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期刊编辑研究综述

2015-01-22 14:49王卓英罗萍
中国期刊年鉴 2015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学术期刊

王卓英 罗萍

2014年期刊编辑研究综述

王卓英 罗萍

2014年,我国期刊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来自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源自出版技术革新。而无论期刊作何转变,期刊编辑工作都是重中之重,它关系着期刊的品质和未来发展。因此,本年度的期刊编辑研究着力于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围绕期刊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化浪潮和体制改革形势下的种种挑战展开讨论。可以看到,本年度期刊编辑研究比以往更趋清晰和理性,与期刊的宏观发展相比较而言,期刊编辑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微观层面上,如编辑角色重塑、编辑职能拓展、编辑质量提升等,同时更关注期刊编辑主体的职业认同和发展。总之,从本年度的期刊编辑研究论文中可以发现,期刊编辑的总体态势为:于变革中坚守,于创新中发展,于认同中成长。

一、探讨期刊编辑在数字化时代的应对策略

数字化对期刊编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期刊的编辑、传播到宣传发行,数据与媒体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期刊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作为身处期刊出版核心环节的期刊编辑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价值,为自身在期刊行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突破。

1.重塑编辑角色

刘建朝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编辑人员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正遭遇边缘化和身份泛化。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进行身份重构,重新自我定位,成为策划型、技术型、学术型或营销型等有所专长又熟知数字出版产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编辑的身份重构.编辑学报.2014.12)郑宾也认为,在数字阅读时代,要做一个好的期刊编辑,必须摆脱以往被动的、从属性的角色地位,加强自身的主体意识,成为主动的策划型编辑。(数字阅读时代传统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新闻研究导刊.2014.5)王继红结合我国期刊出版和网络技术发展现状,提出4G时代数字出版要求期刊编辑除具备传统的编辑角色外,还需扮演作家角色、统计员角色、设计师角色和程序员角色。(期刊编辑如何应对4G时代下的数字出版.编辑之友.2014.9)

当然,角色的重塑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摒弃,在数字化出版时代,期刊编辑的“守门人”职能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加重要。吴嘉睿、张子中分析阐述了数字化转型下期刊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变”的是编辑的职能,而“不变”的是期刊编辑对期刊品质和内容深度的坚守,以及传统编辑的基本素养。(数字化转型下期刊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编辑学刊.2014.1)

林江娇、冯常虎提醒业界同行,网络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时代的编辑必须看到其便于工作的同时所存在的版权保护风险,实现编辑个人角色从传统科技信息二传手到知识产权保护者的转换。(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版权保护意识.出版参考.2014.19)

2.转变思维理念

编辑角色的重塑,其根本还在于编辑思维的拓展和理念的转变。贾晓青等人认为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思维受到大数据思维的深度影响,在保持良好传统思维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向外拓展,树立定量性、多维性和变革性理念,增强整体性、非线性、前瞻性、创新性思维能力。(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思维拓展.出版科学.2014.6)在李禹看来,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期刊编辑需要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思维,即快速变化、快速反应的信息思维方式。(期刊编辑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中国报业.2014.6)

3.提升信息素养

提升信息素养不但是数字化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需要,同时更是学术期刊编辑自身发展的要求。正如崔金贵等人所指出的,大数据时代下,编辑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传统科技期刊摆脱困境的关键环节。(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崔金贵,盛杰,谈国鹏,顾艳.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

谢文亮撰文探索了网络素养在编辑人员数字出版实践过程中的特定内涵,尝试构建六种网络素养,即注意力、参与力、协作力、信息识别力、联网的智慧以及安全意识力。(数字出版时代编辑须掌握六种网络素养.编辑之友.2014.10)韩芳援引管理学领域的SWOT理论,概括了学术期刊编辑需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敏锐的信息知觉能力、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娴熟的综合策划能力和高超的采编多媒体设备使用能力。(全媒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信息素养提升的SWOT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彭远红、孙怡铭提出,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将大数据运用于整个出版流程,包括将碎片化视角纳入选题策划,以信息平台助力稿件深度,以专业数据重构营销体系。(简论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科技与出版.2014.3)

4.期刊编辑流程数字化

陈世华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流程,发现他们大多已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投稿和审稿都可通过在线平台完成。(美国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流程介绍与启示.中国编辑.2014.2)谈国鹏、崔金贵等人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一年内录用和已发表论文样本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电子采编平台流程中的时间分配结构,提出可行的优化方案,为缩短期刊发表时滞、提高电子采编平台的出版效率提供了借鉴。(电子采编平台上学术期刊编辑流程时间控制及其优化.编辑学报.2014.3)

新兴媒体不但引发了传播方式上的重大变革,而且也给期刊编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平台。付玉晶在谈及期刊编辑约稿技巧时就建议编辑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电子邮件、QQ、博客、网站等多种方式约稿。(医学科普期刊编辑约稿的技巧.科技与出版.2014.6)吴彬等人还探讨了微信平台功能对科技期刊传统编辑流程的变革影响,建议利用该平台打造创新的编辑加工新方式,从而提高和加快科技期刊的审稿、组稿、定稿信息递送的效率。(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科技期刊编辑新方式.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

除了数字时代带来的高效率和良好交互性之外,期刊数字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影响,需要期刊编辑注意规避。比如作者和编辑往往容易夸大论文的时效性,导致很多学术期刊编辑单纯追求论文数量,忽略了论文的质量。(学术期刊编辑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应对策略.新闻传播.2014.1)而对于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低导致的大数据应用难度大和过分依赖大数据的弊端,吴鸣谦等人认为,期刊编辑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同时坚持内容为王的办刊理念,完善科技期刊大数据平台和提高大数据应用水平。(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变革与挑战.科技与出版.2014.10)

二、探索期刊编辑顺应体制改革形势的途径

从2012年7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以来,编辑部体制改革一直是业内关注和热议的话题。2014年的期刊编辑站在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就如何持续提升期刊的管理成效、提升编辑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编校质量等问题进行讨论。

1.编辑部管理改革

兰桂杰在谈到编辑工作现代化时强调,要实现编辑工作现代化,首先就要改变旧存的管理体制,使编辑经营管理现代化。编辑人员特别是管理阶层要改变原先那套僵化的体制,学习现代管理学并灵活运用。(论编辑素质与编辑工作现代化.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5)

《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的非完全转企改制则为高校学报转企改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形式。陈波、张月红发现,在实行了非完全转企改制后,编辑部的工作理念转变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学术精英和市场经营并驾齐驱,期刊的品牌效应日渐凸显。他们建议,高校学报编辑部在改革进程中应慎重选择将并入的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处理好长远效益与眼前效益的关系,并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设置改革缓冲期。(高校学报编辑部非完全转企改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

张忠等人提出一种有效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管理水平和成效的理念和模式——目标化管理。推行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加强编辑部组织作风建设,统一全员办刊理念与发展目标,强化多位一体的团队观念,注重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与过程监控,加强网络数字化建设。 (网络环境中新疆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目标化管理的探讨.编辑学报.2014.3)

2.期刊编辑队伍建设

与其他行业一样,人力资源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王书柏、陈秋红在对学术期刊编审队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要提升学术期刊质量、培育期刊品牌,首先要重视加强对编辑人才的管理、激励和培养,建立良好的经济激励机制、编辑人才成长机制以及包括审读机制、交流机制与培训机制在内的学习机制,完善凭德才上岗、凭业绩取酬的编辑人才管理机制。(对学术期刊编审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编辑之友.2014.6)

关于编辑人才,孙菊的定义是:“指政治品德好、职业道德佳、业务技能精、学习劲头足、奉献意识强的人组成的队伍。”(编辑人才是强刊的关键——以《应用生态学报》为例.编辑学报.2014.6)李继平等人认为优秀的期刊编辑部是一只能完成缜密策划,对本期刊专业内的专家队伍有周密了解、准确定位,并以海外编委为触角,兼顾学科和地域平衡,更迭合理、动态储备的队伍。(策划缜密的科技期刊编委会结构有利于期刊发展——以《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为例.科技与出版.2014.11)

对于许多人提出“编辑学者化”“学者编辑化”的倡议,郭书俊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从“编辑学者化”到“学者编辑化”是一个完全站在编辑角度上由己推人的完全不切实际的要求。只有引入学者做兼职编辑,且专职编辑转变成为真正的编辑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编辑相结合的编辑队伍,才能保证学报质量,提高学报办刊水平。(谈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人才重组与角色转变.传播与版权.2014.4)

编辑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也是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科技期刊编辑以往的考核中主要是编辑自评和领导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刘江霞尝试将360度绩效考核法应用于科技期刊编辑的考核中,即在编辑自评和主编和的基础上,引入作者考核、同事考核和专家考核。(360度绩效考核法在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考核中的应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宫福满认为,科技期刊办刊者应审时度势,着力提高编辑个人显示度,让编辑张扬亮剑,形成编辑人格魅力与编辑力的协同效应,为刊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让编辑张扬亮剑——对提高科技期刊编辑个人显示度的思考.编辑学报.2014.12)

3.提升期刊编校质量

易图强在撰写全民阅读研究综述文章时发现,当前学术期刊存在着研究角度单一、选题重复、材料雷同、一稿多投等严重问题,对学术期刊界内容创新形势表示担忧,提高学术期刊编校质量迫在眉睫。(学术期刊亟需内容创新.出版参考.2014.24)

(1)严格把关稿件审理

在大量的自然来稿中,编辑通过审读判断出文稿的价值,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裴栓保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选稿可以着重从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实用性、专业性等五个视角来审视稿件是否能被期刊采用。(谈学术期刊编辑选稿的五个视角.编辑之友.2014.11)张维等人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借助SPSS统计软件,建立论文被引频次与上述变量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讨影响论文被引频次的因素,试图减少编辑的一些非理性决策,使科技期刊编辑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科技期刊编辑决策——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科技与出版.2014.6)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写作能力强、与编辑部联系紧密且投稿稳定的作者队伍,对于高校学报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作者库的建立与维护,处理好与各类作者的关系。刘瑜君在谈到编辑与作者关系时提出,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建立在沟通内容的精心准备之上,除此之外,还需掌握沟通技巧以及沟通方式的创新。(浅议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学报编辑论丛.2014.9)任忠钦以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群为例,分析了科技期刊作者群的扩张和黏性培养方式,他认为编辑部应在树立市场化竞争意识前提下,以多种方式进行品牌宣传,以获得作者认知,重点争取高端作者群,并提高服务意识,以增强作者黏性。(科技期刊作者群的扩张及其黏性培养——以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群为例.出版发行研究.2014.10)

而对于长期主导期刊的“作者生存论”,徐红星、陈燕表示反对,并强调应将严重制约期刊的发展,必须及时转变为“读者生存论”。高校学报应着力构建一定规模的读者市场,依靠读者支持,吸引读者眼球,在学报工作的各个环节注重读者的阅读需求,才会在改革后的新体制下有生存能力和发展基础。(出版改革视角下高校学报读者意识的再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崔金贵等人提出以转化视角来观照编读协作关系的思路,即通过重视学术产品的层次化和加强编读互动渠道建设催生读者的自体转化,通过做好读者服务和加大对读者的情感投入促进衍生转化,通过实行队伍动态管理和推广新媒体审稿模式来激励递进转化。(转化视域下学术期刊新型编读协作机制的建构.出版发行研究.2014.11)

同行专家评审是稿件审理的中心环节,其速度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审稿效率。徐志英通过对国外生物医学期刊的统计研究发现,审稿人的选择取决于复杂的客观和主观因素,目前还没有全球统一的、可接受的审稿人选择标准,而我国目前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存在非公正性、非客观性和非可靠性等局限性。这都有待于从制度和实践方面加以完善。(国外生物医学期刊:审稿人选择的研究及启示.编辑学报.2014.5)张敏对同行评议过程的不确定性予以分析后认为,科技期刊编辑一方面要完善专家队伍,合理遴选评审专家,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依赖评审专家的评阅结果,而要发挥编辑的主导作用。(同行评议制度与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

(2)注重策划与设计

冯书生、王云燕认为,选题策划对于学术期刊来说非常重要,是未来学术期刊竞争的关键。做好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需要编辑自身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洞察力以及宽广的学术胸怀,并且需要及时关注各类可能的选题来源。(试论学术期刊选题策划.中国出版.2014.10)王兴全就地方高校学报如何吸引和保持受众注意力进行探析后认为,地方高校学报应利用地方学科优势和地域资源优势在特色栏目创建的独特性上做文章,并在栏目的学术性、创新性和服务的亲情性上下功夫,以吸引和保持受众注意力,提高学报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创办的“注意力建设”.出版发行研究.2014.4)刘江霞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6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栏目设置进行分析后,对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栏目设置提出建议。(6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栏目设置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

李秀平认为,在刊物种类繁多的情况下,一本刊物要想在“注意力经济”大战中赢得市场,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内容和设计,刊物的主编必须转变观念,做到文字生产、标题制作和美术设计并重。(谈期刊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的契合.出版发行研究.2014.4)吴凌云也强调杂志封面作为期刊内容的外表彰显,其设计应当在既定材料、开本及印刷技术条件下,利用想象,用丰富的表现方式、丰富的表现内容,令视觉思维的直观认知和逻辑认知得到高度一致,以满足读者想象的、知识的、审美的多层次要求。(杂志封面设计的视觉思维.编辑学刊.2014.5)

(3)抵制学术不端

目前,中国科研抄袭剽窃、学术不端和造假行为屡禁不止,这一方面需要作者自身学术道德的约束和学术反腐机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编辑应端正学风,发挥应有作用,对不良学术行为进行抵制。在韦光化、张欣蓓看来,学术期刊编辑公正意识关系到学术的繁荣,关系到期刊的质量,可以遏制学术不端,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作者。(论学术期刊编辑的公正意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刘清海从自身亲历的学术造假论文一事出发,认为防范学术造假不应仅仅是科技期刊编辑的事,而应是政府部门、科技管理部门、科技评价环境、期刊编辑与图书出版等多个系统与部门通力合作的行为。(科技期刊编辑在防范学术造假论文中的作用.编辑学报.2014.3)

王福军等人分析了造成目前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的原因,并认为科技期刊编辑一方面可以利用多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及网络搜索工具严加审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作者的沟通。(科技期刊中常见学术不端现象分析与思考.编辑学报.2014.5)

朱银周则提醒我们,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不能仅仅依靠编辑利用检测软件监测,而是在稿件处理流程中以编辑为主线,负责稿件依次流转,从编辑使用软件预评估、审稿专家综合评估、编委会成员共同担责到主编的有效督促,只有在稿件处理流程中的不同主体人员各尽其职,才能保证稿件中的深度学术不端行为最小化。(期刊主体人员防范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职责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

三、思考期刊编辑职业发展的方法

编辑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职业,是一个居于作者和读者之间、容易让人忽视的角色。许多学者发现,近年来编辑职业正面临着角色定位尴尬、身份认同感不强、职业疲溃感增强、职业发展受限等困境,解决的途径除了外部的激励和鞭策外,还需要期刊编辑对自身职业发展进行思考,从树立职业理想、提高学术素养、创新思维观念等方面寻求突破。

1.树立职业理想

回溯编辑历史,往往能为当下的编辑工作找到职业榜样、模范。赵建春回顾了叶圣陶先生的编辑生涯和编辑精神,认为叶圣陶“为读者服务”思想对编辑职业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编辑应以叶圣陶为榜样,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编辑家身姿 教育家风范——学习叶圣陶编辑思想,促进教育期刊编辑专业成长.中国编辑.2014.4)唐银辉就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流程,阐述了叶圣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刊定位、“有主意,但不要有成见”的选稿原则、“简练些”“紧凑些”的编校准则、“按约如期出版”的出版发行规则等编辑理念在当下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叶圣陶编辑理念在学术期刊编辑中的应用.中国编辑.2014.5)

陈芳等人从编辑工作实际出发,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应善为人师,先正其身——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并坚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德善躬行——培养青年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帮助青年作者提高写作技能和投稿技巧;更要诲人不倦—— 对作者耐心答疑解惑,有教无类;还要做到润物无声—— 不求名,不求利,默默奉献。(学术期刊编辑应善为人师.编辑学报.2014.3)

2.提高学术素养

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成为“学习型编辑”也是编辑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梁丽所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编好稿件”“ 一把剪刀、一瓶糨糊就能当编辑”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尤其是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的科技期刊编辑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编辑素养,牢牢把握科技的前沿,才能更好地为读者和作者服务。(自主学习:科技期刊编辑再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编辑学报.2014.5)刘丽英、魏秀菊也认为编研结合是编辑成长的有效途径。优秀的学术编辑要投身科研,在编辑学领域和专业学科领域都有所建树,与时俱进,努力朝着学者型编辑方向发展。(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编研结合是编辑成长的有效途径——博士后研究兼编辑及指导工作的体会.编辑学报.2014.3.)

赵文义、赵大良提出,与学术期刊的学术、市场、宣传三重逻辑相对应,学术期刊编辑内在地需要具备学术素质、市场素质和宣传素质。(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与内生条件.出版发行研究.2014.6)在王伟利看来,提高编辑素质,一是编辑需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二是具有为作者“做嫁衣”的奉献精神,三是要有旺盛的求知欲望。(新时期学报编辑应具备的意识、修养和素质.学报编辑论丛.2014.9)

邢云燕等人针对军事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强调,军事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既要有在选题策划能力、论文鉴赏能力、文字驾驭能力、编辑校对能力、信息设备操作等实践能力等“硬”能力,也要有熟练操作网络化采编系统和白板系统等软件设施的“软”能力。(新形势下军事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基本素养探析.编辑学报.2014.4)

3.培养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正如江晶珺所说,在当前出版业面临巨大市场竞争压力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来自新媒体以及其他期刊行业的冲击和竞争,编辑的创新思维对期刊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分析.出版广角.2014.6)

刘振海也认为创新是科技期刊生命力的灵魂。科技期刊编辑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和技术,善于捕捉科技前沿动态和信息,要始终做到与行业发展同步、与知识更新同步、与技术换代同步。(科技期刊技术编辑的基本素质.出版参考.2014.12)

陈小强就期刊编辑如何践行创新意识提出几个建议——全面提升编辑的学科知识和综合技能、丰富自身文字使用经验和审美能力、建立监督保障机制、营造并强化精品意识的科技氛围。(论科技期刊编辑如何践行创新意识.编辑学报.2014.12)

4.克服编辑工作疲溃感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多满怀抱负,但由于编辑劳动价值的潜在性,编辑的辛苦付出经常被忽视,青年编辑的壮志雄心很难施展,个人价值很难体现,因此极易引发消极的职业心理。谢文亮分析了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疲劳成因,源于期刊评价体系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消极的职业观。(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疲劳成因分析及其对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王兰锋认为,对期刊编辑工作倦怠的干预既要从编辑出版行业的工资待遇、晋升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性改革,同时也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关注编辑人员的个体成长和身心健康。(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倦怠及干预策略.中国出版.2014.13)

除了外部的干预之外,编辑的主观努力也很重要。李广宇、张宁从工作疲溃感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出发,提出了处理编辑工作疲溃感的对策,如: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提高效率、加强同事间沟通和协作、通过组织文体活动、体育锻炼、心理疏导等方式减压等。(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疲溃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

面对期刊编辑工作的压力、成就感缺失、职业病威胁、职业倦怠等负能量,卢妙清为青年编辑提升正能量提供对策:一是学会吃苦,注重贡献;二是制订目标,突破自己;三是倡导激情,投入生活;四是调整心态,强健体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当提升正能量.卢妙清.编辑学报.2014.1)

(作者王卓英单位系新疆大学文学院,作者罗萍单位系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时代期刊编辑出版模式的未来走向,崔瑞琴、廖玉荣认为,

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编、印、发”三个彼此独立、各成系统的出版模式之间的界限,创作与编辑、编辑与出版、编辑与印制以及出版与发行之间开始相互融合。(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模式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走向.传媒.2014.2)与此趋势相应,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采用电子采编平台来进行期刊信息管理,期刊编辑流程数字化已经普遍展开。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