(学生思考)

生1:桌子上长树。

生2:沙漠、白色桌子、树和云这些这些怪异的组合。

生3:画面上部分似树木葱郁的江南,下面部分却似荒芜的沙漠。

师:这幅画有什么含义吗?

生1:它想表现绿色是我们想象中的世界。                                                          《绿洲》

生2:它提醒人们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结果。

师:根据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请你来分析这幅作品是运用了哪些重组方式呢?

(允许猜测、自主定义)

生1:替换。画家把沙漠中的仙人掌给替换成了桌子和树。

生2:改变物体比例。作者把白色塑料花盆压扁,把花盆的四个角拉长变成桌子,再把里面的花放大变成树。

生3:这是“大杂烩”方法。作者认为人们滥砍乱伐,把树木做成桌子、筷子等消费品会破坏环境,使土地沙漠化。他把这些内容全部画在一张画中,并组成怪异的画面来提醒人们保护环境。我们认为这种把全部内容画在一起的做法应该叫“大杂烩”。

生4:这叫“梦幻组合”。画家可能非常想在沙漠中下场雨,想着想着“海市蜃楼”出现了。他想提醒人们毁坏了的环境要想恢复如同幻想一样。

……

在上述师生的互动中,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自主创设、定义创作手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思考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任何创新的成果都是经过一番思索获取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进知识。根据这一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是要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具有“双重学习”性(既是对课程课题的学习,又是对探索过程的学习)。二是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如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疑难情境,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指明新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以鼓励学生思考;利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激发学生的责任心来促进他们刻苦钻研)。三是运用设问、提问,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探索创新。

四、拓展渠道,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综合学科的各方面知识,充分利用各方面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作些工作:

1、要了解学生的社会生活,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和组织能力,以便综合知识,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2、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创造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索,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要求学生去参观美术馆,到“服装节”去进行义务宣传,或出外考察古建筑、深入社区生活,提出美化建议等。

3、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为各类学生获得思考的引导提供机会。

4、要引导学生自觉地综合各种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知识,形成激励学习的机制,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内在动力,充分得到发挥。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我们教师应时时留意,处处引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实效,才会从中得到体现。

(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凡高梵高向日葵
梵高的世界
环球时报(2022-03-18)2022-03-18 17:38:04
《星月夜》和梵高
幼儿100(2021年17期)2021-06-19 09:54:56
向日葵
被盗窃的梵高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2:30
得不到的爱:凡高充满挫折和失落的爱情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28
凡高的左耳
向日葵
向日葵
从《向日葵》看凡高的生命精神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2
凡高写给弟弟的信
英语学习(2012年9期)2012-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