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探索

2015-01-22 14:49王嘉军
中国期刊年鉴 2015年0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书评刊物

王嘉军

人文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探索

王嘉军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腾飞,我国在国际上拥有了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各行业的国际协作也日益增多。然而,在文化和学术上,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现在社科和人文类学术期刊上,我们在办刊理念和模式上还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由于语言和文化隔阂等原因,在国际上的传播能力也很有限,未受到国际学界的普遍认可。例如,在全球最为权威的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文类期刊索引SSCI和A&HCI中,仅收录了为数极少的中文期刊,这显然与我们欲树立文化大国的国家形象不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先生指出:“学术出版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最直接体现,学术出版的实力和水准是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1]。”这句话也适用于学术期刊,目前,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已成为政府、学者、学术期刊从业人员的共识。但如何走好这条国际化之路,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操作形式上,都存在争议。本文仅就人文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方略,结合笔者所供职的《文艺理论研究》近年来所进行的一些探索,提出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文类学术期刊国际化,何为“国际化”?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首先指的是办刊模式和学术规范上的国际化,其次是刊物水平和影响上的国际化。这两条标准对于大多数自然科学类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而言,并没有太大争议,因为其研究内容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可通约性,为一种规范式和标准化的办刊模式提供了先天的合法性。然而,对于人文类期刊,却争议不断。究其原因,是因为人文学科某种程度上的“主观性”、地方性和不可通约性,与国际化的普世性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隔阂和冲突。这一争议其实是有关中西学之争的一个缩影,它一直伴随着中国近代的学术进程,近年来对于中国学者之“失语症”的批评就是例子,它认为中国学者急躁功利地学习和套用各种西方理论,却缺乏对中国传统的了解和中国现实的体察,患上了不能面向真实发言的“失语症”。

许多对此的批判切中肯綮。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民族意识和复古主义的抬头,有的学者通过对此类现象的批判,走向一种对西学和国际化的反感和排斥,却是矫枉过正了。学术的发展并不与GDP同步,我们的学术水准依旧与西方有较大差距,依旧处于“学徒”阶段,这本身就是需要承认的现实。这也是我们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原因,因此才更需要我们进一步以本土意识、拿来主义和中西贯通等理念为指导来继续“西学东渐”的进程。如朱国华教授所说,这是一场“漫长的学术革命”,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和努力。而所谓的学术中国化,就其实质,其实是“西方学术的中国化”,因为当下的中国与全球共处在由西方发端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语境当中,而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现代学术形态也发源于西方,其本身就是一种西学。我们当然可以对这种现代性处境及现代学术持批判态度,但不可能完全跳脱出其本身而对其进行批判,甚至思考,这就像不能脱离一种语言来表达一样,否则我们患上的只是另一种“失语症”。在这个意义上,“西学的中国化乃是中国学术原创未来的基本前提。但显然,如果西学达不到相当程度的忠实输入,则无法构成对本土文化有效的智性资源,也就是说对它的中国化无从谈起。”[2]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最终走向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术和文化的平等对话。这种对话可简单地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理解对方的表达;第二,以对方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自身;第三,双方进行平等和有效的对话。对于现在的国内学界而言,首要的任务是理解他者,否则自我表达和平等对话都无从谈起,如徐思彦所说:“我们不应仅仅以西方学者的问题意识作为自己的问题意识,但我们应该清楚他们的问题意识所在;我们更不应简单以西方的话语为自己的话语,但我们应该明白他们的话语所指是什么。否则在我们与国际学界主流对话时就会难以把握彼此对话的基准点,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意义。”[3]人文类学术期刊作为承载人文学术成果最重要、最丰富,也是最具时效性的载体之一,肩负着促进这种跨国对话的艰巨任务,而这就更需要其本身具有国际化的素质。期刊的这种国际化也是将国际上的学术规范、成果和信息带给中国学者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二、人文类学术期刊如何国际化

“人文类学术期刊”本身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囊括的学科千差万别,一本介绍外国前沿理论的刊物和一本研究中国古文字学的刊物其国际化策略显然不能一概而论。为了避免论述中的“一刀切”,本文先谈论的是国际化标准的第一点,即办刊模式和学术规范的国际化,它作为一种学术制度,基本适用于所有期刊。

参照国际上最为权威的WEB OF SCIENCE等期刊遴选标准,笔者认为一本国际化的人文类学术期刊,起码应当在“硬件”上达到以下最基本的要求。

1.实行同行评议制

同行评议制(peer review)指的是同一学科、研究领域或方向的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的评价。这一评价方式自1665年实行以来,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审稿方法。尽管它也因假定评审人之正确性等弊端受到过质疑,但这些弊端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匿名评审、请多位专家评审、作者就专家意见进行申诉、编辑部三审与匿名评审相结合等方式克服的。比起期刊内部审阅,这项评审制度在客观性和公正性上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它本身也是一种期刊促进学术交流,与专家和作者建设互动关系的有效模式。

2.具有国际代表性

这一标准主要强调的是期刊的作者、编委会、审稿人等应具有国际多样性,该期刊登载的论文在全球的学术领域中也应具有代表性。

3.遵守国际编辑惯例和格式规范

国际通行的编辑惯例可以方便全球读者检索到他们想要的内容,而国际通行的格式规范则不仅可以使得期刊内容的呈现统一美观,更重要的,它还是维护学术规范和伦理的必要手段。

4.具备完备的英文摘要、关键词和文献编目等信息

英语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标准”语言,学术期刊要使自己的内容被更为充分和广泛吸收和传播,完备的英语信息是必要的。

以上即国际化学术刊物的四条最基本条件,当然,对于一些地域、民族和文化属性较强的刊物则另当别论。当下也有学者对学术和学术期刊的这种“国际标准”提出了质疑,他们有的借鉴的是后殖民主义视角,有的则认为国际标准需结合本土现实,还有的则对西方,尤其是英美主导的学术体制提出了反思和批判。本文认同其中的一些思考,但认为某些先进而合理的模式和经验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以上四条标准既可以保证期刊运作的程序正义,又可以提高期刊内容的传播效率,是学术刊物国际化的结构性基础。

三、《文艺理论研究》的国际化探索及反思

《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人文类学术期刊之一。作为一份理论刊物,又身处上海这个国际都市,《文艺理论研究》从成立伊始就极为强调国际视野,通过早期的“西方文论新介”等栏目,刊物为中国当代文论建设输送了重要的学术资源。近年来,刊物又在办刊理念和模式的国际化上进行了较大改革。例如,刊物实行同行双向匿名评审与编辑部三审制相结合的审稿制度,还邀请了专业领域最为顶尖的国际学者担任刊物的国际编委,他们积极为刊物提供建议和指导,并主动赐稿和荐稿,其中半数以上编委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英文文章,而美国著名文论家杰姆逊来最为重要的雄文《论海德格尔》的中文版则破例先于其英文版在全球首发。

刊物还以国际化的编辑惯例和格式规范来要求自身,启用了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MLA格式,这一格式是国际人文艺术类期刊的通行格式,然而至今很少被国内期刊所采用。与此同时,刊物也充分完善了英文信息,这不仅包括摘要和关键词,还包括所有参考文献,力求每一条中文的“引用作品”都有与之对应的英译。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刊物每期文章有很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文论方面的研究,很多概念和书籍都没有现成译名。虽然在目前国际汉学刊物中,通行的惯例是以拼音来指示这些著作,然而由于《文艺理论研究》并不是一本汉学刊物,其受众是所有对古今中外的文论研究感兴趣的海内外研究者和爱好者,因此,为了真正达到国际化的传播效果,刊物选择了以意译并搭配拼音的方式来翻译这些术语和作品。这项工作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以后的研究者和翻译者均可参考我们的译名。

虽然WEB OF SCIENCE等国际期刊索引对于人文艺术类期刊刊发英语论文并没有硬性要求,但考虑到《文艺理论研究》自身国际性、理论性和前沿性的定位,刊物基本保持每期刊发两篇高质量的英语文章,文章的作者基本全为在相关领域的资深外国学者。

此外,刊物还开创了一个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新模式:刊物目前已经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主办的《比较文学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和匈牙利科学院主办的《世界比较文学评论》(Neohelicon)达成交换刊发文章的协议,双方将每年从对方的刊物中择取若干篇文章,经过翻译后,在自己刊物上刊发,同时与其他刊物的合作也正在洽谈之中,这些刊物均为人选WEB OF SCIENCE的国际权威期刊。该合作既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也扩大了《文艺理论研究》的国际知名度。我们在与国际同行合作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办刊理念和经验。同时,我们也召开了一些不同主题、形式和规模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由于《文艺理论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化和专业化方面的探索和成绩,刊物受到了一些嘉奖,例如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13年获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支持,并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年度考评中获优秀的全国唯一一家文学艺术类学术期刊。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文艺理论研究》的国际化道路依旧任重道远。就目前来看,我们在国际化的发行和传播方面还亟待加强,也需要借助于一些国际权威索引来扩大影响。虽然,刊物近几年来刊发了众多国外知名学者的英文文章,但这些文章大都为约稿,如聂珍钊所说,当许多外国学者愿意主动踊跃地向刊物投稿时,才最能说明刊物的国际影响力。[4]在这方面,刊物的发展还来日方长。

此外,在国际化的探索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也让我们对中西学术环境之差异有了更深的体悟。例如,我们曾力图推进“书评”栏目的建设,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尝试之一。与国内学术期刊大多数文章为专题论文,书评极少,甚至没有书评的格局相反,西文学术期刊的主体基本都是书讯因为书评的涵盖面更广而且具有时效性,可以直接介入当下的学术生产西文期刊有一套与此相应的完整书评制度,[5]反观国内,书评制度则还很不成熟,我们在期刊上常见到的书评文章通常是褒扬和变相宣传,或激烈甚至恶意的批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曾参考国际模式,尝试过邀请权威专家推荐书目,经遴选后,另约请其他权威专家撰写书评。然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有很多,例如国内的学者还不习惯这样的书评模式。目前学术评价体系中重论文而轻著作的标准导致学者们对同行的著作关注不多,有的科研单位甚至不将“书评”算作科研成果,等等。鉴于这些原因,我们对“书评”栏目的建设又作了另外的补充:公开征集对于一些国外近年来出版的较具影响又尚未翻译成中文的学术著作的深度评价,评论力求客观深入,学理性和批判性兼具。同时,为了顺应国内读者的认知习惯,并引起他们的重视,我们还将“书评”栏目的中文名称改为“学术评论”。

这一举措既有助于向国内学界输入国外学术资源,又有助于逐渐引入这种深度书评的写作模式。尽管如此,这项工作的开展也并不十分顺利,作者投稿不甚积极,质量也不容乐观。这再次佐证了本文一开始提出的中国学术和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一场“漫长的革命”的现实,我们唯有认准这一现实,放长眼量、因地制宜,才能做好铺路人,为中国学术的真正崛起尽绵薄之力。

[1]邬书林.打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知识根基[N].文汇报.2013-8-16.

[2]朱国华.漫长的革命:西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A].“当代文论与批评实践”高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2014年理事会论文集[C].2014:445-446.

[3]徐思彦.也谈期刊国际化问题.云梦学刊[J ] . 2004,(4):20.

[4]李文珍.国际化道路怎么走?(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5-10.

[5]具体可参阅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4-218.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文摘自《编辑学刊》2014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书评刊物
书评
书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幻灭》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探析
刊物贺词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系列刊物介绍
《重读〈石头记〉》书评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从这期刊物开始,《家庭影院技术》已经迈入第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