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霞 赵宏澜
(包钢三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火腰带毒等;蒙医叫毛盖-伊乐德。其发病骤然,以单侧簇集水泡呈带状分布的皮疹、神经痛为特征。多见于胸背、面部和腰部,好发于春、秋两季,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笔者2012年2月~2014年10月,应用中蒙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86 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86 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年龄30 ~45 岁33 例,50 ~65 岁53 例;病程最短1 天,最长1 个月;胸背部34 例,腰腹部18 例,颈部12 例,面部11 例,下肢11 例;肝胆湿热型51 例,脾胃湿热型25 例,气滞血瘀型10 例。临床上以皮肤或黏膜发生疱疹和引起神经痛为主要表现。
1.2 辨证分型[1]
1.2.1 肝胆湿热型:胸肋一侧皮肤局部鲜红、灼热、刺痛,水疱簇成群状。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便秘、小便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1.2.2 脾胃湿热型:皮疹红、水疱集簇成群、疱液清、壁松驰,常有渗液糜烂、疼痛较重,伴纳呆腹胀、便溏。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1.2.3 气滞血瘀型:皮疹消退留有局部疼痛,情感抑郁,夜不安寐,两胁窜痛。舌质紫暗,苔白、脉弦涩。
2.1 刺血:根据疱疹部位先用三棱针或梅花针在疱疹周围从外向内轻轻叩刺至微微渗血(范围稍超过疱疹),再用火罐拔出血,留罐时间10 ~15 分钟。每日1 次。
2.2 刮痧:①肝胆火盛型:先刮背部胆俞,再刮皮疹水疱局部,然后刮外关、血海,最后太冲,祛湿化瘀止痛。②脾胃湿热型:先刮皮疹水疱局部,再刮血海、三阴交、内庭,通经络、祛瘀解毒。③气滞血瘀型:取阿是穴按刮痧疗法刮试顺序进行刮痧,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每日1 次。
2.3 蒙药:取蒙药伊乐得-5 味(雄黄20g、黄柏10g、冰片10g、乌梢蛇2 条、水银15g)加减适量,泡入适量酒中存放2周后即可使用。用医用棉签或棉球蘸取浸泡药液均匀涂擦于疼痛部位,每日3 ~5 次。
2.4 针灸:取穴:局部围刺、大椎、曲池、合谷。辨证配穴:肝胆湿热型配太冲、阳陵泉、支沟;脾胃湿热型配血海、三阴交;气滞血瘀型配血海、太冲。穴位均常规针刺,行捻转提插,留针30 分钟。针刺同时加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烤疱疹部位,以针周皮肤微微变红为度,行气活血解毒。每日1次。
2.5 以上治疗10 天为1 个疗程,一般治疗1 ~2 个疗程。
3.1 疗效标准:治愈:疱疹消退、疼痛消失,无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疱疹消退、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疱疹消退,但疼痛未见减轻。
3.2 治疗结果:86 例患者经过1 ~2 个疗程的治疗,治愈82 例,4 例好转,有效率为100%。
患者,女,42 岁,于2013年6月13日就诊。主诉:左侧胁肋部疱疹伴疼痛1 周。病史:1 周前突发现左侧胁肋部有少许米粒大小的丘疹,略痒,3 天前自觉有肋部疼痛难忍,着衣或夜间尤甚,夜不能寐,左侧胁肋部丘疹变大,出现约3cm×6cm 面积的疱疹,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当即给予治疗。第一步:放血,疱疹部位用梅花针叩刺,拔罐出血,留10 分钟。第二步:刮痧,先刮背部胆俞,再刮皮疹水疱局部,然后刮外关、太冲。第三步:针灸,取大椎、曲池(左)、合谷(左)、太冲(双)、支沟(左),同时加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烤疱疹部位,以针周皮肤微微变红为度。并在疼痛部位涂擦蒙药。治疗1 个疗程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带状疱疹,蒙医认为是由于热毒壅滞、黄水偏盛引起。中医学认为此病主要由于湿热内蕴,感受毒邪为病机特点。“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通过刺血既能起到放血排毒的作用,又能使壅滞之营得以宣通,故能使疱疹消退,且疼痛得以缓解。正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正邪存内、邪不可干”,刮痧扶正祛邪、活血祛瘀,使脏腑秽浊之气经腠理通达于外,从而使周身气血迅速得以畅通,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另外,辅以针灸起调理脏腑、补益气血、祛病邪、通经络,局部围刺是从《内经》“以痛为输”的原则指导下,在病灶皮部形成局部多针刺法,以调和患处气血、疏通局部经气,使营卫畅通,通则不痛,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远道取穴按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腧穴主治规律选少阳、阳明经穴为主,以达到正胜邪去病愈。而外用蒙药可以清热解毒、燥黄水、通络止痛,缓解了病痛折磨,加速了疾病的愈合。中蒙医结合,扬长避短,相辅相成,不拘一格,灵活多変,提高了临床疗效,达到了预期效果。
[1]周文泉等.新编中医临床手册[M].1 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684 -685.
[2]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