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敏,王晓霞,高善荣,田佳鑫,赵宁,李培红,屠鹏飞
(1.北京华邈中药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北京 100195;2.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4.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100191)
·综述·
血竭探源
赵学敏1,王晓霞2,高善荣3,田佳鑫3,赵宁3,李培红3,屠鹏飞4*
(1.北京华邈中药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北京 100195;2.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4.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100191)
目的:针对市场上出现的 “龙血竭”“血竭”易混淆的现象,开展探源鉴别研究,为“血竭”和“龙血竭”真伪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文献调研,市场分析,对“血竭”及“龙血竭”进行探源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血竭”和“龙血竭”来源、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使用。结论:通过鉴别与分析避免混淆“血竭”及“龙血竭”并分别指导临床合理使用。结合历史沿革的鉴别研究,可以对“血竭”和“龙血竭”进行质量鉴别,并指导临床使用。
血竭;龙血竭;历史沿革;性状鉴别;临床使用
血竭又名麒麟竭,系贵细中药,自古以来为进口药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dracoB1.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1],主产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龙血竭为百合科植物剑叶龙血树Dracaena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含脂木材经乙醇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又名广西血竭或国产血竭,主产于广西和云南,1974年载入《云南省药品标准》,开始了国产血竭的生产和应用,1990年作为一类药材批准上市[2]。血竭与龙血竭植物来源不同,二者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目前临床多用龙血竭代替血竭使用,虽然二者功能主治相似,但疗效仍然有别,一些医药工作者也易混淆两种药材。为了进一步明确两种血竭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本文从历史沿革、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对二者的差异进行阐述,以期正本清源。
1.1 血竭
血竭原名“麒麟竭”,始载于南北朝时代的《雷公炮炙论》。《唐本草》谓:“麒麟竭树名渴留,紫铆树名渴廪,二物大同小异”。《图经本草》载:“旧不载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诸国及广州,木高数丈,婆娑可爱,也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谓之血竭。”时珍曰:“麒麟竭是树脂,紫铆是虫造。按一统志云,血竭树略如没药树,其肌赤色。采法亦于树下掘坎,斧伐其树,脂流于坎,旬日取之,多出大食诸国。”从古代本草对血竭原植物的描述和采集方法,显然非现今的棕榈科植物DaemonoropsdracoBl.的果实的分泌物。
据已故本草学家谢宗万先生考证[3],历史上血竭来源复杂,包括百合科龙血树属、棕榈科黄藤属、豆科紫檀属和大戟科巴豆属的多种植物,但最先进口作为中药血竭使用的应该是龙血树属植物分泌的树脂,如非洲产的索可脱拉血竭。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dracoBl.的果实分泌物在我国作为血竭使用可能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1405年),著名航海家郑和7次航海,历经东南亚和非洲,带来了东南亚的血竭。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萎缩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明清以来,东南亚盛产的棕榈科黄藤属植物果实的树脂逐渐替代来源以龙血树属植物为原料的西域血竭,成为我国传统中药进口血竭的主流品种,并作为血竭的唯一来源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成为中药“血竭”的正品[4]。
1.2 龙血竭
百合科龙血树属(Dracaena)植物的树脂作为血竭,其用药历史最为悠久,公元前78-77年古希腊、古罗马和古阿拉伯所用的血竭就是龙血树属植物的树脂。由于来源于龙血树属植物的血竭的资源渐趋减少,东南亚的血竭才成为主流品种。但随着东南亚产血竭的大量使用,其资源也濒临枯竭。为了解决血竭的用药问题,在进行本草考证的基础上,1971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淘先生经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在云南发现我国也有龙血树属植物的分布,其中,剑叶龙血树能够分泌树脂,可能就是《滇南本草》记载的血竭。经过大量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制备工艺等研究,蔡希淘先生将剑叶龙血树的树脂开发成为国产血竭。此后,广西自治区药材公司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将剑叶龙血树的树脂申报国家一类新药材,并于1990年获得原卫生部批准[(90)卫药证字Z-10号],当时批准的药材名为“广西血竭”,1999年标准转正后收入国家药品标准[WS3-082(Z-016)-99(Z)],并更名为“龙血竭”,从此龙血竭成为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中药材[5-6]。
2.1 采收加工
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的果实中渗出的树脂[7]。其采收加工方法为[8]:采收成熟果实,充分晒干、粉碎,筛去果实鳞片等杂质,置蒸笼内蒸煮,使树脂渗出;或取果实捣烂,置布袋内,榨取树脂,然后煎熬成糖浆状,冷却凝固成块状。亦有将茎砍破或钻若干小孔,使树脂自然渗出,凝固而成。血竭通常分原装血竭和加工血竭,进口血竭主要为加工血竭。原装血竭为原产地印度尼西亚初加工所得团块,一般不加辅料,质量较优。加工血竭为原装血竭从印尼和马来西亚等产区运到新加坡进行二次加工,掺入辅料加工而成,并用布袋扎成类圆四方形,块底部盖有手形牌、皇冠形牌金印商标。
剑叶龙血树的树脂由于不能分泌滴出,所以其工艺为采取剑叶龙血树的含脂木材,用95%乙醇提取,提取液经浓缩、干燥,即得龙血竭。目前市场上也有很多小加工点生产龙血竭,为了节省成本,采用碱水(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提取。
麒麟血竭采收的树脂来自其成熟果实中分泌的红色树脂,采收不会破坏原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态环境,摘取果实后,麒麟竭还能正常生长。国产龙血竭为木质部的树脂,提取的血竭形成于受损伤茎干的次生木质部组织中,采收提取的方式必须要破坏原植物,使原植物不能正常生长,且龙血树需生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可能用来生产血竭。
2.2 性状
原装血竭[9]类圆四方形或扁圆形,大小不等,表现暗红色或黑红色,有光泽或附有红色粉末,底部平圆,顶部具凹凸的皱纹聚成簇,质硬而脆,破碎面黑红色,研粉则为血红色,无臭、味淡,在水中不溶,在热水中软化。原装血竭质优,目前进口已不多见。加工血竭[10]呈扁圆四方形或方砖形的块状物,大小不等,一般以直径6~8 cm,厚4~6 cm者为多见,每块重约120~150 g,有的可达800 g。表面暗红色或黑红色,有光泽或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粉,底部平圆,顶端有包扎成型时而成的纵皱纹。质硬而脆,破碎面显红色,研粉呈砖红色。无臭、味初淡而后渐咸,嚼之砂样感。水中不溶,热水中软化。
国医大师金世元指出[11],血竭呈扁圆四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重量不一,完整的加工品底端圆平,上有金色商标,顶端不平,隆起聚成一簇状。质坚脆,手捻不易破碎,断面平坦黑红色,有蜂窝状小孔,燃烧时冒烟呛鼻(苯甲酸气味)。此外,用火隔纸烘烤即熔化,但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红色。样品粉末少许置盛冷水的试管中,充分振摇,粉末浮在水面不溶解,水不染色为真品,然后对样品加热虽变软化也不溶解[5]。药典按照测定血竭醇不溶物检查法,正品进口血竭的醇不溶物含量不得过 25%,国产血竭应全部溶解。如溶于乙醇中呈黄色或淡红色,残留物很多,呈灰白色,且此残留物不溶于浓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则示可能有松香、泥土或石粉的掺伪。
由于血竭资源渐缺,价格很高,市场上多有伪品。伪品血竭多为松香加色素和辅料加工而成,呈扁圆球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褐紫色,有贝壳样光泽。并有伪造黄色商标及不规则沟纹和明显的细龟裂纹,稍有粉霜。质疏脆,小块手捻易破碎,断面紫红色有光泽,具细小颗粒粘手,研粉成玫瑰红色,有松节油,易燃,燃时冒棕色浓烟,发出强烈松节油气味[12]。
龙血竭呈不规则块片,表面红棕色至黑棕色(研粉后血红色),具光泽,局部有红棕色粉尘黏附。质硬脆,有空隙,研压易碎,断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气特异,微有清香,味淡微涩,嚼之有黏牙感。不溶于水,热水中软化,易溶于乙醇、甲醇、三氯甲烷及碱液中。进口血竭与国产血竭性状相似,可以通过显微鉴别、薄层色谱分析、紫外吸收光谱测定进行鉴别区分[13]。
2.3 化学成分
血竭主要含有黄烷类、三萜类等成分,包括:血竭红素(Dracorubin)和血竭素(Dracorhodin),(2S)-5-甲氧基-6-甲基黄烷-7-醇、(2S)-5-甲氧基黄烷-7-醇、去甲血竭素、去甲血竭红素、2,4-二羟基-5-甲基-6-甲氧基查耳酮、2,4-二羟基-6-甲氧基查耳酮、CambodianinsD、E、海松酸(Pimaricacid)、异海松酸(Isopimaricacid)、去氢松香酸(Dehydro-abieticacid)、松香酸(Abieticacid)以及山达海松酸(Sandaracopimaricacid)等[14-17]。其特征性成分血竭素、血竭红素、(2S)-5-甲氧基-6-甲基黄烷-7醇等成分在龙血竭中均不包含[13]。
龙血竭所含化学成分结构多样,包括黄烷类、黄酮类、查尔酮类、色原酮类、二苯乙烯类、简单酚类等多种结构类型,主要成分有7-羟基-4′-甲氧基黄烷、7,4′-二羟基-8-甲基黄烷、7-羟基-4′-甲氧基-8-甲基黄烷、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7,4′-二羟基黄酮、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5,7,4′-三羟基黄酮、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剑叶龙血素A(4′-羟基-2,6-二甲氧基双氢查耳酮、4′-羟基-2,4,6-三甲氧基二氢查耳酮、4′-羟基-2,4-二甲氧基二氢查耳酮、2′,4′-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耳酮、2′,4′-二羟基-4-甲氧基查耳酮、剑叶龙血素B(6-甲氧基-7羟基-3-(4′-羟苄基)色原烷、4′-羟基-3,5-二甲氧基对苯乙烯(紫檀茋)、3,5,4′-三羟基对苯乙烯(白藜芦醇)、剑叶龙血素C等[18-19]。目前现行药品标准规定用龙血素A和龙血素B分别作为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的指标性成分[20]。
2.4 药理作用
血竭具有止血、镇痛、促进组织愈合等药理作用[21];龙血竭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肌细胞、抗肺纤维化、改变血液流变学等作用[22]。
近年来,关于血竭与龙血竭多种药理作用的作用机理研究较为广泛,对指导临床区别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杨晓宇[23]等认为血竭防治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主要药理基础之一是其总黄酮能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故能改善血流防止血栓的形成。农兴旭等证明了龙血竭的促进凝血作用,其能缩短小鼠凝血时间,而这种促凝作用与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有关,可明显增加血浆中cAM P的水平,而降低血浆中cGM P的水平,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24]。国产血竭与进口血竭有近似的活血作用[25],付梅红等认为血竭与龙血竭在止血的药理实验中作用有较显著的差异[26]。蔡维人研究表明棕榈科植物麒麟竭中(2S)-5-甲氧基-6-甲基黄烷-7-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27],曾令榜等认为血竭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面效果好,但略逊于龙血竭[28]。广西血竭具有既能止血又能祛瘀的双重活性作用[29]。
谢文等比较了进口与国产血竭的镇痛和抗炎作用,结果发现两者均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国产龙血竭的抗炎、镇痛效果优于进口血竭[23,30]。国产血竭与进口血竭相比,在体外离体蛙心和大鼠胸主动脉环上表现出相似但更强的药理学作用(心血管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24]。
2.5 临床应用
血竭的功能主治为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龙血竭的功能主治为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妇女气血凝滞、外伤出血、脓疮久不收口。从功能主治看,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别。
临床应用,二者应用均较为广泛。血竭功善祛瘀定痛,止血生肌。用于跌仆损伤,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消化道出血、结肠炎、Ⅱ型糖尿病、大面积褥疮、体表创伤、烧伤、子宫肌瘤、四肢骨折、软组织肿胀等疾病[31]。龙血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收敛止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主要用于外科(跌打损伤、创伤骨折、外伤出血等)、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经血过多等)、内科(消化道出血、血尿血便、胃溃疡等)、五官科(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牙龈出血等)、皮肤科(痤疮、皮肤搔痒症、真菌感染等)等[23]病证治疗。
对于二者的异同,有临床试验表明在治疗外伤性骨折及骨质疏松症上,龙血竭可替代进口血竭[32]。此外,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龙血竭对于治疗皮炎、皮疹、创伤等皮肤科[33]方面的应用较多,如龙血竭胶囊内粉末外敷创面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的压疮,疗效显著见效快[34];龙血竭具有局部止血、抗菌抗炎镇痛及促进表皮修复作用,治疗宫颈糜烂效果快,有效率高[35];龙血竭胶囊外敷治疗急性放射性湿性皮疹疗效较好[36]。
3.1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分泌的树脂经加工而成,龙血竭为百合科植物剑叶龙血树含脂木材经提取加工而成,二者在植物基原、药用部位、加工工艺、化学成分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尽管二者功能主治基本相同、药理作用基本相似,但其作用仍各有特点,如血竭在祛瘀定痛方面优于龙血竭,在伤科使用效果较好;龙血竭为植物防御反应产生的树脂,除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外,在抗真菌、抗炎等方面作用较强,在治疗真菌性疾病、炎症等方面疗效更优。因此,二者临床用药应该区别对待,不可代用。
3.2从目前发表的药理和临床的文献看,血竭和龙血竭或进口血竭和国产血竭名称混用,也无拉丁学名或植物来源,其研究中使用何种血竭,难以鉴定,该类文献基本没有参考价值。建议科研中必须准确鉴定其植物基原。
3.3由于血竭资源紧缺,价格较高,目前市场多有伪品和劣品,因此,在购买、使用和科研中必须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徐红英,张晓燕.中药血竭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1,39(4):101-103.
[3] 谢宗万.血竭基原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1989,12(7):40-43.
[4] 郑宵蓓,陈科力.麒麟血竭的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07(2):35-38.
[5] 石聪,于浩飞,胡炜彦,等.进口血竭与国内血竭的研究对比[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4790-4792.
[6] 郑道君,谢良商,王盈,等.中国血竭基源植物的研究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28(6):15-20.
[7] 王倬.血竭与龙血竭及其伪品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3):269.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183.
[9] 徐国均,徐珞珊.中国药材学[M](下).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727.
[10] 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516.
[11]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2] 刘爱玲,马和平,王志辉,等.血竭及其伪品的鉴别[J].陕西中医,2004,25(9):846-847.
[13] 马秋菊,闵菊.血竭的鉴别[J].中成药,2007,(1):11-12.
[14] Cardillo G,Merlini L,Nasini G,et al.Constituents of dragon’s blood.part I.structure and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new optically active flavans[J].J Chem Soc C,1971,23:3967-3970.
[15] Piozzi F,Passannanti S,Paternostro M P.Diterpenoid resin acids of Daemonorops draco[J].Phytochemistry,1974,13(10):2231-2233.
[16] Nasini G,Piozzi F.Pterocarpol and triterpenes from Daemonorops draco[J].Phytochemistry,1981,20(3):514-516.
[17] Chen Huiqin,Zuo Wenjian,Wang Hui,et al.Two new antimicrobial flavanes from dragon’s blood of Dracaena cambodiana[J].J Asian Nat Prod Res,2012,14(5):436-440.
[18] 王雪芬,卢文杰,陈家源.剑叶龙血树化学成分的研究I.剑叶龙血索A和B的结构测定[J].广西中医药,1993,16(1):38-39.
[19] 申秀民,王竹红,陈程,等.广西血竭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4,35(7):728-730.
[20] 王洋,肖宇晴,袁盛磊,等.人工诱导龙血竭与野生龙血竭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11,33(3):366-369.
[2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2] 钟月平.中药龙血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9):2469-2470.
[23] 杨晓宇,姚琳.龙血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1,24(2):265-266.
[24] 农兴旭.广西血竭的止血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4):240-242.
[25] 程敏.不同产地血竭在血液和心血管方面药效学比较及作用机制初探[D].广东药学院,2007.
[26] 付梅红,方婧,王祝举,等.血竭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概述[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498-1450.
[27] 蔡维人,谢慧姿,陈建志,等.血竭及其成分的活血化瘀活性研究[J].中医药杂志,1995,6(1):59-73.
[28] 曾令榜,张金平.传统中药材龙血竭药性药理及临床应用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3):43-44.
[29] 文东旭.龙血竭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1,32(11):1053-1054.
[30] 谢文,马克昌,谢艳,等.不同品种血竭外用时的镇痛抗炎作用[J].中医正骨,1999,11(2):5-8.
[31] 郑宵蓓,陈科力.麒麟血竭的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07(2):35-38.
[32] 王民,郭向高,李兴民,等.应用国产龙血竭替代骨愈灵胶囊中进口血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04,19(2):78-79.
[33] 袁勤洋,曲彩红,刘长利.龙血竭的现代临床应用[J].中成药,2012,34(12):2414-2417.
[34] 肖春芳.龙血竭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压疮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8,7(2):65-67.
[35] 邹冰姿,吕晓燕.龙血竭治疗宫颈糜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3,28:3872-3873.
[36] 曹丽花,李月梅,汪兰,等.龙血竭胶囊外敷治疗急性放射性湿性皮炎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9):2882-2883.
OriginofDraconisSanguis
ZHAOXuemin1,WANGXiaoxia2,GAOShanrong3,TIANJiaxin3,ZHAONing3,LIPeihong3,TUPengfei4*
(1.BeijingHuamiaoTraditionalMedicineTechnologyandProjectDevelopmentCenter,Beijing100195,China;2.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SchoolofChinesemedical,Beijing100102,China;3.XiyuanHospitalCACMS,Beijing100091,China;4.PekingUniversitySchoo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Beijing100191,China)
Objective:To identify and control the quality of Draconis Sanguis(the resin ofDaemonoropsdracoB1.)and Dracaenis Resina [the resin ofDracaena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e origin of two TCMs.Methods:The TCM markets were analyzed and massive literature were consulted around the two TCMs.The national physician Jin Shiyuan was also interview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TCMs.Results:The source,processing and use of Draconis Sanguis and Resina Draconis were clearly defined.Conclusion: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y of identification research would identify the quality of Draconis Sanguis and Resina Draconis and instruct the clinical use.
Draconis Sanguis;Resina Draconis;Daemonoropsdraco;Dracaenacochinchinensis;Historic evolution;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the clinical use
2014-09-29)
*
屠鹏飞,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与新药研究,中药质量分析; Tel:(010)82802750,E-mail:pengfeitu@bjmu.edu.cn
10.13313/j.issn.1673-4890.2015.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