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勇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畜牧兽医局 272100)
肉用犊牛消化不良的防控措施
邵勇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畜牧兽医局 272100)
在肉牛生产中,犊牛饲养管理的重点是 “稳步过渡新生期,预防腹泻,促进瘤胃尽早发育,安全渡过断奶关”。其中犊牛消化不良而引起的腹泻占30%,因此,在犊牛饲养管理中应高度重视。犊牛消化不良是犊胃肠消化机能障碍的统称,是哺乳期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本病可因腹泻及机体代谢紊乱引致中毒而表现为一种综合症。犊牛消化不良通常不具有传染性,但具有群发性的特点,临床以真胃和肠道的消化、蠕动、分泌、吸收和排泄机能紊乱为特征。该病对犊牛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要及时治愈,必须弄清引发该病的原因,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本病发病急,病程短,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在兽医临床上,犊牛消化不良应与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腹泻进行鉴别。如与轮状病毒病、冠状病毒病、细小病毒病、犊牛副伤寒等相鉴别。
(1)妊娠母畜的饲养不良,会影响母乳的数量和质量,如母乳中VA不足时,可导致消化道粘膜上皮角化;VB族不足时,可使幼畜胃肠蠕动机能障碍;VC不足时,可引起犊牛胃肠分泌机能减弱。哺乳犊牛吃了这样的乳后,不能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此外当母牛罹患乳房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时,此种母乳中通常含有各种病理产物和病原微生物,犊牛食后,极易发生消化不良。
(2)饲养管理及护理不当。母牛饲养管理差,易患乳房炎及其他疾病,不仅影响了乳的质量,且乳中会含有病理产物和病原微生物。犊牛吃食后易引起消化不良。
(3)犊牛自体免疫因素在引起的消化不良的因素方面,具有特异的作用。
(4)还有中毒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多半是由于对单纯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导致肠内容物发酵、腐败,所产生的有毒物质被吸收或是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作用,而引起自体中毒的结果。
病畜精神不振,喜躺卧,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一般正常或低于正常。腹泻,犊牛多排粥样稀粪,有的呈水样,粪便为深黄色、黄色或暗绿色。肠音高朗,并有轻度臌气和腹痛现象。心音增强,心率增快,呼吸加快。当腹泻不止时,皮肤干皱,弹性降低,被毛蓬乱、失去光泽,眼窝凹陷。严重时,站立不稳,全身战栗。
病犊精神沉郁,目光痴呆,食欲废绝,全身无力,躺卧于地。体温升高,对刺激反应减弱,全身震颤,有时出现短时间的痉挛。腹泻,频排水样稀粪,粪内含有大量粘液和血液,并呈恶臭或腐败臭气味。持续腹泻时,则肛门松弛,排粪失禁自痢;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心音减弱,心率增快,呼吸浅快。病至后期,体温多突然下降,四肢及耳尖、鼻端厥冷,终至昏迷而死亡。
单纯性消化不良时,粪便内由于含有大量低级脂肪酸,故呈酸性反应。中毒性消化不良时,由于肠道内腐败菌的作用致使腐败过程加剧,粪便内氨的含量显著增加。
可通过病理变化进行诊断。主要特点是皮肤干皱,眼窝深陷,尾根及肛门被粪便污染。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肝脏肿胀、脆弱;心肌质地变软,心内膜与心外膜有出血点;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应根据以上叙述病因,消除病因,首先加强母畜妊娠期饲养管理,尤其妊娠后期应给予充足的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供应量;改善卫生条件及饲养护理措施;经常刷拭牛体,保持乳房清洁,保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避免应激;对犊牛加强护理,病犊应单独饲喂。以恢复各器官机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等综合措施。犊牛出生后要尽早吃到初乳,哺乳期犊牛的饲喂,必须坚持 “定时、定温、定量”原则,饲养用具勤洗刷,经常消毒。改善圈舍卫生条件,既要防寒保暖,清洁干燥,又要通风透光。定期清洗消毒,更换垫草等。
应采取包括食饵疗法、药物疗法及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的综合疗法。首先,将患病犊牛置于干燥、温暖、清洁的畜舍或畜栏内;加强母畜的饲养管理,给予全价日粮,保持乳房卫生。
(1)为缓解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可施行饥饿疗法。绝食(禁乳)8~10h,此时可饮盐酸水溶液 (氯化钠5g,33%盐酸1m l,凉开水1000ml)或饮温红茶水250m l,每日3次。
(2)为排除胃肠内容物,对腹泻不甚严重的病犊,可应用油类泻剂或盐类泻剂进行缓泻。清除胃肠内容物后,可给予稀释乳或人工初乳 (鱼肝油10~15ml、氯化钠10g、鲜鸡蛋3~5个、鲜温牛乳1000m l,混合搅拌均匀)。饲喂人工初乳时要稀释,开始时以1.5倍稀释,以后为1倍稀释,犊牛每次饮用500~1000m l, 每日5~6次。
(3)为促进消化可给予胃液、人工胃液或胃蛋白酶。胃液可采自空腹时的健康牛,犊牛30~50m l/次,每日1~3次,于喂饲前20~40min给予;以预防为目的时,可于出生后2h内给予。人工胃液 (胃蛋白酶10g,稀盐酸5m l,常水1000ml, 加适量的VB或VC), 犊牛30~50ml灌服。
(4)为防止肠道感染,特别是对中毒性消化不良的犊牛,可肌肉注射链霉素10mg/kg或卡那霉素10~15mg/kg,头孢噻吩10~20mg/kg,庆大霉素1500~3000IU/kg,痢菌净2~5mg/kg。内服呋喃唑酮10~12mg/kg或磺胺脒 0.12g/kg,磺胺-5-甲氧嘧啶50mg/kg等。
(5)为制止肠内发酵、腐败过程,可选用乳酸、鱼石脂、萨罗、克辽林等防腐制酵药物。当腹泻不止时,可选用明矾、鞣酸蛋白、次硝酸铋、颠茄酊等药物。
(6)为防止机体脱水,保持水盐代谢平衡。病初,可给幼畜饮用生理盐水,犊牛500~1000m l,5~8次/d。亦可应用10%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犊牛200~500m l,静脉或腹腔注射。犊牛还可应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500m l、5%碳酸氢钠注射液20~60m l,静脉注射,每日2~3次。或应用由蒸馏水1000m l,氯化钠8.5g,氯化钾0.2~0.3g, 氯化钙 0.2~0.3g, 氯化镁 0.2~0.25g, 碳酸氢钠 1g,葡萄糖粉10~20g,安钠咖0.2g,青霉素80万IU组成的平衡液,静脉注射。首次量1000m l,维持量500m l(制备时,碳酸氢钠和青霉素不宜煮沸)。
(7)为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促进代谢机能,可施行血液疗法。皮下注射10%枸橼酸钠贮存血或葡萄糖枸橼酸钠血 (由血液l00ml,枸橼酸钠2.5g,葡萄糖5g,灭菌蒸馏水l00m l,混合制成),犊牛3~5ml/kg,每次可增量20%,间隔1~2日,注射一次,每4~5次为一疗程。
犊牛感染细小病毒后,表现出明显的腹泻和体温升高。粪便初为水样,后变为粘性,感染后两天,体温升高至41℃。
本病主要发生于1~10日龄的新生犊牛,5日龄以内的犊牛发病最多。病牛表现腹泻,粪便多为黄色液状,有时带粘液或血液,腹泻时间延长,排泄粪便呈喷射状水样稀粪。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本病主要发生于7~10日龄的犊牛,有时也见于3周龄的犊牛,以腹泻、消瘦、全身乏力,极度消瘦为特征。由于病变波及结肠,粪便中粘液较多,又因消化不良,粪中混有乳凝块。病牛体温达38~40℃。腹泻持续5~6日,又严重脱水,常导致虚脱、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