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之蛟
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品牌都开始注重互联网营销了。君不见各家手机都在“争夺”互联网口碑、或口水骂仗、或借势营销,穷极各种手段。但是相对于轰轰烈烈的售前营销,不见硝烟的售后服务市场是不是又能跟得上呢?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实例:
事件一:
起因:由于工作关系,我需要将手上的联通“沃3G”号卡升级为4G,从今年7月开始申请,网厅自助升级直接提示不能升级,然后到营业厅柜台去,查出号码上有曾经捆绑过某项“优惠”业务,所以暂时无法升级为4G卡。当我提出主动放弃任何捆绑优惠(主要是一部分预存的话费)时,营业厅服务员极尽阻拦,说了一堆普通消费者无法理解的理由,比如:升级4G后所有业务必须到营业厅来办理、升级4G后收费系统可能会出现混乱等等;而我主动询问的一些问题,比如:现在市内4G覆盖如何?将来我可以自由更改套餐吗?大多数回答“不知道”、“不清楚”,完全一副“反正我告诉你有很多不好,你要办,就赌一把”的态度。叫来当班经理,态度倒是稍微好一点了,但是对业务的了解情况并无提升,也是满口的各种“不知道”。
发展:忿而离开营业厅后,我将遭遇原原本本编写成长微博发表,收到很多转发和评论,原来有和我相似遭遇的朋友并不在少数。在各家运营商都开始大力发展4G用户的时候,联通却通过层层阻碍,使得很多3G用户无法顺利升级4G。
结果:微博发布后不久,就有联通的官方微博客服主动联系到我,了解到具体情况后,让我稍作等候。第二天,本市联通领导亲自打电话来与我进行沟通,了解到我愿意主动放弃之前的所有捆绑后,妥善地安排了一切业务变更。并且我单独询问的几个问题都得到了专业和肯定的回答。再过了几日,我再次前往联通营业厅,顺利地完成了号卡升级。
事件二:
起因:今年7月29日,我替父亲购买了一部华为3C电信版手机,当时此款手机特别紧俏,我请朋友想办法找到优购码,通过华为在线商城VMALL购得。7月29日下订单,8月1日签收顺丰。正常使用一段时间后,大概9月,我发现手机屏幕上出现一条亮线,拨打400客服电话得知可以保修后,询问了本地售后服务点的地址,就准备去维修。然而到了售后服务点,技术人员通过查看手机串号,告知我此部手机已经超过保修期。这让我觉得非常讶异,但我只为了把手机修好,还是耐心询问那我要如何才能证明我买的时间不到一年?回答说必须要发票。说实话我是真的找不到发票了,甚至不记得当初购买的时候是不是所要的发票。于是我把当时在VMALL购买的电子订单出示给售后,他们看了,“承认”了我购买不超过半年,但是“根据规定”就是不能免费保修,除非有发票。
发展:被拒保后,我先是在售后服务点当着他们的面给400客服打电话,投诉这个服务点。让我更吃惊的是,服务点的人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我打投诉电话,还很“配合”地向我提供了服务点代码和拒保理由。打完投诉电话后,我仍然把这次遭遇整理成一条长微博发布出去,只为告诉大家,妥善的售后服务很难争取到。至此,修不修这台手机,我已经觉得不重要了。
结果:当天晚上,华为重庆分公司的员工给我来电话,说已经了解到此事,首先对售后服务点的处理不妥向我道歉,其次表示我的问题手机可以直接更换为新机。于是约了第二天,见面后对方出面的人有华为重庆分公司的一位领导、一位员工,以及售后服务点的店长,众人一再向我表达歉意,并将手机为我更换。
从以上两个事件中,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这么几个问题:
1,普通消费者想得到妥善的持续性服务,有时候是比较困难的;
2,企业品牌并非不想提供优秀的服务,而出问题的往往是终端窗口;
3,普通消费者如果没有特殊有力的渠道来帮自己解决问题,大多数要吃哑巴亏;
4,问题如果最终得不到解决,消费者会对该企业品牌抵触,很容易叛逃。
那么,企业品牌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来了,如何让普通的消费者也能得到你们想给到他们的服务?让他们不用大费周章,让前厅少一些争执?说简单一点就是加强“终端管理”,让服务窗口每一位员工既能心系品牌、维护品牌,也能心系客户,急客户所急。但是,这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工作,很多企业品牌已经意识到并且做得很好,一些品牌还在努力的过程中,而还有一些“品牌”,还不具备这个意识,或者实力。
消费者付了钱,买了一件商品,这个价格里是包含了售后服务的。无论如何,做品牌不能只做产品,做好后续服务同样是做品牌的重要一环。这事儿不能光挂在嘴上说,即使你有最完善的规章制度,最终落实不到消费者身上,也是白搭。好的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产品的不足,但再好的产品,却可能被糟糕的服务反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不要等到客户受了委屈才去逐个解决,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尤为重要,什么时候我们在前厅,在窗口,也能感受到上面事例中说到的“一对一”贴心服务,那这个品牌想不强大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