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有玲 (青海省门源县北山乡兽医站 810300)
浅谈门源县羔羊产业的发展情况
雷有玲 (青海省门源县北山乡兽医站 810300)
为提高牧业经济效益,门源县把羔羊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引导群众把握市场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暖棚设施,加大羔羊育肥出栏力度,形成了规模销售的优势,使羔羊产业成为一条促进农牧民增收、带动整个结构调整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之路,成为门源县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
门源县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县,拥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8.87万平方米,占草地总面积和84.95%,草场子围栏14.67万平方米,畜棚1.2万幢,人工种草1.1万亩,全县牲畜56.19万头 (只),牲畜总增率51.38%,出栏率55.83%,商品率42%,母畜比例60.37%,畜牧业收入占农牧业总收入的42%。2014年全县销售羔羊13.5万只,实现销售收入2960万元,仅此一项,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227.15元。
门源县成立了羔羊育肥贩运协会,负责管理全县牛羊育肥的各项工作,各乡镇也相应培养了一支深购远销的以育肥贩运能人带动为主的育肥贩运销售队伍,促进了本地区羔羊经济的全面发展,使羔羊产业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
按目前的市场价格,1只周岁羔羊市场价格350元左右,1只3周岁的成年羊市场价格800元左右,在相同的饲养条件和饲养周期内,出栏3次要比出栏一只成年羊收入增加250元左右。
利用暖棚育肥的羔羊,不仅膘情好,而且出栏率高,科学种草技术作为羔羊育肥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大科学饲养的力度,周转快、效益好。同时,加大了饲草料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了优质饲草种植面积。
门源县把科学育肥、暖棚养畜、畜疫防治、畜种改良、科学种草等技术作为羔羊育肥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大科学饲养的力度,提高科学养畜水平。每年举办羔羊育肥等科技培训班十余次,培训农牧民300余人。
随着市场对羔羊肉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群众对产羔率高、增重快、产肉性能好及舍饲适应性好的羊种接受程度和需求进一步提高,加快了土种羊的改良和选育,提高了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
农牧民科技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技术、新观念能力较弱,对羔羊舍饲育肥等方面缺乏新技术支撑,羔羊育肥基本还是依赖群众传统的饲养方式,以暖棚为主的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羔羊短期育肥出售的需要。
羔羊育肥主要分布在门源县珠固乡、仙米乡、皇城乡和苏吉滩乡等4乡的部分农牧户,分户独立经营的方式,2012年苏吉滩乡石头沟村成立了一个羔羊专业合作社,但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并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宽,也比较落后。
当前,门源县的羔羊出售主要以户为单位,由经纪人或能人带动组织销售到周边县城和省份,另一部分销售到门源县华夏肉食品加工厂。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门源羔羊肉市场知名度不高,尚未注册商标,申报无公害绿色产品,从而优质优价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1)加强科技推广,提高羔羊产业的科技含量。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的饲养方式,把羔羊产业与科学饲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科学养畜的水平。不断增加农牧民科技培训的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把羔羊育肥技术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式,努力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开展羔羊产业的能力。同时,继续坚持绵羊改良和经济杂交工作,积极推广新品种的投入应用。扩大引种规模,建设基地,力争做到羔羊育肥出售与畜种改良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加大设施畜牧业建设力度。加快牲畜暖棚建设力度,力争项目暖棚建设规模在已有的12000幢基础上每年增加几百幢,并充分发挥暖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到羔羊育肥中来。
(3)发展订单生产,实行产业化经营。开展羔羊育肥出售当中,大力推行订单生产和羔羊肉无公害基地建设,积极开发羔羊肉加工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申报羔羊肉品牌,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推动门源县的羔羊肉产品及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4)完善信息服务,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不断壮大羔羊产业的发展。
(5)加强畜疫防治,确保畜产品安全。搞好牲畜疫病防治。羔羊育肥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养殖区,要实行兽医人员专人承包,责任到人;抓好产品检疫、防止重大疫病流行。同时,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的标准和要求,搞好行业检测和产品认定,加大监测力度,严禁违禁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确保畜产品安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6)进一步加强畜种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应引入优质肉羊品种,采用自然交配式改良,生产母羊要提早配种,争取接冬羔,实现羔羊年内育成出栏,在羊哺乳期大小羊一起补饲,甚至对羔羊进行全程补饲,以加快羔羊的出栏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