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 进 (复旦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
如果说,二十世纪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三个高峰出现在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八十年代,那么,进入新世纪则是“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第四个高峰。”2李文昌.博物馆建筑及其与陈列的关系[J].装饰,2009(3):35.2001-2005年“十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经费累计达到495.22 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240.71 亿元。据新华社2005年的报道:当年全国新建了77 座博物馆,占全国文化建设项目的70%,比2004年增加了约15%,这些博物馆的面积占全国文化建设项目的90%,比2004年增加了约15%,且几乎全部是国家投资,比2004年增加了约18%,实际完成投资占全部文化建设项目的八成,比2004年增加了约7%。
与此同时,展览设计布展每平方米造价也逐步走高,列举如下:2000年,上海历史博物馆(东方明珠内)10000 元/平方米。2001年,上海科技博物馆2500 美元/平方米。2002年,温州市博物馆3500 元/平方米;宁波鄞州博物馆5000 元/平方米。2003年,江南水乡文化陈列总布展造价2000 万。2004年,上海银行博物馆4000元/平方米;上海清浦博物馆5000 元/平方米;邓小平故居陈列总造价7000 万,设计费360 万;马王堆汉墓总布展造价1528万;2005年,泰安市博物馆预算造价4000元/平方米;杭州西湖博物馆展览预算总造价3000 万,造价10000 元/平方米。
2009年也是博物馆建设的高峰之年。北京的中国科技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浙江的浙江自然博物馆;河南的洛阳博物馆;陕西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大中型博物馆纷纷落成开放。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文物系统博物馆举办的陈列展览已达1.4 万个之多”1曹兵武.榜样的力量——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李文儒.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556.,比2000年整整超出6 千多个,其中大型陈列展览比比皆是,如中共中央宣传部策划的“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河南博物院、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单位的基本陈列改建后重新开放等。据统计,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2009年观众数量大于2.5 亿人次。
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博物馆数量猛增到3000 座左右,各种原先未进入文博系统登记的博物馆也逐步正式注册,我国博物馆的机构数量、种类架构、布局运营得到显著提升。社会各界参与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可以认为是全社会对文化的认识程度在不断加深。很多博物馆扎根在社区之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生长,也能更好地保护和呈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市民文化资源。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也会有更多观众前来参观,提升了展览服务的意识与能力,更有效地传播了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2003年,李长春同志在考察河南省博物馆以后,指出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要讲究“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且要求把这种思想贯穿于博物馆的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之中,从而带动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三贴近”原则的提出被认为是在新世纪指明了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以及改革重点。
2008年1月23日,为了施行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这次免费开放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免费开放行动”,2段勇.关于我国博物馆若干概念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0(1):16.目的在于进一步保障普通百姓的文化权利,让社会大众一起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图1 上海科技馆地球环境展项设计
图2 上海汽车馆展览设计
图3 上海青浦博物馆展览设计
图4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览设计
新世纪后,陈列总体设计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专家学者在讨论中涉及了几个概念:一是陈列“总体设计工作”;二是陈列“总体领导”;三是陈列“总体设计人”。陈列“总体设计工作”。这一概念出现在山东省博物馆的工作实际中,大家认为陈列总体设计是面对博物馆陈列的系统、整体创作。是一个总体掌握和实施陈列形式的设计、创作、管理的过程。因此,根据总体设计工作的任务、性质与作用,干脆直接称之为陈列“总体设计工作”。青岛市博物馆的王集钦认为,从广义上讲,陈列总体设计也属于陈列工作。冠以“总体”二字,是“由于许多局部设计需由总体设计来统一。”1王集钦.陈列的总体设计[A].中国博物馆学会编.中国博物馆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换句话说,总体设计是相对于局部设计而言,陈列“总体设计工作”需要以全局视野,综合协调陈列局部设计工作。还有陈列“总体领导”的问题。2000年7月,南京博物院和《中国博物馆》杂志合作召开“博物馆陈列总体设计”高层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加强陈列“总体领导”是关系到陈列水平的提高。陈列总体不是一个人,而是事关陈列全局的问题。“陈列的总体即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一丁.博物馆陈列总体设计研讨会[N].中国文物报,2000,7(12):1.陈列“总体领导”不是任何一个馆长都可以进入的,因为陈列“总体领导”不光是行政问题,也是陈列业务问题。
新世纪后博物馆展览设计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写为CAD)在展览设计中的普及应用。即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展览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不光为展览设计提供高效的设计,而且还极大保障了展览设计的规范化与展览设计语言的形象化。(1)计算机辅助设计带来博物馆展览设计的革命。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中有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施工图等,以前这些都是由人工绘制的,新世纪后,计算机迅猛发展与普及,各种现代绘图软件不断升级、各种打印、出图、喷绘技术不断完善,实现了展览设计的数据化、设计管理的科学化。(2)计算机辅助设计形成新的展览设计语言。展览设计中涉及造型设计、色彩设计、空间设计、灯光设计、音效设计等要素,计算机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设计师提前预测设计效果、体验设计中的亮点与不足。特别是在三维设计软件中,设计师可以将文物放入到虚拟的空间中,摆脱了过去依靠实物才能呈现展览设计效果的状态,通过动态化、数字化技术对陈列进行综合审视。如:通过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所有灯光设计效果。包括整体照明效果、局部照明效果、装饰照明效果、特殊照明效果等。
图5 首都博物馆展览设计
图6 东北历史纪念馆展示设计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设计方面,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历史类博物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人物纪念馆、遗址文化公园、艺术博物馆、水族馆等之中。多媒体技术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的技术。”1李鹃.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运用及发展[J].科技资讯,2010(2):246.多媒体技术基本分成三大类:屏幕影像系统、幻影成像系统、观众导览系统(触摸屏技术、二维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在博物馆陈列中这些技术综合运用构成了媒体技术平台。屏幕影像系统通过高清晰、高亮度、宽银幕的环境、场景、模型、灯光的变化,冲击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幻影成像系统(Fanta-View Magic Vision)。幻影成像系统是一种数字虚拟展示技术。主要利用光学错觉原理,把博物馆文物、展品以真彩色三维影像逼真地在空中成像,在普通的光照环境下清晰可见。观众导览系统主要包括触摸屏技术、二维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等。其它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包括:口述历史、现场音像录制、电子留言、照相、评论墙、短信互动、博物馆网站等。
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建筑师与展览设计缺乏合作。2008年10月在苏州博物馆召开了“博物馆建筑与陈列论坛”,目的是加强建筑与陈列的研究、建筑师与展览设计师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沟通。诸如展览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缺乏交流、双方认为对方不懂行、建筑使用过程中被随意更改用途、建筑与陈列工作程序错位等。建筑师崔恺列举了自己经历的事情说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希望地下展厅空间的墙面做成土层的效果,但展览设计师却坚持选用蓝、红色的金属板,理由是材料已到货、时间上来不及修改。最终的墙面设计效果显得不协调;辽宁五女山高句丽遗址博物馆,建筑师与展览设计师从未见面,只看到几张平面图,建筑师基于考察当地文化特色,提出墙面采用“裂缝”设计的形态也被随意修改,馆方的理由是考虑防盗与安全,最终导致该博物馆陈列空间变得沉闷与封闭。崔恺先生的结论是:“这是一个系统性的、体制性的问题,更是一种观念性的问题。”2崔恺.建筑和展陈设计的互动交流是博物馆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J].装饰,2009(3):13.其实,博物馆建筑设计有必要从陈列的角度对建筑形态、设计规划、空间布局、照明采光、设施设备等论证咨询,展览设计师也应尊重建筑师的创意与劳动成果,共同探讨与寻求结合。
图7 杭州西湖博物馆入口设计
图8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展览设计
在建筑设计师与展览设计师的博弈中,博物馆馆方应该起到主人和桥梁作用。博物馆不应是建筑师的秀场、不应是领导审美意志的体现、不应该是展览设计师独有的。博物馆是建筑的主人、也是陈列的主人。博物馆应该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协调建筑设计与展览设计,建立沟通渠道、让双方了解对方的设计思路,形成合力。所以,博物馆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按照科学程序来进行,不能求快。日本规定一个博物馆建筑周期应大于五年、大英博物馆建了近三十年;博物馆应该先有内容设计、然后是展览设计、再次是建筑设计;对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劣,博物馆方面应该要有发言权,如卢浮宫博物馆改扩建筑设计方案,由十五位著名博物馆馆长集体投票表决。博物馆建筑应该具有城市的特点、考虑藏品的特性、博物馆的定位,而不能只是追求建筑形式上的效果。总之,博物馆建筑应充分考虑博物馆的地理条件、建筑规模和功能需要,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应“因地制宜、因馆而异”1余常海.浅谈博物馆建筑规划设计[A].见:博物馆学研究丛书编委会编.博物馆学论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103.进行建筑,切不可由于攀比心态作祟而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求大求全。
展览设计工作中的一些浮躁现象。有专家在2002年2月《中国文物报》上发文列举陈列中的问题:“轻视学习、哄抢热点、为争评奖、只求表面、好大喜功。”2德永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之管见[J].中国博物馆,2003(3):46.造成展览专项经费的应用不力;复旦大学文博系的陆建松等认为陈列规划中作“秀”现象严重。归纳如下:(1)展览设计中文物主体地位的丧失。博物馆陈列不同于商业展览会,博物馆陈列的中心是文物。一个没有文物的陈列就不能称之为好的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为内容服务、为突出文物而存在。博物馆陈列的内涵实现必须依靠实物。因为实物是一切陈列思想的基础、源泉。观众来博物馆看的就是文物与实物。辅助展品作为展现文物的手段,不能算是博物馆的“物”,只能认为是博物馆物的信息载体。(2)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的关系倒置。基本陈列是一个博物馆的重要立馆之本、观众服务之源。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基本陈列应该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特色等,做好做足基本陈列。但是近年来,一部分博物馆本末倒置,为了吸引观众,在临时展览上化了太多时间和心思。临时展览省时省力、还可以争取到不少专项资金,不少临时展览的制作项目经费甚至高达百万元,而且陈列设备是一次性使用,非常不经济。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方面也默许、甚至鼓励这种形象发生,大有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以临时展览为主之势。
高科技手段泛滥导致展览设计形式趋同。(1)首先表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由于各个博物馆展览设计公司迫于生计、忙于竞标,往往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陈列时,采用程式化的设计方案与模式。设计师利用计算机数据便于修改、共享的特性,不注重具体展览设计方案中的艺术性,导致趋同化的设计。
(2)在博物馆辅助展览设计的使用中,往往普遍使用影像、幻灯、雕塑、蜡像、全景画、复原模型等手段,导致陈列形式设计的趋同。事实上,这些手段在应用之初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但是当所有博物馆都一哄而上、又缺乏高质量的保证,往往给人重复、泛滥的感觉。因此,高科技手段永远只能是手段,它服务于陈列思想,不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娱乐化,“不要使艺术为技术所旁落。”1苏东海.博物馆的时代主题、时代特征与博物馆的发展走向[N].中国文物报,2007,5(18):
(3)动态陈列手段的滥用。展览设计师需要明确,并非所有的文物与空间都适合动态陈列。动态陈列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如对于历史文物,需要观众慢慢鉴赏实物,感受文物材质的不同,以及感受经过长时间历史演化后文物的内涵。动态陈列给人激烈、冲突的感受,而静态陈列给人安详、幽静、深远的审美意境,更能揭示文物的文化魅力,两者应有机结合。
虽然有以上不足,但是这一时期专家们提出了展览设计评估的思路与方法。所谓评估,实际上是对于展览设计价值的系统评价。有人认为,博物馆抽不出时间以及足够的资金来进行系统性的评估,而且怀疑能不能做到科学评估,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博物馆服务意识的提高、陈列投入的极大提高,展览设计评估问题被提上日程。
(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宋向光提出博物馆陈列应该有标准。有了标准才会“协调相关工作,评估工作成效和确保优良工作质量。”2宋向光.博物馆展览的评估与达标[N].中国文物报,2001,10(26):6.有学者担心陈列标准的提出会导致陈列模式的单一化,走上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博物馆陈列千篇一律的老路。宋向光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博物馆陈列“千馆一面”不是标准导致的,而是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所迫。当前的情况是,每个博物馆都有了相当的自主权,需要合作与共享陈列标准,以反映整个博物馆行业的形象,实现工作目标。
(2)台湾博物馆学者徐纯按照陈列工作的进度提出三种评估方式。一是在陈列规格开始时的事前评估(Front-end Evaluation);二是在陈列进行中的过程评 估(Formative Evaluation); 三 是展览设计完成后的总结评估(Summative Evaluation)。她更注重“一份较完整又广泛的调查研究。”3[美]Dierking,Lynn D.& Wendy Pollock 著,徐纯译.持续前的假设:博物馆前置评量的导论[M].台北县: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2001:69.事前评估如同事先造了一座连接观众与博物馆的桥梁,需要做的非常扎实,因为博物馆陈列工作不是短期行为,是一种耐得起观众细细观赏、考察的工作积累,需要强调深度而不是速度。
(3)浙江大学的严建强提出陈列评估需要确立专家判断和观众判断的双重标准。具体而言,观众更关注陈列是否好看、易懂?是否给人启发与感悟?专家判断一个陈列主要看展览设计中“是否充分利用了历史文化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展品资源?是否反映了事实与现象的准确性?”因此需要设计师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即在展览设计中充分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亮点和特色;充分演绎展品资源。展品是信息的载体,特别在信息定位型展览的思想提出以后,展品的内涵与外延都被扩大了,展品绝不仅是文物,还包括演绎文物的各种辅助材料,如照片、影像、文字、报告、拓片、录音等;设计中需注意事实与现象的准确性。即陈列中出现的内容和形象必须真实、准确、具有科学根据。过份的修饰与主观的演绎都要不得,它们会把博物馆陈列引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