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宇
南阳医专一附院神经外科 南阳 473000
外伤性脑梗死早期血浆中IL-6的变化与预后关系
宋 宇
南阳医专一附院神经外科 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急性外伤性脑梗死后早期血浆IL-6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2010年收治的27脑外伤后出现脑梗死的血液标本作为实验组,17例体检健康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GCS昏迷评分对患者意识进行评估,应用GO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血液标本采用夹心ELISA的方法对IL-6进行检测。结果 血清中IL-6与GCS昏迷评分呈正相关,与GOS呈负相关。结论 在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出现IL-6浓度显著增高,对预后有较好的评估作用。
IL-6;外伤性脑梗死
外伤性脑梗死是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性反应与外伤性脑梗死病理发展过程关系密切[1]。研究认为IL-6等炎性指标是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可以减少实验性外伤性脑梗死动物的脑缺血体积并改善预后[2]。因此了解外伤性脑梗死炎性反应的过程对临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研究即研讨急性外伤性脑梗死后早期血浆IL-6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2007-2010年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7例脑外伤后出现脑梗死的血液标本作为实验组,17例体检健康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男14(51.9%),女13(48.1%);年龄(56.23±2.35)岁;死亡5例,生存22例;GCS评分:9分4例(14.8%),10分0例,11分2例(7.4%),12分6例(22.2%),13分15例(55.6%);GOS分级:Ⅰ5例(18.5%),Ⅱ0例,Ⅲ2例(7.4%),Ⅳ7例(25.9%),Ⅴ13例(48.1%)。1.2 评估方法 发病后通过CT进行诊断,应用GCS昏迷评分对患者意识进行评估,均在发病后24h内进行,应用GO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1.3 实验方法 血标本在入发病后院后的24h内采集,收集后用离心机1 000转/min,离心10min,取血清,-80℃保存,在解冻后采用夹心ELISA的方法及IL-6进行检测,按照操作手册进行。
1.4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IL-6浓度,用抗人IL-6单抗分别包被于酶标板上,标准品和样品中的IL-6与单抗结合,加入生物素化的抗人IL-6形成免疫复合物连接在板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Streptavidin与生物素结合,加入底物工作液,最后加终止液,在450 nm处测OD值,IL-6浓度与OD值成正比,可通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本中IL-6浓度。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AS 9.2进行参数检验,计量数据之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各种分级与IL-6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检验(P<0.05)。
实验组IL-6(15.52±5.03)mg/L,对照组IL-6(11.29± 8.91)mg/L,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391),与GOS呈负相关(r=-0.423)。
动物研究表明脑缺血后伴发炎性反应,并有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分子、化学因子等参与脑缺血后炎性反应[3]。外伤性脑梗死后5h即可发现中性粒细胞的浸润,24h达高峰,72h后消失。巨噬细胞的浸润稍晚一些,24h明显升高,到48h达高峰,但持续时间较中性粒细胞更长,抑制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或应用中性粒细胞抑制因子可降低试验性缺血性大鼠脑梗死体积[4]。人体组织学研究也发现脑缺血后白细胞的浸润发生在第1天,到第2~3天达高峰,1周后消失。巨噬细胞的浸润发生在第3天,并可以持续几个月到几年[5]。所有研究均提示炎性反应在脑缺血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有很多的细胞表达IL-6,包括:CD8+T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星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B细胞,IL-6的产生与细胞的活性相关,当脑梗死发生后,IL-6IL-1β、TNF-α是急性期的反应产物,在脑梗死患者的CSF中,IL-6在第5天达到峰值,浓度与ET-1的表达相关。
血浆IL-6是一种重要的前炎性细胞因子,有内皮细胞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是其主要来源。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及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介素1B(IL-1B)能促进外周的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表达IL-6。IL-6参与缺血后脑组织及外周血的炎性反应,在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的脑脊液均发现IL-6水平的升高[6]。但是尚不清楚这种升高是脑组织对损伤的反应还是外周血的炎性反应及是否是影响外伤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关于急性外伤性脑梗死后血浆IL-6的变化规律既往已有研究,但所观察的目标时间点以及所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本研究结果发现,IL-6的参数检验比较、两者在血清中的浓度实验组明显增高。血清中IL-6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391),与GOS呈负相关(r=-0.423)。随着GCS评分增加,IL-6的浓度逐渐减低,IL-6的浓度与GOS评分呈负相关,Ⅳ~Ⅴ级患者IL-6浓度较低,Ⅰ~Ⅲ级患者浓度水平明显要高于Ⅴ级患者或对照组。此外,实验组在发病后早期IL-6即升高,而对照组IL-6水平在发病后变化并不明显,提示发病后早期IL-6升高,且升高迅速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增高。
[1]Stoll G,Bendszus M.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novel insights into plaque formation and destabilization[J].Steoke,2006,37(7):1 923-1 932.
[2]Ikegane Y,Yamashita K,Hayashi S,et al.Neutrophil elastase inhibitor prevents ischemic brain damage viareduction of vasogenic edema[J].Hypertens Res,2010,33(7):703-707.
[3]Mulcahy NJ,Ross J,Rothwell NJ,et al.Delayed administration of interleukin-1receptor antagonist protects against transient cerebral ischaemia in the rat[J].Br J Pharmacol,2003,140(3):471-476.
[4]Mackay KB,Bailey SJ,King PD,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recombinant neutrophil inhibitory factor in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aemia in the rat[J].Neurodegen,1996,5(4):319-323
[5]Mene H,Cadavid D,Rushing E.Human cerebral infarct:a proposed histo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137cases[J]. Acta Neuropathol(Berl),2004,108(6):524-530.
[6]Pasarica D,Gheorghiu M,Toparceanu F,et al.Neurotrophin-3,TNF-alpha and IL-6relations stroke patients[J].Roum Arch Microbiol Immunol,2005,64(1-4):27-33.
(收稿2014-07-20)
R743.33
A
1673-5110(2015)06-0052-02
河南省基础研究项目(1223004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