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氏蒙医整骨流派学术渊源及发展

2015-01-23 09:48巴雅勒格巴音额古乐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祖传蒙医骨折

巴雅勒格 巴音额古乐

(1.包头市达茂旗蒙医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500;2.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5)

据《中国骨科技术史》称“元代正骨科的成就卓著”,而在甄志亚主编的《中国医学史》中说“由于长期战争,特别是蒙古族崇尚骑射,因金创与跌打损伤的救助需要,促进了外伤科的发展”[1]。然而,18 世纪初科尔沁神医娜仁·阿柏[2]继承元朝军医的法术,把博[3]的法术和蒙医药及整骨知识有机结合,利用人与自然的矛盾统一规律,创立了包氏蒙医整骨术,以独到复位手法传继与沿用至今。

1 学术渊源

包氏整骨流派源于蒙古族古老的萨满教[4],科尔沁大草原为包氏整骨术的发源地,始于1805 ~1808年间,迄今已有200 多年历史。根据《蒙医史》记载,科尔沁“神医”娜仁·阿伯(1790 ~1875)是成吉思汗最崇拜的萨满大师呼和初后代的徒弟科尔沁首领好布格太的后裔,是整骨术的“沃得根”(女性萨满医生为沃得根),她是科尔沁近代蒙医整骨史上继承者和发展者[5]。娜仁·阿伯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时把整骨绝技正式传授给了儿子包达日玛[6](1835 ~1909)。他是近代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上整骨大夫,在医疗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祖传蒙医整骨技术。包玛沙(1888 ~1969)学师作为娜仁·阿伯的祖孙,从小练功习武、继承与发扬整骨技术,一生中为蒙医整骨学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实践与理论基础,首次提出蒙医整骨治疗“六大原则和七结合方法”,并把自己祖传整骨绝技传授给了子孙后代,从而实现了蒙医整骨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他的后代把现代科学知识应用在蒙医整骨中,使其更加完善、发展,真正成为了一门独特的学科,迄今为止整骨术已经传授到国内外,不断引起各界的关注。

虽然蒙医整骨技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历史,但是目前以文字记载下来的甚少,这些主要由于祖传整骨技术一般以口述的形式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会造成口述流传散乱而失真、失传现象。作为包氏整骨四代传人,中国国家级整骨大师-包金山老师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祖传包氏整骨,在蒙医整骨实践中创新了蒙医整骨技术“三诊六则九结合”理论体系[7],奠基了蒙医骨伤学科的理论体系,先后主编出版了《整骨知识》《祖传整骨》《包氏祖传蒙医整骨学》等专著,其中《祖传整骨》于1993年获首届“生命力杯”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填补了蒙医整骨科两千多年来的蒙医整骨理论体系的历史空白。包金山老师2010年12月出版了《中国蒙医整骨学》专著,此专著精髓可归纳为贯穿“三诊、六则、九结合”施行的自然整骨疗法。作为第四代、第五代传人以及弟子们,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经几十年的探索努力,广收学生、著书立说,使多少年来以言传身教而无文字记载的蒙医整骨术在历代的发展中不断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揭开了蒙医整骨神秘的面纱,创立了包氏蒙医整骨学,载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从而填补了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项空白,在世界骨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2 学术思想

包氏整骨流派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该学术思想中不仅有机的结合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独特的民族性临床经验,而且在医疗实践中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发病机理方面都体现着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的原形,重在于研究静态下的人体变化,始终从功能与结构相统一,空间形态与时空过程相统一上来认识人体与疾病。

2.1 整体性原则:包氏整骨认为人体是有多个系统组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大系统是整体,具有存在与整体水平的属性,功能,行为。事物规律原则上不同于组成这个系统的诸要素为基础,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下产生,而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的,不过是构成大系统的“子系统”,其整体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其“母系统”(环境)的控制和支配。人体是最典型的系统,把人体和疾病看作系统时,揭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性质,并从整体上严格区分系统质和要素质,强调系统质上的整体,寻求满足整体最佳的途径。其整骨思想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认为在病外因(饮食、行为,时辰,季节,精神,偶然事故)条件下,某些致病因素超出了正常三元(赫、希日、巴德干)所能自我调节的阀值,会导致正常三元中某元(一元或两元或三元)的损耗或产生增多,使正常的三元转化为病态三元,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主要是人体失去了三元系统的平衡状态,失去了最佳状态。因此在整骨治疗疾病时从整体观念出发,应用蒙药,手法整复、心理指导、喷酒按摩等疗法来尽力使病人的三元恢复平衡,使病人得到康复。

2.2 动态性原则:在临床实践的总结中把人体和疾病看作耗散结构,揭示疾病内外环境的“涨落”中,通过耗散过程产生负熵,或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形成“自组织能力”能自动的实现减熵增序,并使机体建立和维持在特定的有序稳定上。例如在“九结合”中的内因与外因结合,即“骨折”本身有修复能力,通过治疗后使骨折本身修复能力更加完善,骨折愈合更快,更好。这些治疗理念其实就是把病人看作是一个耗散系统,人的某个部位骨折后该部位处于近平衡状态,此时医生采用的治疗属于外涨落,而骨折部位的“赫”、血受阻,三元失衡等属于内涨落,内涨落与外涨落起积极的相互作用,若整复得当,会使内涨落对外涨落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强化涨落作用,利用人体自身修复能力,使人体和骨折部位处于远离平衡状态,趋向有序,为骨折的愈合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2.3 身心医学、社会学的系统性思想:包氏整骨流派的治疗技巧中存在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雏形。治疗中向来从人体的整体性,动态性出发,并认为人体与外界因素是统一的。人体与自然、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人体内外的种种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治疗与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蒙医的“十诊据”即致病外因、症状体症、病症部位、发病季节、起居环境、先天个性、年龄大小、生活习惯、体质情况、起病方式等说明疾病的产生和外界环境,心理因素等等是联系在一起的。蒙医尤其注重行为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和治疗的影响,认为“…特别是心理方面遇到惊、恐、吓、怒、悲、紧张等精神刺激是致病的重要外缘因素”。在整骨的“九结合”中的“医患者结合”“喷酒与手法结合”“治疗与护理结合”,就是利用病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消极心理因素来治疗的典型例子。医患结合上要求“医生掌握患者的复杂心理状态,并在精神和机体上精心治疗,而患者信仰医生的医术,使医患的思想统一到一个焦点上”这样可产生一种特殊心理效应,使整复、治疗的效果更佳。喷酒与手法结合是指整骨时掌握病人复杂心理和紧张状况,医生呷酒在患处喷出酒时“吱”的强烈、短暂、爆发性较强的哨声,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各种杂念在瞬间消失。而在那瞬间患者的思维还在那一声喷酒哨声中回旋,降低患者痛觉,消除紧张情绪,此时肌肉也更放松,乘机迅速复位,患者感觉痛时骨折已归位。治疗与护理结合体现了护士及病人家属,亲友对病人从心理和机体方面的照顾,关心对治疗的重要性。但包氏整骨理论中体现的不是完善的、成形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仅仅是该模式的雏形。

3 理论体系

包氏整骨流派理论体系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有鲜明的祖传蒙医整骨特色,遵照以激发与调动人体内在潜能为特征,能动整复与功能愈合为理念,始终贯穿与“三诊、六则、九结合”的过程中,将“三诊六则九结合”作为三合一体,互相弥补,达到整个身体的寒热虚实,促进折伤患者自我修复的能动性。根据自然界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总结古今中外的先进经验,结合祖传整骨临床实际,包氏整骨在施行骨折整复固定过程中借助X 线片、物理、化学仪器等现代器械,结合三诊检查骨折位置、骨折方向、骨折类型,用手法、压垫、夹板、沙袋挟挤、牵引等方法实施矫正骨折断端、确保正确处理。祖传整骨的喷酒整骨与按摩、外固定与功能锻炼为统一整体,坚持稳定与活动结合、局部与全身兼顾、愈合与功能并重的整体观治疗原则以及肢体与全身归一、脏腑与器官一体、躯体与功能统一、人与自然合一的整体观治疗理念,重视和调动人的骨折的自愈本能,因而往往收到奇特的疗效。其源于自然、源于草原、源于无创伤的生命自然观,是一门奇特疗效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理论体系。

4 特色疗法

4.1 喷酒整骨:喷酒整骨法具有生物力学、生理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种自然整骨疗法。医生用内元气喷出的药酒(冷)到患者的伤肢(热),使患者身感舒适,肌肉放松,减轻静脉血压力,起到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心理影响生理,生理影响周围血液循环。喷药酒时暴发出的短暂的“哨声”顿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瞬间消除其各种杂念,转移因骨折带来的忧虑等复杂情感,乃至产生愉悦的感觉,放松伤肢肌筋,稳定情绪,激发和调动患者应激本能,在患者分散注意力情况下能够以力对力手法加以巧妙手感,用抖提压推,拢挤捏拿,折顶回触等10 种手法使断者复续,陷者复出,短者复长,突者复平,歪者复正,碎者复完,转者复归,错者复正。

4.2 夹板固定:夹板固定具有相对稳定的顺其自然固定方法,其重视人的自控本能的点、线、面为统一整体,既保持了骨折部位的“静态”又保持骨折断端的“微动”,符合“动静结合”理念[8],通过病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结合,使伤肢自我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加之骨折端的易移位反方向放置压垫来防止骨折移位以及灵活的调整绳索的松紧度、位置来控制骨折断端,保证骨折断端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使骨折断端骨痂顺利产生,加速骨折的愈合。

4.3 喷酒按摩疗法:通过医者嘴里含少量酒后用嘴“吱”-的强烈、短暂、爆发性较强的哨声将酒均匀的喷到患者伤处或按摩所需处,巧妙的应用擦、揉、捻、滚、压、摇、搓、推、掐、嵌、撑、捏、拿、巅等14 种手法按摩伤处,它是包氏整骨治疗骨折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治疗骨折渐进性复位和促进骨折愈合的奥秘之处。根据受伤的部位、骨折脱位的不同特点选用上述14 种按摩手法,并且在骨折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按摩的手法。比如压垫处用压、擦法;肿胀处用捻、推法;靠近关节处用揉授法,骨折早期肿胀、疼痛明显时主要采用擦、推、压、掐等轻柔手法,骨折中期可采用揉、捻、搓、拿、捏等手法,骨折后期可采用滚、摇、搓、嵌、巅等重手法等。

4.4 药物疗法: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辩证施治为基础,以调理气血为主,重点治血和“希拉乌苏(黄色液体)”以达到增强抗病能力和治愈骨折的目的。包氏蒙医整骨医家以200多年祖传下来的秘方“旭日图乌日勒”蒙药接骨丹[9]、“敖民乌日勒”蒙药续筋丹等蒙药治疗骨折。其蒙药中含有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锌、硒、锰、钙、铜等矿物质,具有温经活血、补气养血、补益肝肾,助精养髓、强筋接骨、祛风散寒、调节神经等作用。在骨折整复固定、喷酒按摩的同时用了此蒙药,进一步加速了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4.5 功能锻炼:骨的生长和骨折愈合需要力的作用。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囊”,动则健,静则废的道理,为了早期骨折愈合与及早功能恢复同时并进,加强患者功能锻炼要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始终,并要分期、定期地不影响骨折断端的稳定性而进行。其中按摩与练功配合,骨折治疗各期的按摩与练功都不同,早期以静为主,中期动静并重,后期以动为主。

4.6 饮食疗法:对骨折病人的饮食按蒙医正骨的原则进行调节是补“赫”(气)养血;增强体质,加速骨折愈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骨折初期,饮食中加入绿豆、酸奶、苦菜、小米、桔子等以清热、益胃养阴、理气等。中期加入炒米、黄豆、绵羊髓骨汤、家畜软骨、乌鸡骨肉、红糖、猪羊肝肾,主要补充机体所需营养物质;另外通过以脏器补脏器,补肝、肾起到强筋、强胃,促进骨折愈合。后期饮食中加入肉类、果类、蛋类、菜类进行全身营养调节,使筋骨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5 展望

有人说包氏整骨是“人间传奇”,也有人说是“天之奥秘”,我们不排除人的先天本能的因素,不过坚韧的意志、纯洁的思想、独特的功法是更重要的。从而生命自然观的更高层面来解读包氏整骨理论体系是能够体现蒙医整骨的精髓之处。但从当前机械性折伤的治疗方面有很多困难和不足之处,折伤合并症的处置还经验不够,急需要继续探索,而细心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吸收他们的精髓,弥补蒙医整骨理论体系中的不足,顺其自然变化规律,掌握病人身上未发现的奥秘,和谐自然,平衡三根、七素、五元、五行,保持精、气、神,修复骨折,回归自然。在医疗上用心、用神、用力,心念与元气相应,折伤与精气结合,心灵与手巧配合,创造病人的自身平衡与自然平衡、骨折的自我修复与自然愈合、伤肢功能恢复与健康,创造“天地人合”[10]生存态的自我回归良好的生理、心理、肢体和谐环境和条件,可用科学的态度使这蒙古族伤科遗产进一步继承中发展。

[1]何天佐.蒙古族伤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

[2]包金山.科尔沁传统蒙医整骨世家简介[J].中华医史杂志,1985,15(1):45 -47.

[3]包金山.科尔沁博的渊源及发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23(5):564 -565.

[4]包金山.蒙医整骨术治疗30 例半月板损伤的体会[J].中国骨伤杂志,1995,3(3):26.

[5]包占宏.包氏祖传蒙医整骨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6:17.

[6]李经纬.中医人物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5.

[7]包金山,白哈申.祖传整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社,1984:11.

[8]唐树杰,房经武,王志彬.论中国接骨学“动静结合”理念的先进性[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1):43-44.

[9]施杞.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剂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10.

[10]照那木拉,王梅,肖吉日木图,等.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复位宏观理念及其手法准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46 -48.

猜你喜欢
祖传蒙医骨折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蒙医蒙药十三味红花散对酒精性肝炎治疗的效果及药学体会
片汤
祖传手艺
祖传“口粮”
伤筋动骨怎么破
伤筋动骨怎么破
蒙医在治疗蜱传播性森林脑炎及其后遗症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