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平措老人与慈觉林藏戏团

2015-01-22 23:37索穷
西藏人文地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藏戏戏班面具

索穷

一位学者说过:一个有戏剧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藏戏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是藏族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

藏戏概览

藏戏是一个庞大的剧种系统。藏戏对西藏文化的浸淫是多方面的,当代西藏最杰出的音乐艺术家才旦卓玛高亢透亮的唱腔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其发声方式和行腔韵味,明显受到藏戏艺术的巨大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藏戏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

起源于8世纪的藏族的宗教艺术,藏戏到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根据西藏文化厅提供的资料,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所谓“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

藏戏的表演,演员一般不化装,主要戴面具,因而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黄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了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这四大流派。每年的“雪顿节”,是藏戏班子纷纷演出的日子,故雪顿节有“藏戏节”之称。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自治区政府在原觉木隆藏戏班的基础上,组建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担负起传承和发展藏戏的任务,先后整理演出了《朗萨雯蚌》《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传统戏,同时还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题材剧目。剧团在保持藏戏原有的广场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剧场舞台艺术方面的实践,使藏戏由广场走上舞台,有了灯光、布景和化妆,还开始使用管弦乐伴奏。

另一方面,传统藏戏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其中觉木隆藏戏是在所有藏戏剧团和流派中艺术发展最为完备丰富、影响最大、流传也最广的一种。觉木隆藏戏团是旧西藏地方政府惟一带有专业性的剧团,归西藏地方政府“孜恰列空”和功德林寺共同管理,但无薪俸。除参加雪顿节会演可得赏银和食物外,其他时间则到西藏各地卖艺乞讨度日。他们惟一的权力是可任意挑选演员。为此,他们持有西藏地方政府发的一纸文书,声明他们所到之处,在业余藏戏团体中如发现优秀的苗子或尖子,可马上挑走,不得阻拦。

觉木隆藏戏经过唐桑、米玛强村、扎西顿珠等几代艺术家的组织经营、精心创造和改革丰富,逐步兴盛起来,还出了几个著名的演员,如阿妈拉巴、阿妈次仁、阿古登巴、次仁更巴等。其中次仁更巴在觉木隆传统特技上有很深的功夫,如躺身蹦子,藏戏中叫“拍尔钦”,双臂平伸与地面成六十度转大圈旋舞,最多时能在一个大场地或大舞台上一气转四大圈,计有一二十个蹦子。

觉木隆藏戏分布、影响的地区很广,拉萨、山南地区的藏戏团体,包括慈觉林藏戏团等,多数属于觉木隆派。

而蓝面具藏戏,是从迥巴藏戏班首先创建起来的。相传藏戏始祖汤东杰布六百多年前为造福雅鲁藏布江两岸人民,在其家乡日吾齐江上修建铁索桥,为此募捐资财,以前藏地区白面具藏戏形式为基础,创建了第一个蓝面具藏戏班。迥巴藏戏,上承白面具藏戏十分古老的传统,下启蓝面具藏戏,流传于西藏的昂仁、定日、拉孜和四川的甘孜等县,其表演、唱腔艺术在藏族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名望。

江嘎尔藏剧团每年参加拉萨会演后,回日喀则要在扎什伦布寺演出,班禅喇嘛也来看。藏历八月二日要赶回仁布,到强钦寺演出。在夏天,它还要分别给“嘎厦托子”(嘎伦过林卡)、“仲果也节”(七品官以上过林卡)、“孜仲也节”(僧官过林卡)演两三天戏。江嘎尔藏戏,在日喀则、江孜、仁布和白朗等地区较为流行。

慈觉林藏戏团

每年藏历四月十四,“公堂梅朵曲巴”节期间,慈觉林的村民都要前呼后拥地将宗赞神像护送到公堂寺与女神同住两宿,互诉衷肠。人们欢歌跳舞,观赏藏戏表演,十六日再将宗赞接回到慈觉林村过林卡。

而这几天恰好也是慈觉林村藏戏团最忙的时候。现年83岁的慈觉林藏戏团灵魂人物尼玛平措老人这样回忆:

“在梅朵曲巴节上我们要唱整整一天,主要就是四月十五那天。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我们要演出并不是特别熟悉、平时排练不多的《朗萨雯蚌》剧。因为过去还没有藏戏班,表演羌姆舞的也不是本地僧人,是从附近的乌林、阳宫等寺请来的艺僧,两个寺庙的喇嘛抽签决定一个早上演出一个下午演出。如果两个寺庙关系好倒也罢了,假如平时他们有什么矛盾和瓜葛,轮到早上演出的喇嘛舞队,就会以一种恶作剧的方式故意把节目无限延长,弄得下一个登场的只能在后半夜演出,闹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来。

“后来民主改革后,就由我们藏戏团来表演《朗萨雯蚌》,就等于替代了僧人们过去的羌姆表演。这也跟藏戏班的老领班不无关系,他说宗赞是我们自己的神,以往他能享受美妙的羌姆舞表演,现在不能没有。他是戏班的管理员和领班,我是戏师,他说走,我们俩去想办法,得把这个戏学会好好演,我们就这样学会并开始表演的。”

慈觉林村的“藏戏队”成立于1963年,组建已有50多年历史,能将西藏八大藏戏演绎得栩栩如生。

关于慈觉林藏戏队,尼玛平措老人说:“我们次角林藏戏班是解放后才有的,最开始我们学过三部戏,那一年我30岁了,因为是中农成分,还没有当基层干部的权利,但乡治保组织有这个想法,其中一个叫波多不杰的老人,有一天在公社打麦场碰到,他说咱们治保委员会想组织个藏戏班子,你怎么想?我说我还没有参加发言的权利,组织一个藏戏班子是好,如果上级同意组建,我也想学唱藏戏。他说你声音、形象基础这么好,参加藏戏队应该可以的。

“这位老人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他马上向当时的次仁乡长做了汇报,得到肯定的回答。当时报名的有50多人,会唱的一个都没有,他们挑来选去,就先组织了一个有18个贫农参加的藏戏班,加上两个中农,总共20人。

“我以前只会最简单的几句唱腔,有钱有势的人家请我们去唱,我们就图个酒喝。现在由于大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没有收费教唱这一说,大家一起唱,图的就是个乐子。

“慈觉林寺当时保存着各种宗教法事活动用的乐器,借起来倒很方便,就胡乱敲敲打打,也摸不出什么门道。时间长了,波多不杰拉说,没有老师看来是不行的。

“怎么办呢?我们通过熟人关系,在布达拉宫下找到朱琼拉组织的拉萨雪巴藏戏班。朱琼拉过去是功德林寺的僧人,西藏很多后来的著名艺人,最初都是从那里接受扎萨达擦活佛组织的戏班,训练出来的。

“我们在朱琼拉那里学了两个月戏,有很大长进,但有个问题是没有女演员,好在当时是集体组织,一经号召动员,马上把女演员找齐了,就把角色一个一个分派出来,正经排练。

“这时候,大家就让我来当戏师,我说我不行,我不识字呀。朱琼老师说没关系,不识字的戏师多去了,他把一部戏本放在慈觉林寺一个识字的学僧那里,让我跟他学戏本。当时还是人民公社,每天完工后,天擦黑,还没来得及拍打衣服上的灰尘,匆匆忙忙往嘴里丢一坨糌粑,就到僧人那儿学戏本。那时候也没有电灯,就着一盏昏暗的油灯,我们挨着坐在一起,他来念我来背。一天一般记住两页戏本。学完记牢,喇嘛回寺庙值更,我也回家,但还得在被窝里边回忆边复述,也念给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也帮我记。

“学完这个,开始学《白玛文巴》和《卓娃桑姆》,连着几年后,像那么回事了,可以外出公演了。不说在本村演出,去其他村里,如白定、蔡公堂等演出,也就是个茶酒‘招待’而已,没有任何补贴,但要记工分,算出工。演出时间主要是元旦、藏历新年、八一建军节、公堂梅朵曲巴节等。”

直到现在,慈觉林藏戏团的演员们,平时分散排练,每年雪顿节期间集中在罗布林卡表演献艺,然后到各乡村巡回演出。

慈觉林村综艺大观

果谐 “果谐”,意为圆圈舞。男女拉手成圆圈,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伏,载歌载舞,虽无音乐伴奏但情绪热烈,生活气息浓厚。

果卓 “果卓”,即锅庄舞,在慈觉林流传较广。跳“果卓”时,一开始就自然分成男女两个阵容,每个阵容里有一个领舞者,藏语称为“卓克”,其余为舞伴,藏语称“卓巴”。起舞时均互相牵手或搭抱,并弯腰垂首按顺时针方向慢步绕圈而舞。领唱时先由男队开始,然后女队重唱一遍,依此轮流换唱,边唱边舞。其舞步随唱腔由慢到快,最后进人高潮而结束。慈觉林“果卓”无乐器伴奏,但曲调优雅、奔放,歌词精炼、流畅。

谐钦 “谐钦”意为大歌,是一种古老的大型仪仗歌舞。原为苯教徒祭祀天地方物、为部族新婚夫妇举行结婚庆典时所唱的祝颂词,后来逐步发展成群众广泛传唱的民间歌舞。“谐钦”在慈觉林流传甚早,据说是山南雅隆河谷会唱“谐钦”的人们于吐蕃时期迁徙到卫茹的纳如地方时传入的。慈觉林的“谐钦”分为长调(藏语叫“当仁”)和短调(藏语叫“当通”)两种,长调供宗教典礼或王臣贵族赞颂之用,短调供家族迎亲嫁娶或喜庆节日恭贺之用。其完整的“谐钦”由“谐果”(歌首)“谐”(正歌)、“扎西”(吉祥尾声)三部分组成。歌首只唱不舞,按歌调和观众的情绪所需可以反复多次;正歌是随歌起舞、有节奏地表演,大型谐钦的正歌可表演 30个大段,中型谐钦要表演18个大段,小型的也至少要表演10个大段;吉祥尾声是快板式的热烈欢腾舞蹈。慈觉林村的“谐钦”,其韵调深厚古朴,长调居多。60多人组成的慈觉林谐钦队,曾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活动,并获得殊荣。

歌谣 慈觉林的歌谣分为“鲁体”和“谐体”两大类。“鲁体”歌谣又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其歌词句数不等,一般为三、五、六句,多至十余句。音节一般为6~11个,每句音节相等。“拉鲁”在慈觉林较为流行;谐体歌谣种类较多,流行于慈觉林的主要有“堆谐”(民歌)、“勒谐”(劳动歌)、“果谐”(民谣)、“谐钦”(颂歌)、“羌谐”(酒歌)和“杂谐”(情歌)、觉谐(悲歌)、“次加”(对歌)等。其歌词均为偶句,一般为4~6句,每句6个音节。其中,情歌在慈觉林占比重较大。

猜你喜欢
藏戏戏班面具
藏戏面具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面具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