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富,李秋凤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科,河南 郑州 450004)
·学术探讨·
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四环节”探析*
王守富,李秋凤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科,河南 郑州 450004)
医学研究生临床诊疗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强弱至关重要。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四环节”一曰学习,二曰实践,三曰总结,四曰思考。学习为实践的基础,实践是学习的目的,总结乃提高实践水平的手段,思考是学习和实践的灵魂。通过学习,为实践打下基础;通过实践,实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之目的;通过总结,明晰得失优劣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思考,以问题为导向,找出解决问题办法,从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再学习,如此往复,则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临床诊疗能力和科研能力。
中医;临床学位;科研能力;临床能力
继2011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屠呦呦研究员今年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一步证实了毛泽东主席的英明论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药事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其中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然而部分研究生存在学习不深入,实践流于形式,不善于总结,缺乏独立思考等问题[1-2],结果造成临床诊疗、科学研究能力明显不足。为加强能力培养,本文就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四环节”作一阐述,请同道斧正。
学习是实践的基础,尤其是医学生,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就不可能进行有效地临床实践,即使进行了亦是盲目的,甚至是有害的。作为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必须深入学习,广泛学习,不断学习。
1.1 学习中医相关课程和古典医籍
任何一门学问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在本科阶段学习了若干课程,研究生阶段仍然还要学习,这是因为本科阶段学习是初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需进一步深入。因此,必须重视研究生阶段中医相关课程的深入学习。如《方剂学》学习,不少研究生学习该课程并不好,对方剂了解很肤浅。研究生对临床常用方的学习应掌握一下6点:①掌握方剂组成;②掌握功能与主治;③掌握组方原理,即君臣佐使;④掌握临证加减运用;⑤掌握煎服方法;⑥掌握方剂出处及源流。掌握以上6点很重要,如对方剂君臣佐使药物熟知,否则在临证加减运用时会把君药减去,减去君药,则使方剂的主要功能发生变化,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又如掌握方剂出处及源流,肾气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方有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桂枝、附子组成,功能补益肾气,治疗肾气虚、肾阳虚证。而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于上方干地黄易为熟地黄,去桂枝、附子,功能则滋补肾阴,以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等肾阴虚证。可见药物稍作变化,方剂的功能主治则发生变化,两者同为千古名方,临床行之有效。掌握方剂出处及源流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其功能主治,而且更有利于创制新方。同样所设置的中医课程均需深入学习,如《医宗金鉴·凡例》所言:“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符,难以奏效。”
研究生阶段精读几本古医籍,甚是必要。通过精读古医籍,一则加深对中医药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及认识,以便临床实践中更好运用;二则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古典医籍浩如烟海,没有较强古典医籍阅读能力,很难从古医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更谈不上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了。我国药学专家屠呦呦研究员因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而获诺贝尔奖,其研究过程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在收集两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尤其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之启发,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影响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发现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可见,中医药研究者必须具备过硬的古典医籍阅读能力,方能从古代文献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方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作为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可精读《医学心悟》《医林改错》《丹溪心法》等古医籍2~3本,写出读书笔记,并针对该书独特理论、方药及技术深入探讨,撰文发表。
1.2 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理论和技术
时至今日,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理论和技术,这是时代的要求。客观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没有发展到完美无缺阶段,都没有解决本学科领域所有问题,中医学、西医学同样亦是如此,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两者有机结合乃是更好地解决方法和途径。另外,亦是很好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所必须。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青蒿素抗疟研究成果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研究成果就是在继承传统中医药学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知识、理论和技术而取得的。
1.3 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理论和技术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例》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福禄、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可见,古时要想成为苍生大医,不但要学习医药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社会学、哲学、天文学等相关知识。如今,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学习和了解其他学科知识、理论和技术同样重要,只有如此,才能为发展中医药学奠定更深厚的基础。
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维护人类健康,因而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必须加强临床实践。首先,深化所学医学知识。如中医对脉象定义基本上定性描述,不经过临床实践,只能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其次,使诊疗技术运用越来越规范、熟练。如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心电图判读、胸穿腹穿等,皆需反复实践,方能心到手到。再次,检验现有诊疗手段的真实有效性。随着相关问题的不断解决,防病治病能力就会不断加强,如果仅仅依靠文献,就会觉得医疗上许多问题都解决了,并且解决地很好,事实上患病人群越来越大。因此,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亦只有通过反复临床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并为日后深入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人们常常对已做过的工作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升到理论高度,肯定已取得的成绩,指出应汲取的教训,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这便是总结,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水平。理论学习阶段所修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善于总结,按照教学要求把没掌握的及时找时间补好。另外,自已要善于把有关的知识点系统起来,方便记忆,更易举一反三。如对《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学习,总结起来所治有5点:①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②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者;③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④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⑤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以上5种疾病虽然病名、症状具各有不同,但病机皆属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采用肾气丸以扶助肾气,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精神。通过总结,则会对肾气丸功能主治有更清晰的认识,更有利临床运用。临床实践阶段,更应该对每个学习的科室诊疗技术学习掌握情况做一总结。跟师临证学习时,围绕若干病种则需对导师经验进行总结,甚至可以整理成文发表。然而,有的学生跟师期间连笔记都不记,何谈总结老师经验!做完课题研究时,亦要总结得与失,本课题做了哪些工作,能说明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要想进步,就必须进行总结。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华罗庚曰:“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爱迪生曰:“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因此,作为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应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亦只有进行了独立地深入思考,方能找到解决问题办法,超越别人。医圣张仲景有感于东汉末年疾病流行,百姓流离失所,著就了《伤寒杂病论》,正如本书序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金元著名医家李东垣误把饮食劳倦内伤作伤寒治疗而殁惨痛教训,著就了《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亦如其序言:”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哉!”可见,张仲景、李东垣进行了深入地独立思考,呕心沥血而写就千古名著,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学习为实践的基础,实践是学习的目的,总结乃提高实践水平的手段,思考是学习和实践的灵魂。通过学习,为实践打下基础;通过实践,实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之目的。通过总结,明晰得失优劣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思考,以问题为导向,找出解决问题办法,从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再学习,如此往复,则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学研究生临床诊疗能力和科研能力。
[1]刘阳,杨豪,娄元俊,等.中医骨伤专业研究生临床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38(10):64.
[2]申晨,申阿东.浅谈临床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4):49-50.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11-0004-03
R479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5.11.02
王守富(1964-),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现任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和研究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发(2009)30号];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中医管理局2013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项目[豫财社(2013)227号];河南省重点中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资助[豫中医业(2012)43号]
2015-10-12;
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