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艳马智玲何斌威方佳*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海口 571101;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91)
浅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宋红艳1马智玲2何斌威1方佳1*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海口 571101;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91)
自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适用性强的技术不多、技术体系单一、推广应用规模不大、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农作物病虫害 绿色防控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自2006年以来,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贯彻落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对病虫害防治的需要,2011年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中指出,对农作物病虫害实施绿色防控即是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达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危害的目的,建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政策扶持、优化技术、保障安全、多元推广的原则,分区域、分作物优化集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1]。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根据全国各地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当前应用面积相对较大,技术相对成熟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有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等[2]。
1.1 理化诱控技术
理化诱控技术指利用害虫的趋光、趋化性,通过布设灯光、色板、昆虫信息素、气味剂等诱集并消灭害虫的技术。主要应用于小麦、玉米、水稻、蔬菜、果树、大豆、棉花、花生、马铃薯、茶叶等[3]作物。
1.1.1 物理诱控技术
物理诱控技术主要有杀虫灯诱杀、色板诱虫、防虫网和银灰色地膜驱害避害技术和TBS灭鼠技术等。
杀虫灯主要有频振式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主要是利用昆虫对不同波长、波段光的趋性,对害虫进行诱杀,诱虫量大、诱杀成虫效果显著、对人畜安全,而且安装使用简单方便,符合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要求。这种防治手段主要对鳞翅目害虫如蔬菜上的小菜蛾、白粉虱,棉田的棉铃虫、果园的吸果夜蛾等常见害虫具有较好的诱杀效果[4]。
色板诱虫是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向性,通过板上黏虫胶防治虫害。应用广泛有黄板、蓝板及信息素板,对蚜虫、白粉虱等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5]。一般在田间悬挂黄板或蓝板的高度略高于植株顶部,当色板黏满虫子时,还可涂上机油继续使用,具有防治效果好、持效性强、绿色环保、成本低的特点。
防虫网产品和银灰色地膜等驱害避害技术产品是利用物理隔离、颜色负趋性的原理[6]。一般在露地和保护地通风口覆盖防虫网,在田内间隔铺设银灰色条膜或在棚室通风处悬挂银灰色条膜可有效拦截棚外害虫的迁入,降低棚内虫口密度,在水稻、果蔬上均有应用,其中在蔬菜上应用最为广泛。
TBS灭鼠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项控制农田鼠害技术,通过捕鼠器与围栏结合的形式可有效控制农田害鼠,不使用杀鼠剂,具有安全持续高效环保经济等特点[7]。
1.1.2 昆虫信息素诱控技术
昆虫信息素诱控技术应用广泛的是报警信息素、空间分布信息素、产卵信息素、取食信息素等,用于防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上水稻螟虫、玉米螟、小麦吸浆虫、大豆食心虫等多种害虫,其中诱控果树、蔬菜、水稻害虫面积较大[8]。
昆虫信息素是防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引诱害虫至诱捕器,杀死雄蛾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中性诱剂防治对靶的专一性和选择性高,每一种性诱剂只针对一种害虫。能有效控制害虫为害,同时能预测害虫的发蛾高峰,操作简单、省时,可以大大减轻防治压力。但昆虫信息素诱控技术需要开发更多有效的昆虫性诱剂。
1.1.3 其他诱控技术及其应用
糖醋液诱杀害虫广泛应用于玉米、果蔬、棉花等作物,主要用于防治苹果小卷蛾、桃、梨小食心虫等害虫[9]。
驱避植物是利用生物的生理现象,以预防害虫为目的一项应用技术。如果园常用的驱避植物有蒲公英、鱼腥草、薄荷、大葱、芝麻、金盏花等[10]。
1.2 生物防治技术
1.2.1 寄生性天敌生防技术
寄生性天敌昆虫几乎都是以其幼虫体寄生,随着寄生性天敌昆虫幼体的完成发育,寄主则缓慢地死亡和毁灭。常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姬蜂、茧蜂、赤眼蜂、丽蚜小蜂等在生产上都有一定的应用,主要作用于玉米、水稻、果蔬棉等作物[11]。其中“生物导弹”技术是利用带毒赤眼蜂对靶标昆虫卵块的寄生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1.2.2 捕食性天敌生防技术
捕食性天敌中用于生物防治效果较好,常见的昆虫种类有瓢虫、捕食螨、食蚜蝇、食虫蝽、步甲等[12],利用天敌主动对害虫的大量捕食,以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减少为害的目的。
但生物防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昆虫生产成本高,销售市场小;二是有益昆虫如丽蚜小蜂、捕食螨等生产商少,随着天敌生防技术的应用,需要工厂化养殖害虫天敌以提高防治效率;三是病虫害预警系统不完善,防治不及时而导致病虫害大量发生,需明确多发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方法及防治时期。加强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预警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病虫害诊断和灾变预警,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时效性,减少农户损失。
1.3 生态控制技术
害虫生态控制技术主要采用人工调节环境、食物链加环增效等方法,协调农田内作物与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与有害生物及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保护益虫、消灭害虫、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目的。
1.3.1 蝗虫生态控制技术
生态治蝗是指在飞蝗常年发生的沿海河蝗区、滩蝗区、滨湖蝗区、高原河谷蝗区、草原蝗虫发生区等种植苜蓿、棉花、冬枣等蝗虫厌食的植物,使大批撂荒土地得以复耕的同时压缩易于蝗虫生长的面积,形成不利于其生产、产卵的环境,进而控制东亚飞蝗、亚洲飞蝗以及稻蝗、亚洲小车蝗等非迁移性蝗虫的数量[13]。
1.3.2 水稻生态控制技术
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利用作物高低不同,通过间套作形成物理屏障,阻断病害传播,从而起到控害目的,同时推广稻鸭、稻鱼共育技术,既可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又可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农业生产总值[14]。
1.3.3 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
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是近年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面积种植遗传性单一的品种极易导致病害大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实践证明,通过增加生态环境中作物的遗传多样性,能有效降低作物的发病程度[15]。
运用以生态调控为主体的多种防控措施,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对有害生物产生竞争、拮抗和杀灭等作用,从而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1.4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种类有植物源类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等3大类50多个品种[16]。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天敌、生物化学农药和转基因植物。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果蔬、茶叶、棉豆等经济作物上病虫害的防治。利用基因重组、转基因育种等技术,研发了枯草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种间融合菌株,具有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和毒杀鳞翅目幼虫的能力。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轮换、交替、混合和安全科学使用农药,采用新型施药器械,防止药液“跑、冒、滴、漏”’提高药液雾化效果,减少飘移污染,适期、适量、对症用药,从而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其有效利用率。生物农药的施用技术难度高,错误的保存和施用时期、施用方法都可能会制约生物农药的药效,再者生物农药的速效性差,通常在病虫害的发生早期,及时正确施用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一旦病虫害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生物农药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防效,这是限制生物农药推广的一大阻碍。开发防治效果好、环境兼容性强、毒副作用小的新型农药,确保人类及非靶标生物的安全,再配合开发安全、简便、适用的施药新技术和新器械,使农药使用量减少,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有利于保护自然天敌和农业生态环境。
1.5 农业防治技术
1.5.1 选用抗病虫品种
选用农艺性状好、综合抗性强、适宜本地种植、优良抗病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该品种对目标病虫害具有一定的耐病、抗病或免疫功能,使之不感染或较轻感染,从而减轻或避免农药对农作物和环境的污染。
1.5.2 农田栽培管理
根据不同农作物提前制定全年的种植计划,建立农田栽培管理制度,统一无病虫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的管理制度,设置专人进行检查管理,确保绿色防控措施的实施和开展。
实施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17]:(1)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通过秸秆生物反应堆菌种对秸秆的分解,可以明显提高棚内温度和地温,同时释放CO2,提高植株光合能力的同时改善棚内生态环境,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减轻病害的发生;(2)科学肥水管理,其中滴灌技术可以提高地温,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3)蔬菜田合理轮作,严防连茬障碍,可有效降低了由于重茬种植而导致土传性病害大面积发生的风险;(4)清洁田园,及时清除前茬作物的病枝烂叶和病虫残体,减少病菌侵染源,秋耕深翻,降低越冬虫源;(5)土壤消毒,在播种之前进行棚室消毒,可以有效降低下茬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有臭氧消毒、夏天闷棚消毒、冬季冻棚消毒等。(6)沼渣沼液替代化肥,研究表明,沼液中含有丰富营养物质和多种抗生物质,对白粉虱、白粉病等病虫害具有防治作用,在提高蔬菜产量的同时也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频率;(7)熊蜂授粉代替激素应用,激素授粉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较多,但其劳动强度大且产生了激素残留,通过熊蜂为番茄、茄子等蔬菜授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减少了人工授粉的劳动强度和成本,同时保证了蔬菜产量和质量。
以上总结了理化诱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态控制技术、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等生产中常用的农作物绿色防治技术。该技术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从而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
总之,要进一步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和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全面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要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通过优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农业部办公厅[2011]54号文件.
[2]赵中华,尹哲,杨普云.植物保护,2011,37(3):29-32.
[3]陈卫宇,章泳,谢洪芳.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9):111-113.
[4]张江涛,李晓红.中国园艺文摘,2013,8:223-224.
[5]杨普云,王强,李萍,等.中国植保导报,2014,34(3):73-76.
[6]潘秋波,陈永全,杨强,等.品种与技术,2014,20(2):91-92.
[7]陈腾.植物医生.2012,25(2):39-40(老鼠).
[8]肖晓华.南方农业.2012,6(9):17-19.
[9]夏敬源.中国植保导报,2014,30(10):5-9.
[10]蔡昭雄,蒋德赏.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21-125.
[11]杜磊.中国植保导报.2014,34(2):43-46.
[12]胡佳贵.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4):89-98.
[13]吴寒冰.中国植保导报.2014,33(12):30-32.
[14]朱红军等.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2924-2925.
[15]王品舒,乔岩.生物技术进展.2013,3(2):120-123.
[16]何超,青先国.杂交水稻.2012,27(1):7-10.
[17]施伟韬,刘初生,姚易根.生物灾害科学,2012,35(2):211-214.
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运行模式研究(NO.1630012012012);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专项
宋红艳,(1978.3—)女,辽宁新民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