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体育专业特色化研究

2015-01-22 10:26由文华杨华薇郑雪玲
关键词:体育场馆院校建筑

由文华 ,杨华薇,郑雪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体育系,陕西 西安 71005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特别是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的举行,体育场馆建筑更是飞速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体育场馆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土建类专业,是全国著名老八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学校拥有辉煌的体育历史,1958年被贺龙元帅授予“红旗”院校,至今体育运动水平依然保持陕西省高校前列。怎样将工科院校的优势学科与体育学科结合,在全国众多开办体育专业的院校中独辟蹊径,办出特色,使工科院校的优势学科影响力更大,覆盖面更广,成为我校创办体育专业的焦点问题。经过广泛调研,借助学校工科院校的基础,扎根于体育,高水平高起点的一个新专业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应运而生。

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原为社会体育专业,2012年在国家修订专业目录时,统一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高度重视,社会成员健身意识的普遍提高,体育场馆建设速度加快,对体育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配合社会需求,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试办社会体育专业(专科), 1994年转为本科[1]。随后该专业在全国各高校迅速开办,除各体育专业院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外,许多综合类高等院校和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立该专业。目前,全国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院校达到215所高校,其中不乏985、211院校。因为设立此专业的院校众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专业同质化现象。专业同质化的直接结果是“千人一面”[2],无论是体育院校、综合院校还是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体育毕业生无明显区别,这最终将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使部分高校体育专业面临生存危机,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去同质化,办出特色,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办专业之初即确定的目标。

二、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方向的确立

1.我校优势学科的支撑是办出体育专业特色的前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浓厚的工科氛围给了体育工作者理性的思考和开阔的眼界。依托建筑、土木、管理类学科的科研优势和学术影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在体育与各优势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上下功夫,以期在体育学科的大背景下,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建设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以达到既弥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之不足,又体现我校工科院校优势的目的。

2.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是体育专业快速发展的基石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兴起应运而生的新专业方向,它既不同于一般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不同于我校其它管理类专业。明确社会体育是专业之基础,是教育背景所在,而建筑管理是专业特色,是人无我有的优势存在,是在我国215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能让我们脱颖而出的支撑,是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建筑管理与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体育建筑施工管理及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并能适应社会体育指导和体育教学等工作需要的技术型管理人才。

国发 4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显示,未来10年间,我国体育人口的增长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均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国家发展环境和我校学科结构现状,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已有成果,确定专业定位,即“立足体育专业背景,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突出建筑管理特色,服务体育行业发展”。专业定位进一步理顺了体育学科基础和特色鲜明之间的关系(图 1),拓宽了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渠道。

图1 专业基础与特色的关系

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的特色化建设

1.完善课程体系,夯实理论基础

体育建筑管理专业方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完全采用体育专业的教学模式或者完全土建类的模式,都不适合该专业特点。通过摸索,体育系在专业建设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线,以体育场地建筑施工实习为桥梁,结合运动项目教学,深入理解体育对场地的要求,并反映于体育场地规划设计中的教学模式。依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体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和我校体育建筑管理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图2)。

图2 课程结构

2.建立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验证学生理论学习的重要场所。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建立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和体育建筑管理能力的专业实习基地(图 3),以完善的实习基地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社区活动中心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指导社会成员科学锻炼的机会,各类体育赛事使学生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得以提高。而国家体育总局场馆中心、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陕西省大型体育场馆、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等实习基地,更为学生核心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图3 实习基地建设

3.编撰特色系列教材

专业长期致力于教材建设工作,体育建筑管理方向系列教材(10本)历经10年的试用,不断修改完善,已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8本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付梓。该系列教材是我国第一套专业统编教材,是体育学、建筑学、管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不仅体现了我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也填补了体育学科在一些领域中教材建设方面的空白,提高了学科建设的系统性。

4.配置多学科师资队伍

良好的师资配置是办好专业的支柱,特别是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这个交叉性极强的专业,更需要重视多学科师资的培养和建设。目前,专业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管理、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设备和计算机等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还有一批来自国家奥体中心、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社会体育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导师。因此,专业形成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且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013年体育建筑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的社会声誉

1.特邀参加中国首届体育文化博览会

依托我国首个“体育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以及我校在体育建筑文化建设上的贡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邀请我校体育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参加2011年12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体育文化博览会。经过充分的准备,将我校在体育建筑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特色在博览会上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受到参展单位及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亲临我校展台。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同行影响力日益彰显

2011年7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办了一届高层次的大学校长体育教育论坛。论坛期间,编撰出版了《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研究——大学校长论体育教育暨网球文化》 一书,该书收录了40多位大学校长关于体育教育的文章,成为建国以来最多校领导同时撰文探讨学校体育教育之问题的书籍。

2012年10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社会体育研究会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五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暨社会体育研究会理事大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功举办。来自美国、英国、爱尔兰、日本、韩国、台湾和大陆的学者180余人参加本届论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教授应邀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借此次会议之契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还成功举办了体育建筑管理学科创建十周年庆祝大会,对体育建筑管理这一专业方向十年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想法。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排名在全国保持前列

表1专业建设成果

近年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本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在2013~2014年(共196所高校有本专业)、2014~2015年(共208所高校有本专业)的全国本科分专业排名中均为4星专业。

4.专业特色得到了广泛认可

近年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本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的沃土,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表1)。

五、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前景展望

1.国家政策支持为本专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推进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阶段。《“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公共体育设施要有较大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有条件的市、县、街道、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场地,各类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有较大提高,开放时间明显增加,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使基层体育设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4年,国发4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到 2025年我国“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这也意味着未来 10年间,我国将建设一大批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而在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体育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问题,以及对健身人群的科学锻炼指导等,无疑为本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国家层面的重视,在为本专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全民健身意识增强会促进本专业发展

全民健身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并构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条例》,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更将全面健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些全民健身政策的颁布实施,旨在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体成员享有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改善了体育锻炼环境,亦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暴涨。与之相应,对组织开展与体育场地环境相协调的体育活动的需求和科学锻炼的指导需求日益强烈,不仅推动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亦使本专业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产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给予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3]。

3.专业特色与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方式改革相匹配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正在由事业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转变,在经营的过程中对经营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对体育场馆所承担的项目本身熟悉,还要对体育场馆日常运营中的通风系统、采暖系统、照明系统、电子显示系统等各方面都要有所认识,这样才能了解体育场馆的运营成本以制定最佳运营方案,最终使体育场馆产业化真正走向市场并在市场中生存发展。这些专业知识的获得仅仅从体育院校或者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中无法获得满足,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恰恰能弥补市场需求的空白,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方式改革过程中培养市场所需专业人才。

4.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规模提升对本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

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信息可以看出,第六次普查(截止日2013年12月31日)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2003年12月31日)相比,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84.45万个,将近翻了一倍。体育场地如此快的建设速度对专业的管理队伍需求会急剧增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是针对体育场馆向科学化管理迈进的有生力量。因此,此专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生存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密切相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在全国开设此专业的208所院校中,与工科院校优势专业紧密结合,避免了同质化现象,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培养出了一批适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体育场地施工管理人才、体育建筑工艺设计人才,这不但有利于完善学校学科结构,增强工科院校的活力,使工科院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了新的贡献领域,同时也为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王树宏,李金龙.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布局与规模态势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 1310-1312

[2] 杨小勇,王健. 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及特色化发展[J]. 体育学刊,2009(10):54-58.

[3] 袁跃,甄国栋. 试论全民健身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3(8):28-30.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院校建筑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建筑的“芯”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