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畜牧站 733009)
母牛血红蛋白尿病及其防控
韩国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畜牧站 733009)
母牛血红蛋白尿指母牛尿液中含有数量不等的血红蛋白,临床以尿液呈红色、暗红色甚至咖啡色,有严重的血管内溶血,血液无机磷浓度下降为特点。
引起牛尿液中血红蛋白增加的原因很多,例如许多溶血性传染病,像牛的钩端螺旋体病,血液原虫病及中毒病等,但这些病有各自特点,也无性别间差异,不属本病描述范围。这里所介绍是一种营养代谢病,在临床上以母牛发病较多,而公牛、肉牛、阉牛很少发生,分娩后的乳牛和母水牛(不论怀孕与否,产犊后多长时间)发病较多,而公水牛、阉公牛有时也有发生,但与母牛相比发病率较低。役用黄牛发病率明显比水牛低。不论分娩后奶牛或是水牛的血红蛋白尿,其共同特点是:血清无机磷浓度下降;血红蛋白尿;共同的治疗方法为大剂量补磷。
母牛血红蛋白尿首次于1853年报道于苏格兰,以后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洲相继见有报道,分别称之为产后血红蛋白尿、红水病或营养性血红蛋白尿等。在国外,本病主要发生于3~6胎次高产母牛,病死率高达50%,被列为乳牛重要代谢病之一。国内由陈振旅 (1964)首次报道,且病死率不高 (10%)。前苏联学者报告该病可见于产前l~20d,但主要见于产后 (86.19%)。印度某些地区发病较多,病死率达70%。
水牛血红蛋白尿,显然与产后血红蛋白尿有明显的区别,即后者的发生与动物采食十字花科植物有密切的关系,但必定发生在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母牛,其死亡率亦比前者高。
饲料中磷缺乏,而又未能恰当的补充磷而发生,但与产后泌乳而增高磷脂排出有重要关系。已有实验证明,3头母牛,用低磷饲料喂18个月,1头妊娠母牛发生血红蛋白尿,用磷制剂或补充骨粉后又迅速康复。干旱年份收获的牧草和稻草,饲喂牛后,于当年冬季或次年冬天易发生血红蛋白尿症。认为与牧草磷含量下降有关,严重缺磷的地区,本病发生较多。有些牧场更易发生本病。另一方面,发生临床血红蛋白尿的母牛,一般都伴有低磷酸盐血症,但并非所有低磷酸盐血症的母牛都会发生血红蛋白尿。Simesen(1980)认为两种因子是产后血红蛋白尿的发生所必需的:一为低磷酸盐血症,另一种为甜菜、苜蓿中皂角苷含量较多,十字花科植物中二甲基二硫化物,即S-甲基半胱氨酸二亚砜 (SM—CO),能使血红蛋白变性,生成Heinz小体 (变性球蛋白),每100kg体重食入15gSMCO,可引起致死性贫血,食入10g可引起亚临床贫血。
水牛的血红蛋白尿发病原因,显然与泌乳关系不密切,但都具有低磷酸盐血症的特点,寒冷可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而天然磷缺乏是与土壤缺磷同时饲料中摄入磷不足有关。因为该病的发生常在冬季的开始阶段或严寒的冬季,并且秋季长期干旱致饲用植物生长期根部磷吸收减少。水牛血红蛋白尿除不限于发生在产后外,其他特征 (尤其是症状和对磷的反应)与母牛产后血红蛋白尿完全相似。
本病发生基于两点。
(1)磷摄入减少因干旱或因土壤缺磷而又未补充磷;同时因产后磷排出量增加,如饲料中磷供给不足,容易引起低磷酸盐血症。病牛都具有低磷酸盐血症的素质,但并非所有伴有低磷酸血症的母牛都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因此必然存在某些诱发因子。推测应激可能起到一定的诱发作用,如产后分娩应激、泌乳和高产可增高磷脂的排泄、温热环境和寒冷(江苏水牛血红蛋白尿)等。
(2)红细胞代谢紊乱引起红细胞溶解的基础是:①红细胞膜上的巯基 (SH)键被转变成二硫键,可能与血红蛋白上的二硫键混合在一起,亦可能是红细胞内部的变性血红蛋白-Heinz小体结合形成二硫键,使膜结构损伤;②红细胞膜上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引起膜结构的损伤;③红细胞糖酵解作用受影响向,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 (王小龙等l984),证明无机磷是红细胞无氧糖酵解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因子。如果磷缺乏,红细胞的无氧糖酵解则不能正常进行。作为无氧糖酵解正常产物的三磷酸腺苷减少,红细胞表面的ATP依赖性钠—钾泵功能受影响,因而钠离子向红细胞流进远多于钾离子从红细胞内外流,使红细胞变形,趋向球形最后导致溶血。母牛血红蛋白尿时,血磷浓度明显下降使钠—钾泵难以维持。此外母牛血红蛋白尿时,另一特点是红细胞出现Heinz小体,Rifkin和Danon(1965)用电镜观察到当小体形成后即相互凝结在一起,并向红细胞膜附近靠近,最后附着在红细胞膜上,与膜上的巯基键一起混合形成二硫键,使红细胞膜变硬,可塑性下降,这种红细胞通过脾脏时很容易被清除,在体内产生溶血。大量的血管内溶血,机体缺氧是造成动物死亡的直接原因。
红尿是本病早期惟一的症状,甚至是初期阶段的惟一病征,病牛尿液在最初1~3d内逐渐地变化由淡红、红色、暗红色,直至紫红色和棕褐色,随症状减轻至痊愈时,又逐渐由深变淡,直至无色为止。由于血红蛋白尿对肾脏和膀胱的刺激作用,排尿次数增加,但各次排尿量相对减少,收集尿液并静置24h后呈上下一致的红褐色,以致黑色,一般无红细胞沉积在杯底,目测可见。几乎所有病牛的体温、呼吸、食欲常无明显的变化,致严重贫血时,食欲稍有下降,呼吸次数稍有增加,但这些变化都不明显,也有极少出现胃肠道和肺的并发症。通常脉搏增数,心搏动急速而强,可发现静脉怒张及明显的颈静脉搏动。心脏听诊,偶可发现血液性杂音。伴随病的发展,贫血程度加剧。可视粘膜及皮肤 (乳房、乳头、股内侧和腋下)变为淡红色或苍白色。血液稀薄,凝固性降低,血清呈樱桃红色,红细胞脆性不增高,红细胞由正常500~600万/L降低至100~200万/L/mm3。血清无机磷水平降至4~15mg/L,血红蛋白正常的50~70%降至20~40%,但在病牛群中,无病的泌乳乳牛仅中度降低 (20~30mg/L),水牛平均降低30mg/L,但血清钙水平保持正常 (约100mg/L)。血液涂片可发现红细胞中有Heinz小体。有些病例还出现变形红细胞。尿呈深棕红色,通常中毒混浊。尿中不存在红细胞。水牛血红蛋白尿的死亡率约10%,但产后血红蛋白尿达50%。
红尿是水牛和产后四周内奶牛血红蛋白尿的重要特征之一,但红尿也可见于血尿疾病,因此应对血红蛋白尿做出区别诊断。显然前者是由于红细胞大量被破坏所致,后者则是由于泌尿系统任何部位存在血管破裂而出血。根据病牛突然发生急剧贫血,出现血红蛋白尿,血清无机磷锐减等典型症状和应用磷制剂治疗显著,结合有采食低磷和十字花科饲料的病史,即可确认。
下列亦有血红蛋白尿的疾病相鉴别。
(1)细菌性血红蛋白尿由牛溶血性梭菌感染引起,发病最急,临床上有高热及肠出血。常在24~36h内就死亡。若一发病就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有相当疗效。
(2)焦虫病由血孢子虫通过体表蜱吸血而传播。高热稽留 (42℃)。发病与年龄、性别、分娩产犊无关。流行主要在夏秋季节。血抹片可在红细胞中检出虫体。
(3)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旋体传染引起。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呈跳跃式流行。幼畜较成年牛易发病而且症状严重。孕牛会发生流产并分泌血染乳汁。血液和尿液均可查出钩端螺旋体。
(4)中毒性血红蛋白尿引起血红蛋白尿的毒物不少。常见的有草木犀、洋葱、亚硝酸、棉籽毒、硫化二苯胺等。这些物质引起的发病通常有明显的中毒症状,其发生的缓急与中毒轻重程度及机体的反应性等因素有关。中毒者一般无体温反应,消化道症状明显,常伴有神经症状。
(5)泌尿系统病地方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血栓性肾炎、肾梗死、出血性膀胱炎、尿石症、尿道出血、泌尿系统肿瘤等,其主要症状为血尿,将尿液静置24h后,下层有红细胞沉淀物,可予以区别。
应用磷制剂有良好效果,也可补充含磷丰富的饲料,如豆饼、花生饼、麸皮、米糠和骨粉。
磷制剂主要是20%磷酸二氢钠溶液,使用剂量为母牛产后血尿用300m l,水牛血红蛋白尿用300~500m l,静脉注射,以后隔12h皮下注射。一般在注射1~2次红尿消失,重症可连续治疗2~3次,也可静脉输入全血,并且口服骨粉 (产后血红蛋白尿用120g,水牛血红蛋白尿用250g,每天1~2次)。也可静脉注射30%磷酸钙溶液1000m l,效果良好。
应保持饲料钙磷的含量及比例的平衡,尤其是泌乳早期。据新西兰报道,在施肥地区补充铜可减少奶牛发病。干旱年份土壤磷溶解少,植物吸收能力降低,饲料里含磷量不足,对缺磷土壤里要增加施月巴,适当控制十字花科饲料的饲喂量,并要与其他饲料配合饲喂。哺乳期要注意饲料里粗纤维的含量,不能饲喂过多的精料,以促进瘤胃的发育,减少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