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强
(辽宁省北票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12210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与防治
韩志强
(辽宁省北票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12210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鼻炎、鼻梁变形和鼻甲骨尤其鼻甲骨的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缓慢为特征。病原体主要是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及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联合感染。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只有生后几天至几周龄仔猪感染后才能发生鼻甲骨萎缩。较大的猪只发生卡他性鼻炎、咽炎、轻微的鼻甲骨萎缩或不发生。成年猪感染后看不到症状而成为带菌者。另外,遗传因素,饲养条件如饲料营养缺乏、猪舍卫生差,通风不良、猪多拥挤、猪场环境不好等因素,可影响该病的发生与轻重。一般来说,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只要停止使用数周,就不会传递本病。本病在猪群中传播速度较慢,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
仔猪感染后,往往要到50~60日龄才开始出现症状,最初是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呼吸有鼾声、鼻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鼻流血。育成和育肥猪感染后,也都会出现以上鼻炎症状。同时,病猪鼻泪管受阻塞和眼结膜发炎,从眼角不断流泪和分泌物,由于与尘土沾积,常在内眼角下部的皮肤上形成一个半月形的泪痕,呈褐色或黑色瘫痕,故有“黑斑眼”之称。随着病程发展,到育肥猪阶段,有些猪上腭、上颌骨变短,出现“地包天”等猪脸变形现象;有的歪鼻子,甚至造成采食动作异常。病猪虽然体温正常,照常吃喝,但是猪场饲料的转化率可降低15%左右,猪生长迟缓或停滞,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变多局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病的早期可见鼻黏膜及额窦有充血和水肿,有多量黏液性、脓性甚至干酪性渗出物蓄积。病进一步发展,最特征的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和萎缩,大多数病例,最常见的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受损害,鼻甲骨上下卷曲及鼻中隔失去原有的形状,弯曲或萎缩。鼻甲骨严重萎缩时,使腔隙增大,上下鼻道的界限消失,鼻甲骨结构完全消失,常形成空洞。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依据频繁喷嚏,吸气困难,鼻炎,鼻面部变形可作出现场诊断,在基层单位较简易而实用的诊断方法,是将可疑病猪屠宰后,在其头部的第一臼齿和第二臼齿之间的连线用钢锯锯成横断面,观察鼻甲骨的形状和鼻中隔变化。正常的鼻甲骨明显地分为上下两个卷曲,占据整个鼻腔的大部分,上卷曲有两个完整的卷弯,下卷曲卷弯较少,仅一个卷弯,似钝的鱼钩,鼻中膈正直。当鼻甲骨萎缩时,卷曲变小而钝直,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严重时甚至消失,形成空洞,鼻中膈弯曲。用鼻腔镜检查可作辅助性诊断。实验室诊断可用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检验。
(1)无本病的健康猪场其防治的主要原则是:坚决贯彻自繁自养,加强检疫工作及切实执行兽医卫生措施。必须引进种猪时,要到非疫区购买,并在购入后隔离观察2~3个月,确认无本病后再合群饲养。
(2)定期进行疫病的检测预报,及时淘汰病猪及可疑病猪,更新猪群将有病状的猪全部淘汰育肥,以减少传染机会。但有的病猪外表病状不明显时,检出率很低,所以又不是彻底根除病猪的方法。比较彻底的措施,是将出现过病猪的猪群,全部育肥淘汰,不留后患。
(3)改善饲养管理,产仔断奶和育肥各阶段均采用全进全出饲养,保持猪舍环境卫生,通风良好、温暖、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对新引入猪必须隔离检疫。从无本病的地区、猪场引进猪。
(4)用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二联灭活苗对产前25~40d的母猪于颈部皮下注射2ml,或对4~8周龄仔猪注射0.5ml。
(5)对病猪及时治疗。用2.5%恩诺沙星每10kg体重1ml肌注,每天1次,连用5d。用土霉素400g/吨或磺胺二甲嘧啶100g/吨饲料混入饲喂5周左右。盐酸环丙沙星0.025%浓度饮水或每千克体重2~5mg肌注,每日2次,连用5d。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等药均可应用。
(6)在母猪产前15d到产后15d可在饲料中投入土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泰乐菌素或磺胺类药,用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