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将课程任务目标转变为课程教学行为,充分发挥教材资源、互动探究和实践活动功效,能在体现地理课程时代性和生活性特点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审美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的奋斗目标,促进知识技能生成,满足课程发展需要。
一、突出教材资源“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激情
突破教材单一枯燥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在搜集整理多样化学习素材的过程中强化认知。一方面,找准“切入点”,就课程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另一方面,突出“校本性”,从地方特有的地貌特征、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挖掘值得学习探究的内容。
在地理教材资源的挖掘中,可根据课程内容予以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技能基础上,更好强化认知感悟和深化拓展运用。可运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应的背景知识链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运用当地资源,搜集相关的证据资料,从学生的个人学习发展需要和地域特色中挖掘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等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从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探寻更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以这样的方式来体现教材中的价值观,能更好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感知,提高自身的学科综合素养。
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升华,能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更为深刻的感知印象。例如,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中,可针对当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理念”、“正确的资源观”等方面来挖掘值得探究的内容,一方面,让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养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科学发展的价值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更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深化理解感知。
二、注重课堂情境“和谐化”,体现学生主体学习需求
营造和谐的课堂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更能激活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在和谐课堂情境营造中,围绕学生的课程学习发展需要设计课堂教学情境,一方面,突出民主、平等、和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使得他们享有更多的学习自由空间与表达话语权,形成积极的思维情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信、独立、顽强的学习意志和品质,激活他们学习认知潜能。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情境中主动探索和积极学习,能更好增强自身的认知感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样和谐课堂情境的营造,能使得课堂学习更具有人文性和情趣性。
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例如,在教学中可通过引入全球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产生深刻的认知感悟。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地理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他们积极学习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通过和谐情境的营造,更能体现课程的生本主义教学理念,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
三、借助实践活动“社会化”,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地理课程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和思维,提高学科综合素养,使得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有效增强自身地理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多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按照课程教学要求,一方面,创设富有实践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的活动过程之中,不断深化理解感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多运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来引导学生运用课程知识,主动探究,将地理校本课程资源主动融入教学实践过程中。如在学习“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时,学生对“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的特点,即“一大一小一高三低”的特点不能很好理解,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因此,在课前将乡土地理教材中的一些图片及相关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人口等资料通过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身边农业的生产特点,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更为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和情感。
综上所述,注重地理教学中的“三化”,能在帮助学生更好深入体味地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使得他们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深化理解感知,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观、价值观的指导,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和顽强意志,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