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贺
摘要:古代用人工在山崖上开凿石窟埋葬尸体的墓葬称为岩墓。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岩墓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地区,四川地区的岩墓规模大、数量多、延续时间长,此外岩墓以四川为中心向周边的贵州、重庆、湖北、陕西等地扩散分布。从地理环境来看,岩墓大都分布在江河附近红砂岩石质的山崖上。岩墓这种葬俗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期,东汉时风行一时,经过蜀汉两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岩墓的族属和墓主人的身份大都很难考证,据相关研究岩墓葬俗曾存在于汉族、仡佬族、僰人、僚人等民族中。岩墓对我们研究古代的经济、社会、文化、民俗、宗教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岩墓;时空分布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岩墓这种奇特的葬俗从多個角度,比如岩墓的开凿技术、岩墓反映的文化内涵、岩墓的年代和族属等进行了研究,关于岩墓的大量学术文章多以“发掘简报”的形式比如《四川宜宾横江镇东汉崖墓清理简报》、《重庆奉节县三峡工程库区崖墓的清理》等对岩墓发掘中发现的全部遗存就时间、空间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报道。袁国腾的《内江市岩墓情况综述》以及肖玉成、肖萍的《乐山崖墓研究综述》则以四川省内江市和乐山市作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来研究其境内岩墓空间分布的基本情况,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写的《四川什邡市虎头山成汉至东晋时期崖墓群》这篇文章则根据岩墓内出土器物的特征对发掘的15座岩墓进行了断代,但鲜有学者从宏观上对全国范围内岩墓的时空分布情况做一个研究综述。本文尝试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考古发掘简报以及田野调查的结果对全国范围内岩墓的时空分布情况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二、我国岩墓的空间分布情况
岩墓1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四川、重庆三个地区,本文主要以这三个地区的岩墓来简述我国岩墓的时空分布情况。
(一) 贵州岩墓的空间分布
贵州地区的岩墓系利用金属工具,在岩壁上开凿石窟作为墓室,墓室一般高2米左右,深3米以内,利用河中乱石封门。岩墓的平面布局均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多数墓葬无甬道,墓门直接连接墓室。墓顶为穹窿顶或呈坡面,当系仿木构房屋的屋顶而成。仅个别墓葬保存完好,多数均被破坏,洞口已敞开,墓室内荡然无存2。
从岩墓的地域分布来看,贵州地区的岩墓主要分布在贵州北部的习水、赤水、桐梓、遵义、仁怀等地,东边直至道真县;从岩墓的数量分布来看,习水、赤水地区岩墓的数量较贵州其他地区多。习水、赤水、仁怀地区的岩墓分布在河岸,道真青球岩岩墓则在梅江河河岸,因此可以看出黔北地区岩墓的墓地大都选择在河流两岸的崖壁上。关于贵州地区岩墓的族属,有文章指出贵州地区的岩墓多属于仡佬族3。
(二) 四川岩墓的空间分布
四川地区的岩墓又称“崖墓”或“蛮子洞”。崖墓在四川地区分布广阔,除甘孜、攀枝花两地外,四川崖墓在东起广安市邻水县;西至雅安市昭觉、汉源两县;北抵广元、陕西商洛边界;南达贵州遵义、云南昭通边界这个范围内都有发现。据统计,四川现存崖墓总数约为3万座。有学者根据崖墓的形制和结构的多样性4以及崖墓内的浮雕、石刻、随葬器物等诸方面的不同将四川地区的崖墓分为汉系崖墓和夷系崖墓,汉系崖墓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夷系崖墓主要为僰人所建,分布在乐山市境内。
从崖墓的数量来看,四川盆地的乐山、绵阳、眉山、内江地区为整个四川地区崖墓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乐山、绵阳两地崖墓数量均在1万座左右。从地域范围来看,乐山地区的崖墓主要分布在乐山市郊麻浩、柿子湾、蕴真洞、车子、萧坝等地;绵阳地区的崖墓主要分布在境内东南部丘陵地区及涪江流域沿江地段,包括游仙区、涪城区、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及江油和安县的部分区域,其中涪城区桐子梁崖墓群是目前四川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崖墓群,其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沿桐子梁山两侧依次排开,三台县郪江崖墓群分布在以郪江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面积约数平方公里,崖墓数以千计;眉山地区的崖墓主要分布在洪雅县的罗坝镇、于坪镇及彭山县的江口镇,其中江口镇现存崖墓数量最多,约4580座,占地面积约30.4平方公里,以江口镇梅花村为中心,在高家沟、塞子山、打鱼沟、盐井沟、油坊沟等地都有分布;截止1990年内江市共发现崖墓114处,计1178座,分布在东兴区、市中区、安岳、简阳、资中、威远、隆昌、资阳。此外,宜宾、泸州地区已发现的崖墓数量也很多。宜宾县多僚人崖墓群,宜宾石城山崖墓群分布在横江镇、双龙镇、复龙乡等地,已发现崖墓177座,黄伞崖墓群分布于高场镇拥护村,已发现崖墓188座;泸州崖墓群则集中在泸州北部的合江、纳溪、龙马潭、泸县、江阳等地。
从崖墓所处的地理环境看,乐山崖墓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竹公溪、临江河两岸最为集中5;内江崖墓主要分布在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蒙溪河、清流河流域两岸,地域上除乐至县外,其余县(市)均有发现6,内江崖墓大都背山面水,凿于江河两岸丘陵山岩的中部7;眉山地区洪雅县崖墓主要分布在芦溪河入青衣江段两岸群山半腰的岩壁上,彭山县江口崖墓主要分布在江口镇境内的岷江东岸上;宜宾黄伞崖墓群分布在岷江北岸的喳口崖坡、黄泥巴坡和印子坡。除了上面提到的大渡河、岷江、青衣江,四川境内的沦河、涪江、嘉陵江、渠河、两河、小江、大宁河、龙河、乌江、綦江、赤水河、永宁河、长宁河、南广河、横江等10多条江河两岸的山岩上面都有崖墓分布8。
(三)重庆及其他区岩墓的空间分布
重庆地区的崖墓以墓内保存较多画像石棺及墓内雕琢精美图案而著名。从地域分布来看,重庆地区的崖墓主要分布在重庆大市的东北、西南方向的一些区、县。东北抵奉节、巫山一带,西南至重庆主城区及璧山县一带,其中奉节三峡工程库区的崖墓数量最多。从崖墓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来看,重庆地区的崖墓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沿岸附近的低山或者丘陵,这点与贵州、四川地区类似。此外,在靠近四川的湖北、陕西、湖南等地也分布着一些岩墓,比如2009年汉水流域的河南省淅川县寺坡崖墓和陕西商洛崖墓的发现,这反映了崖墓不仅存在于西南地区,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也有崖墓遗存。这些岩墓也大都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崖壁上,与贵州和四川类似。
综上所述,崖墓一般多成群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崖壁上。其实崖墓这样分布与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这点可以以乐山崖墓为代表。乐山地区多丹霞地貌,这样的地质构造为崖墓的开凿和墓内石刻的雕琢提供了方便。另外,四川、贵州、重庆等地较好的气候条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因此崖墓多分布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关于崖墓分布的现有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我国岩墓的时间分布
(一)贵州岩墓的时间分布及其特点
贵州地区的岩墓大都年代不详,已知岩墓的年代大部分为汉代。黔北地区岩墓中,部分墓葬有纪年,可知墓葬的绝对年代,比如习水三叉M2,系“章武三年”。“章武”是三国时蜀汉刘备的年号,为公元222年9,此岩墓为贵州地区已发现的岩墓中年代最久远的。马鞍山岩墓群为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马蹄镇岩墓为魏晋时期,桐梓夜郎坝七孔石岩墓为明代。由此可知贵州地区的岩墓其时代是从汉代延续到明代。
(二)四川岩墓的时间分布
四川各地至今普遍保存着东汉至六朝的崖墓,距今1900多年,根据岩墓中的题刻和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推断墓葬的年代,比如和尚冲墓壁上刻有东汉建和年间的(147―149)墓表,萧坝台子洞象鼻嘴墓中有东汉延熹二年(159年)三月十日墓表,但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墓葬年代尚不清楚。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四川崖墓最早出现于成都平原以南新津和彭山一带,大体时间为西汉居摄元年至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6-39年)。阿坝州新发现的杂谷河下游崖墓如果确能断定为西汉中晚期的话,那当是四川地区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崖墓10;结合宜宾地区发现的明代崖墓可以知道四川地区的崖墓最早出现在西汉,东汉时盛行,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其中东汉至南北朝崖墓分布较广,在眉山、乐山、德阳、成都、泸州、自贡等地均有分布,可以看出四川地区的岩墓的年代主要集中在东汉至南北朝,其中东汉时期的崖墓数量最多,据统计有十万座。四川地区的崖墓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崖墓来说其年代的跨度较大,西汉到明代均有。
(三) 重庆及其他地区岩墓的时间分布
重庆地区的崖墓内出土有西汉五铢、莽钱、东汉五铢,可知大部分集中在东汉,东汉崖墓在重庆市区、綦江、奉节、璧山等地均有分布,忠县分布有东汉至六朝齐梁时期的崖墓。我国其他地区岩墓的年代也多为东汉,其中湖北郧县出现隋唐时期的岩墓群。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崖墓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以后逐渐消失,商洛崖墓却从西汉一直延续到明清乃至近现代,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综上所述,岩墓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它的高峰期是在东汉,其后仍有延续,但逐渐淡出不再盛行,到明清时期逐渐消失。
四、结语
岩墓这种葬俗是民族的、历史的和环境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岩墓的墓地一般选择依山傍水的环境,依山势成排开凿在石质松软的红砂岩上,岩墓一般位于山脚或山腰的崖石上,崖面宽长,视野开阔,墓口距地面有一定的高度,一般横向有序排列在一起,单座、多座或几十座、甚至上百座不等,受崖石朝向的限制,墓的朝向因地制宜,这可能与当地先民居住在多山的环境有关。岩墓建在山体中,一般由内而外略倾斜,再加上墓内的排水沟等设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尸体,因此岩墓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古人特殊的信仰比如祖先崇拜、石崇拜等与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岩墓的年代集中在汉代,保存完好的岩墓随葬品丰富,这可能与东汉时盛行厚葬之风及古时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地区经济发达有关,四川崖墓出土的大批随葬品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重庆原属于四川,贵州北部一线岩墓密集分布的地区与四川接壤,这些地方也原属四川,清代才被划入贵州,原四川和陕西、湖北、湖南、云南接壤,而四川地区的墓数量最多,加之湖南临澧县青山崖墓群中有蜀钱出土,表明湖南崖墓与蜀文化有某种关系,因此岩墓可能最初流行于四川地区,随着民族间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迁徙,岩墓这种葬俗逐渐传入四川周边地区。此外,关于岩墓的族属问题,我们还可以将岩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与同时期的中原或者长江中下游汉墓的随葬品进行一个对比,我们会发现随葬品其实并无本质区别,加之岩墓需封闭墓门,不同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行的悬棺葬、崖洞葬等均不封门的葬俗形式,这可能受到汉族封土习俗葬式的影响,因此崖墓的族属很可能为汉族或者汉化已深的少数民族。关于崖墓是如何进入四川盆地的,目前有学者认为与道教和佛教的传播有关,因为崖墓许多崖墓中出土有铜佛像以及早期道教遗物摇钱树。从岩墓这种独特的葬俗中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历史,也发现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脉络。由于受到已发表考古材料的限制,上述岩墓的时空分布情况并没有涵盖所有。本文仅以可见的资料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岩墓的时空分布做一个简单的综述。(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明芳.中国悬棺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
[2]席克定.灵魂安息的地方[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3]唐长寿.乐山崖墓和彭山崖墓[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
[4]章海荣.西南石崇拜[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司霖霞.仡族葬式刍议[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6]唐长寿、刘锦标、金磊.梁思成与乐山白岩山崖墓[J],建筑创作,2006年第4期
[7]雷建金,付成金.内江市发现东汉崖墓画像[J],四川文物,1987年第4期
[8]袁国腾.内江市岩墓情况综述[J],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9]马琦.四川乐山地区崖穴悬棺葬调查报告[J],考古,1988第11期
[10]钟治.四川省三台县东汉崖墓[J],四川文物,2010年第2期
[11]肖玉成、肖萍.乐山崖墓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2]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重庆市奉节县三峡工程库区崖墓的清理[J],考古,2004年第1期
[13]马晓亮.四川早期崖葬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2012年第1期
[14]李绍明.探索四川崖墓之谜[N].四川日報,2006-05-26(08)
注解:
①岩墓是指用人工在山崖上开凿石窟作为墓室的墓葬。岩墓与岩洞葬的区别之一是岩墓的墓门都要封闭,另外在洞穴中用封土堆埋棺木的墓葬不能称为岩墓,岩墓还应与悬棺葬和崖洞葬区别开来,悬棺葬是将敛尸棺木高置于临江、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葬俗,崖洞葬的葬法是人死后将敛尸棺木直接放入天然崖洞之中,崖洞不需要人工开凿。岩墓有时也可称为崖墓、七孔子或蛮子洞,要注意的是有些崖墓包括悬棺葬,不属于岩墓。
②席克定:《灵魂安息的地方》,第266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③参见司霖霞:《仡族葬式刍议》,《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作者认为岩墓这种葬俗在古代仡佬族曾经聚居的地区,如仁怀县的天仙桥和小湾乡的濮子河,以及遵义县的三岔区等地,均有发现,而且数量较多
④乐山和彭山地区的崖墓在形制结构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乐山崖墓有大量的B型墓(前堂后室式墓),彭山崖墓则全为A型墓(单翼室、双翼室墓),两地的崖墓体系不同,但相互间也有影响或交流,比如彭山地区的A型墓在乐山也有出现
⑤唐长寿、刘锦标、金磊:《梁思成与乐山白岩山崖墓》,《建筑创作》,2006年第4期
⑥雷建金,付成金:<内江市发现东汉崖墓画像》,《四川文物》,1987年第4期
⑦袁国腾:《内江市岩墓情况综述》,《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⑧章海荣:《西南石崇拜—生命本源的追思》,第219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⑨席克定:《灵魂安息的地方》,第266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⑩唐长寿:《乐山崖墓和彭山崖墓》,第126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