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抖抖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5-01-23 14:24:01赵厚伟魏永赵辉江苏省睢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21200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睢宁县先天性母猪

赵厚伟 魏永 赵辉 (江苏省睢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21200)

仔猪抖抖病的诊断与防治

赵厚伟 魏永 赵辉 (江苏省睢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21200)

仔猪抖抖病也叫小猪跳跳病,医学上叫仔猪先天性震颤病,是指出生不久直接影响仔猪吃奶、休息及行走的局部或全身肌肉阵发性挛缩的一种疾病。临床发病率低,死亡率很高,可达到100%。目前文献资料对本病的病因没有确定,且没有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只是从饲养管理、精心护理、病理检测等方面给出建议提高其存活率。近年来该病有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对我们的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近年笔者所在地的部分养殖户也发生此类疾病,经及时治疗效果不错,笔者结合当时治疗情况作了些心得,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仔猪;抖抖病;症状;防治措施

1 病因

仔猪抖抖病医学上称为仔猪先天性震颤病,是仔猪刚出生不久即出现全身或局部的肌肉震颤病,其直接影响仔猪的休息、行走及吃奶,死亡率较高,给养殖业造成很大损失的一种疾病。目前对本病的病因没有确定,有人认为是遗传性的、有人认为是由伪狂犬病、猪瘟等病引起,尤其是母猪在怀孕期间注射猪瘟疫苗,导致胎儿感染弱毒猪瘟病毒而致。现在国内外研究报道认为是一种病毒,并且已经分离到了病毒,接种怀孕母猪也人工复制出该病。在临床上也有科研人员从几十窝猪的系谱中统计发现,患该病的仔猪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血缘关系,通常是公猪通过交配将本病传给子代,如果用猪群中子代患有抖抖病的同一父本再进行纯繁,结果发现不管是初产还是经产母猪的新生仔猪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抖抖病现象,这说明本病应该具有很强的遗传性。本病只从母猪垂直传给仔猪,而仔猪与仔猪之间却不存在水平传播。本病以零星散发为主,发病率无规律,与性别也无关系。在集约化猪场可成批发生,特别是在气温较低、环境不良的条件下症状更明显。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

新生仔猪刚出生或出生几小时即发生颤抖,临床上全窝仔猪都发病的,症情较重的往往在头部、四肢和尾部表现持续性的震颤,或有节奏的阵发性的痉挛,全身抖动,多数仔猪后肢无力,向外伸展,站立不稳,从而行动困难,只有趴在地上,无法吃奶,饥饿而死。有些一窝中仅少数发病的,在发病的仔猪中症状也有差异,有的症状轻,有的症状重。病死猪多在一周龄以下死亡,主要是饿死、压死、踩死。存活率与精心护理有密切关系,若仅仅靠护理,一般7日龄后震颤可以逐渐减轻或消失,一般3周内可完全消失,有的仍可能长期保持有轻微震颤,生长发育也受影响,病情偏缓。同时外界的刺激也会加重此病。

2.2 病理变化

病死猪无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据报道组织学检查可见明显的中枢神经髓鞘不全,脑血管周围充血、出血。小脑发育不全,小动脉轻度炎症和变性,硬脑膜纵沟窦水肿、增生和出血。诊断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此外还有只发生于刚出生的仔猪,经垂直传播,不会水平传播,而母猪在怀孕期间一般不会表现任何症状。该病主要发生于国外引进的品种或是与引进品种的杂交猪。因为先天性震颤病变不产生细胞病变,也没有可以检查病毒抗原的免疫学方法,故分离病毒的诊断意义不大。

3 仔猪先天性震颤预防措施

(1)加强母猪防疫,有针对性做好几种疫苗,如猪瘟疫苗、伪狂犬弱毒疫苗、圆环病毒Ⅱ型灭活苗等。

(2)加强母猪后期饲养管理,特别在临产前一个月,散养户可以饲喂些高档母猪后期料精,增强母猪体质,增加胎儿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

(3)对出生仔猪应加强照管,保证每头仔猪吃足吃好初乳,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强仔猪抵抗力,减少发病率。

(4)避免由公猪通过配种将一些疾病传给母猪,应注意查清公猪的来历。不从有先天性震颤病的猪场引进种猪。

(5)患该病的仔猪主要是由于吃不上奶或行动困难,常被饿死、压死、踩死,所以针对本病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患病仔猪的护理,减少对猪只的刺激。

(6)患病仔猪的保温,因为新生仔猪的保温性差,恒定的温度有助于仔猪快速克服本病。一般温度保持在31℃左右。

(7)给仔猪注射含钙、含硒的药物。如维丁胶性钙、亚硒酸钠等。

4 病例及治疗体会

4.1 病例介绍

一些报刊杂志也曾经对此病进行报道,但没确切的治疗方案。一些专家和学者对此种疾病探讨过,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讨论,并对母猪围产保健做了建议,也没有给出具体治疗方案。近年来,笔者对此类疾病及时治疗效果不错,总结治疗情况,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病例一:2013年9月份,睢宁县庆安镇杜巷村部分养殖户新出生仔猪出生不久出现全身震颤、吃不上初乳现象,特别后躯不停抽搐,四肢走路踉跄,好像跳舞一样,由于当地村兽医没有见过此病,无治疗此病经验,仔猪无法及时吮吸到初乳的情况,活活饿死。该村杜某养殖5头母猪,其中一头母猪在9月23日分娩一窝仔猪15头,由于晚上出生,夜间没有注意,第二天早晨发现部分仔猪全身震颤,特别后肢不停交换踩地,好像跳舞一样。此后几天陆续增加,此前邻家仔猪发生此病皆因无法医治而全部死亡,杜某就到县动物疫控预防中心寻求帮助,笔者接诊以后对母猪产前情况进行了解,该窝母猪共产仔猪15头,全窝仔猪发生震颤程度不一,一般表现在头部、四肢和尾部,轻者仅见于耳、尾。重者可见全身抖动。表现为剧烈地有节奏地阵发痉挛,呈不断跳跃姿势,病猪行动缓慢,无法含住乳头,体质虚弱,而母猪表现正常,虽然今年高温天气比往年偏长,但该户饲养其他母猪与此母猪饲喂方法和饲料全部一样,其他窝仔猪出生没有发生此病。此外,该村另有几家养殖户新生仔猪也发生类似状况,皆因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全部死亡。

病例二:2014年5月6日睢宁县官山镇尹刘村尹某养殖的一头母猪晚间分娩仔猪14头,当晚表现良好,第二天早上,发现有3头仔猪出现步履不稳,头部、四肢和尾部表现持续性的震颤,不知吃奶,用手辅佐无法吮吸,下午死亡一头,同时又有2头出现振颤现象,遂请当地兽医进行诊治,村兽医用安痛定,青霉素等进行治疗2d,没有好转,而仍有病情陆续出现,发病数量过半,遂建议畜主到县动物疫控中心求助,接诊后,笔者对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基本确定为仔猪先天性震颤病。

病例三:2014年10月,桃园镇邱胡村岳某、睢城镇吊桥村朱某等十余户新出生的仔猪也发生此种症状,全窝仔猪都发病,症情较重的往往在头部、四肢和尾部表现持续性的震颤,或有节奏的阵发性的痉挛,全身抖动,多数仔猪后肢无力,向外伸展,站立不稳,从而行动困难,只有趴在地上,部分仔猪无法吃奶,饥饿而死,后到笔者所在动物疫控中心求助,疑为仔猪先天性震颤病。

4.2 笔者对上述病例采取如下治疗方案

(1)仔猪:每头肌注维丁胶钙1m l/头,连用3~5d,速克(头孢噻呋,洛阳普莱克产)0.1g+热毒威 (洛阳普莱克产)5m l注射液,每头0.5~1m l混合肌注,每天1次,连用3d,0.1%亚硒VE注射液1m l/头,隔2d再注射一次。

(2)母猪: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亚硒酸钠VE粉、复合维生素预混剂、钙磷锌预混料进行补充。

通过上述方案进行救治,3d后回访,除救治不及时死亡外,患病仔猪震颤状况明显减轻,基本都能及时吮吸住奶头进食;10d再回访基本恢复,仔猪活动自由,吃乳正常,愈后良好。此方法效果十分确切,治疗结果令人满意,希望广大养猪户再遇到类似病例,可以参照此治疗方案,及时治疗,降低死亡,提高仔猪成活率,减少养殖业损失。

4.3 体会

由于农村母猪喂养粗放,只简单喂些麸皮、豆渣、草糠等。饲料里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特别是猪怀孕后期,仔猪在母猪体内生长速度加快,母猪不能及时很好从饲料中吸取所需营养,特别钙、磷、锌等微量元素补充不足,引起新出生仔猪代谢障碍,神经功能紊乱。结合我县的养殖现状对猪 “抖抖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带隐性病菌的公猪传染的;(2)出生仔猪低血糖引起的;(3)圆环病毒引起的;(4)或精子活力差或因母猪在产前一些隐性病毒感染源引起繁殖障碍;(5)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

赵厚伟 (1972.2-),男,江苏省睢宁县人,大专,畜牧兽医师,长期从事畜禽疾病诊疗和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睢宁县先天性母猪
睢宁县构建六个体系 强化支撑能力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睢宁县精准执法步不停 安全发展促双赢
睢宁县融媒体中心高标清同播系统的搭建与安全播出探究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05-21 02:06:10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睢宁县桑树黄化病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江苏蚕业(2015年2期)2015-02-05 22: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