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慧
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
在此情形下,本世纪以来的新课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开展着。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高中的政治课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本质的发展。首先是课程基本理念的发展,“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其次在教材的设计上添加了更多的生活元素,提高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参与能力。此外,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教材的每一单元结束时都增加一个综合探究的内容,以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这就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政策保证和素材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感性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校园生活、社区生活,体现学生对既有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活动形态,用杜威的观点就是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我国本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的思想对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有效实施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这就给作为高中政治教师的笔者带来了一些思考: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如何使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在多元的情境中建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曾尝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探索出一种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式,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回答现实中的重大人生课题”,从而完善人生。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受陶行知“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理论发轫较早,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形成,但真正实施还是在前几年。浙江省进行的学科综合研究,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后来,上海等地进行的研究性课程探索,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样板性参考示例。我省的南通、江阴、无锡等地走在全省的前列,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理论基础上首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界定:“该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成长背景,体现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此外我省还先后在徐州、泰州等地建立了综合实践实验基地,全面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观点和理论。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九俊博士、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课程教材部主任万伟博士等为代表的理论工作者,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和本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等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
在实践层面上,许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也开始突破“填鸭式”“单一化”的束缚,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社区活动、社会实践等多元模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教学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鉴于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精神成长与综合能力的形成效果是隐性的甚至是终生的,因而其价值是巨大的,所以在此次各国的新课程改革中都设置了这类课程。尽管国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得稍晚一些,但近几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学校、教师、家庭对高考的显性效果是现今教育力量难以改变的。这样,人为的功利性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客观上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学科教育、教学的本义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即远离生活、脱离实践。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综合实践活动是有价值的:(1)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贡献力量,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动力;(2)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科间的渗透和应用,从而促进各学科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整合、开发、拓展、提升等方面作深刻的思考,既要发挥学科工具性作用,又要发挥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吴忠海.人生学理论研究与构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