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升 张海青 靳建宁
(宁夏石嘴山市中医医院,宁夏 石嘴山 753000)
回回蒜,又称小回回蒜、水杨梅、野桑椹,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回回蒜(Ran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全草,味辛、苦,温,有毒。具有解毒退黄,截疟,定喘,镇痛之功效。主治肝炎,黄疸,肝硬化腹水,疮癞,牛皮癣,疟疾,哮喘,牙痛,胃痛,风湿痛[1]。回回蒜在我国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均有分布,生于溪边或湿草地,是回族民间常用的药材。
回回蒜原产西域。明代《正字通》记载: “回回,国名,西域大食国种也。”其味辛辣如蒜,故名回回蒜。该植物始载于公元15 世纪的《救荒本草》: “回回蒜生水边下湿地,苗高一尺许,叶似野艾蒿而硬,又甚花叉,又似前胡叶颇大,亦多花叉,苗茎梢头开五瓣黄花,结穗如初生桑椹子而小,又似初生苍耳实亦小,色青,味极辛辣,其叶味甜[1]。”主要形态特征为根簇生,全体被淡黄色糙毛,茎中空,表面有纵条纹,果实呈桑椹样。其主要显微特征为根横切面皮层宽广,维管束四原形;茎横切面皮层有大小不等的气室,维管束相间排列30 个左右;叶横切下表皮有多数特异气孔,维管束小,粉末非腺毛多,长达340μm 以上;花粉粒萌发孔0~6 个,淀粉粒大小不一[2]。
回回蒜具有强烈的引赤发泡作用,在民间特别是广大回族群众中应用已久。回族民间发泡疗法是用新鲜中草药捣成糊状,敷于局部皮肤或病灶,直接刺激并产生水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回回蒜全草为引赤刺激剂,并用于治疗气管疾病,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3]。《中国回族医药》记载以鲜回回蒜捣碎敷于脐上二横指(下脘穴)处,直径约6cm,厚约1 厘米,贴12 小时取下,如局部起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液体,主治肝硬化、肝炎及肝肿大;用鲜回回蒜捣烂,取黄豆大一块隔纱布敷合谷穴处,左痛敷右,右痛敷左,主治牙痛;用鲜回回蒜外擦治疗牛皮癣;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敷痛点或穴位[4]。回族民间还以回回蒜50g、龙葵100g、紫草15g 、青黛50g 、徐长卿50g 、苍术30g 、黄柏30g 、露蜂房30g 、白花蛇草适量组方,水煎外洗,治疗神经性皮炎[5]。除外敷应用外,内服回回蒜治疗疾病的验方在民间也有应用。将回回蒜果晒干研末,配羊肝煮食,可治夜盲;回回蒜全草三钱,加苦马菜一钱,蒸水豆腐服食,治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用回回蒜兑红糖煮食[6]。
有关回回蒜临床应用的报道较少,主要应用在肝病的治疗方面。龚凡荣等[7]报道,以回回蒜鲜草,捣烂敷于肝区,皮肤发泡后用注射器抽出黄水,半月1 次,治疗肝硬化腹水收效显著。孟光等[8]用回回蒜外敷治疗肝硬化腹水,将回回蒜捣烂敷于肝区,12 时后取下,局部皮肤红肿起泡,待形成大泡后,用注射器抽出黄水,敷后3 小时即感局部皮肤灼热疼痛,起泡后伴肠鸣,小便增多,腹胀减轻,间隔半月,再敷下次,敷用3 次后,病例化验结果显示肝功能正常。
闫乾顺[9]等以乙醇提取回回蒜中的总黄酮,以芦丁为对照品,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回回蒜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69%,为回回蒜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提供了依据。闫乾顺等[10]采用干法灰化法处理样品,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回回蒜中Cu、Pb、Zn、Al、Mn、Fe 的含量。结果表明宁夏产回回蒜中Fe 元素含量较高,达400ug/g,Cu、Mn 的含量次之,为回回蒜微量元素的测定和相关生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李箐晟[11]运用多种分离手段对回回蒜种子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共鉴定了22 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15 个,分别为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槲皮苷、山奈酚-3 -O-β-芸香糖苷、橙皮苷、5,7 -二羟基-8,4’-二甲氧基黄酮、5 -羟基-7,8,3’,4'-四甲氧基黄酮、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原儿茶酸、没食子酸、咖啡酸、鞣花酸、3,3’-二甲氧基鞣花酸;三萜类化合物4 个: β-谷甾醇、β -豆甾醇、β -胡萝卜苷、熊果苷;蒽醌类化合物2 个: 1,3,8 -三羟基-6 -甲基蒽醌、1,8 -二羟基-6 -甲基蒽醌-3 -O -β -D -葡萄糖苷;以及7 -酮香木鳖苷。徐瑞等[12]对回回蒜子的正丁醇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柱色谱和制备薄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分离鉴定出9 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 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tachioside、蛇床子素、蒽醌、大黄素、1,7 -二羟基-6 -甲氧基-2 -甲基蒽醌、β-豆甾醇及熊果酸。另据文献记载,回回蒜全草含毛茛苷、原白头翁素及其聚合物白头翁素,其中原白头翁素是其引赤发泡作用的主要成分[13,14]。
赵启鹏等[15]对回回蒜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和抗炎镇痛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回回蒜可明显降低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度,减少醋酸所致的扭体次数,通过热板法实验证实回回蒜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李箐晟[11]应用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筛选技术建立体外实验模型,以药物对HBeAg、HBsAg 分泌的抑制作用为评价指标,发现回回蒜种子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经进一步的活性筛选,从中分离出槲皮素、槲皮苷、山奈酚-3 -O -β-芸香糖苷、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鞣花酸、咖啡酸共7 个化合物,均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HBeAg、HBsAg 分泌,具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回回蒜作为回族民间常用的草药,资源丰富,应用广泛。根据民间用药经验,结合现代研究表明,回回蒜在肝病、皮肤病及风湿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是一类有着良好开发潜力的药材。截至目前,回回蒜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较为深入,从中已分离鉴定出20 多种化合物,而回回蒜全草的化学成分仅有黄酮类和微量元素方面的研究,其引赤发泡作用的成分虽有报道提及,但尚无相关的系统研究,药材的质控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同时,回回蒜的临床应用表明,回回蒜对肝病疗效显著,且其种子的药理作用研究为回回蒜抗乙肝病毒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目前,回回蒜的应用方法比较局限,如以鲜药材外敷患处,此法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且使用不便,若将其开发为外用制剂,将更好地发挥回回蒜的药用价值,促进回回蒜在各治疗领域的应用,方便患者用药。因此,应加强对回药回回蒜的研究开发,充分利用现代分析、制剂及临床药理等研究技术,深入回回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毒理学研究,深度挖掘回回蒜的药用价值,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新药提供科学依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47 -1848.
[2]韦群辉,廖心荣,杨树德,等.云南民间习用水杨梅—茴茴蒜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 201 -203.
[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 中国药植图鉴[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783.
[4]马成义,陈卫川.中国回族医药[M].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52.
[5]赵永清,杨培君.回医精萃[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70.
[6]昆明市卫生局.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70,206.
[7]龚凡荣,卢晓樱.单味民间草药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43: 121 -122.
[8]孟光,武静.回回蒜外敷治疗肝硬化腹水2 例[J].四川中医,1997,15(6): 33.
[9]闫乾顺,卢宁清,闫欣. 宁夏产茴茴蒜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广州化工,2011,39(10): 123 -124.
[10]闫乾顺,卢宁清. 宁夏产茴茴蒜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29(4): 36 -37.
[11]李箐晟.中药回回蒜子抗HBV 活性成分的研究[D].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3,18 -20.
[12]徐瑞,陈立,李彬,等. 回回蒜子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1): 68 -70.
[13]邢世瑞.宁夏中药志(上卷)[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312 -313.
[14]中医大辞典编委会.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40.
[15]赵启鹏,朱亚飞,赵云生.回回蒜的急性毒性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 (6): 1345 -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