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创新发展探索与实践

2015-01-22 14:49
中国期刊年鉴 2015年0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学术期刊期刊

秦 钠

高校学术期刊创新发展探索与实践

秦 钠

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高校学术期刊,面对互联网数字出版掀起的惊涛骇浪,由于在办刊体制和机制上囿于传统出版模式,未能因势而变,依然延续着行政主导,单位办刊;单刊运行,多刊一面;纸质版为主,定位重叠等办刊方式,在“象牙塔”里踩着碎步。而国际出版集团凭借其集约化、专业化运作,国际市场开拓等手段,纷纷主动出击,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品牌期刊签约,进行合作办刊,诸多国际出版集团旗下高质量的品牌期刊达到四位数。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映射和延伸。传统出版业的纸上江山:即经验出版,以学养、阅历、眼界、文字功夫,对选题或稿件独立判断、修正、提升的出版方式正在被由技术与经验融合的在线化、数字化、大数据化所挤压。学术期刊出版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倒逼我们要对高校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体制机制,管理与运行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集约化,形成刊群优势

推进高校学术期刊的创新和发展,需要突破长期以来高校学术期刊“小、散、弱”之瓶颈问题。对策是:实施集约化管理,整合资源,变“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形成刊群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2003年上海大学成立期刊社,把分散在各个学院的6种学术期刊集中起来,实施人、财物统一管理和运行,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在学术期刊出版的上游,设有6个编辑部,由主编率领下的编委负责学术内容,专心致志做强内容,期刊社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学术期刊出版的下游,设立了期刊社办公室、技术编辑室、期刊发行室等公共服务部门。使原来分散在各个编辑部的财务、编务、发行等工作集中到期刊社平台统一运作,在节省人力、财力、物力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分工。即:编辑专心从事期刊出版的上游工作,把更多精力聚焦在策划、组稿、编辑、校对等业务工作上去。负责期刊出版下游工作的公共服务部门,通过优化出版流程、统一发行期刊,组建网管团队,档案团队等,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大学期刊社下辖期刊从6种增加到12种。社科类与科技类编辑部之间取长补短,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和成长,形成“12刊相加大于12”的刊群效应。办刊质量显著提升,为“做大做强做优”夯实基础。

针对一些期刊定位重叠、缺乏个性、无法满足学校的学科发展需要等问题,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全社刊物差异化定位,梯度发展的目标。譬如:《应用科学学报》原来定位比较宽泛,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内容范围收缩到与信息科学和工程有关的领域。《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经过长期调研和审慎研究,决定由综合性期刊改为专业性期刊《先进制造进展》。《社会》杂志原是大众普及型读物(图文并茂的月刊),1994年四校合并后的新上海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社会学更是作为本校的重点专业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发展,《社会》杂志于2005年转型为纯学术期刊,并在推进学术交流和提高学术影响力方面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成为在全国高校社会学专业领域卓有影响的重要期刊。

二、专业化,打造品牌期刊

实施“刊学研”联动战略,有效利用上海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一批积累深厚或发展迅速的重点学科、交叉学科等校内优质资源,为相关期刊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例如:力学是上海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的几任主编和副主编均出自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编委和审稿专家也有一些来自该学科。在刊物创始人钱伟长院士的引领下,《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与上海大学力学学科一直相辅相成、携手共进。创办至今已被20多种国内外数据库收录。1997年至今被 SCI 收录,1990年至今被 EI 全文收录。被美国力学科学院评为17种国际核心力学刊物之一。2013年刊物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 B类资助下进一步加快国际化进程。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 2014年SCI影响因子上升至1.128,继续保持在应用数学类分区Q2区,力学类分区Q3区,在全球被SCI收录的137种力学类期刊中排名78,255种应用数学类期刊中排名71,被引频次1331次。为实现跨入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行列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再如: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是1979年中国内地恢复社会学研究之后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社会》则是社会学恢复以后最早创办的社会学期刊,自创刊之日起就成为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组成部分。“刊学研”联动战略令《社会》受益良多,2011年入选教育部高校第三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全国百强社科期刊”等重要奖项。

严格管理,提升期刊出版质量。一是加强出版流程管理。上海大学期刊社对所办各刊的编辑、出版实行严格的流程控制,根据各编辑部预先提交的编辑、出版流程,对各刊每一期的发稿、各校次、付印等的时间节点进行统一监控,如发现延误则及时提醒、督促改进。二是实行社内审读制度。期刊社所办各刊,除参加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及相关的行业协会和其他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期刊审读外,还要接受期刊社组织的内部审读,审读结果与员工考核、绩效津贴等挂钩。三是推进编辑部评刊制度。为了不断提升期刊社所办各刊的编校质量,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编校能力和责任意识,上海大学期刊社制定了《上海大学期刊社评刊制度实施办法》。要求各编辑部实施评刊制度,开展评刊活动,组织编辑部人员对新出版的期刊从内容、编校、印刷、装帧等进行全面的审读、讨论和评价。评刊的目的在于惩前毖后,着眼于提高期刊质量,打造品牌期刊。

三、学者化,提升编辑能力

人才是全面提升办刊质量的关键。上海大学期刊社在培育学者型编辑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在职编辑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都较具优势,具有奋发向上的活力和深厚的发展潜质;另一方面,作为综合性的期刊社,把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编辑集中在一个单位,彼此有更多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也有利于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此外,期刊社还依托学校的科研与教学资源,积极支持年轻编辑提高自身能力。每年提供一定名额供年轻编辑去本校或外校攻读研究生或做访问学者;鼓励编辑参与相关学术研究,近5年来本社编辑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项目等数二十多项。

借助校内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有利条件,上海大学期刊社按照编辑工作的客观要求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一整套优化编辑队伍、促进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机制。除组织编辑参加统一的新闻出版知识在线学习外,还包括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新职工上岗培训及带教制度,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定期组织编辑业务竞赛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审读期刊、开设讲座制度,遴选优秀编辑攻读研究生学位制度,选送骨干编辑或管理人员赴国外进修制度,鼓励编辑参与相关学(协)会工作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全面实施加快了期刊社人才队伍的成长步伐,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最近几年,上大期刊社新进人员参加编辑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全社编辑新闻出版知识在线学习,通过率均为100%。期刊社员工共有20余人次获得各个层次的奖项及荣誉称号。

四、数字化,拓展传播渠道

2007年,上海大学期刊社统一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下辖刊物量身定制采编系统,建立作者和审稿专家数据库,实现了在线投稿、在线匿名审稿、在线编辑出版的全面信息化建设,迈出了从传统学术期刊的纸上加工出版到运用采编系统进行在线编辑出版的坚实一步。通过举行“信息化采编系统流程操作”竞赛活动,以竞赛促业务,使全体编辑成员熟练掌握信息化采编系统流程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各刊网站主页功能完备,涵盖期刊介绍、编委会、投稿指南、期刊订阅、下载中心、留言板、联系我们、编辑部公告等内容,使作者通过各期刊网站主页可以整体了解期刊特色,及时了解期刊发展动态;投稿时了解投稿、审稿、过刊检索、资料下载等信息,从而有效降低修改、退稿的频率。各刊编辑部利用网站对期刊论文摘要进行“优先发布”,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编辑部与Springer合作实施“优先出版”。四种英文刊与海外主编和合作的国际出版集团建立了定期视频会工作机制,对各个出版环节进行同步沟通,有效提高英文刊物的。期刊社与盛大网络公司悦读网合作,在APP Store上同步推出《自然杂志》《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Pad、iPhone版,实施多模式出版,目前《自然杂志》的下载装机量已超过4万多次。《社会》《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六种期刊开设了微信、微博。在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通过优先出版,网刊推送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宣传与推送服务,快速提高期刊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随着数字化出版的迅猛发展,刊网融合,为顺应数字化创新趋势,更大程度使学术期刊内容增值,并满足读者的数字化需求。期刊社承担了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课题“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和规范化智能辅助平台”研究。2014年7月在“中国期刊与印刷论坛”上,与中国当纳利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按需出版意向协议书》,探索按需出版,积极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五、国际化,搭建交流平台

坚持“开门办刊,以质量求生存,以研究谋发展”的方针。2015年与英国著名出版集团SAGE合作创办《社会》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 简称CJS),聘请美国科学院院士谢宇先生出任海外主编,先行先试社科类期刊“走出去”。社内4种英文期刊,一方面加强刊物与国外期刊界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外编委、国外来稿的数量和质量,力争早日加入更多、更权威的期刊数据库;另一方面加强期刊在国外相关领域的宣传,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在国外的社会影响和品牌形象。比如:上海大学期刊社成立 “全国高校社会学专业期刊研究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的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简称 CSR)合作,建构以《社会》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 简称CJS),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简称 CSR)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的社会学专业期刊亚洲轴”,增进国际学术交流。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 (AiM) 连续两年召开海外编委会,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土耳其萨班哲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意大利巴勒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的海外编委分别为机械自动化学院和材料学院师生做“先进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学术报告,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广泛参与,积极扩大期刊社影响力。要求每个编辑部每年调查1~2家与自己同类型的期刊,调查结束后要进行消化吸收,并撰写调研报告。现已从2009—2012年的数十篇调研报告中遴选出一部分,编辑出版上海大学期刊社编辑调研论文集《攻错集》。通过调研,一方面员工的视野更加开阔、目标更加高远,另一方面与业界同行的联系更加密切。建设“上大期刊屋”活动平台,搭建起学术期刊出版与本校学科发展、教学科研之间的桥梁。“上大期刊屋”很快成为期刊社服务教学、服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科研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锻炼青年编辑,展示编辑队伍活力的舞台。

2012年以来,上海大学期刊社与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合作,连续举办四届 “上海期刊发展论坛”。论坛的主题分别为“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生涯规划”“期刊国际化与人才队伍建设”“差异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期刊发展前沿”集约、品牌、新媒体——上海期刊第四届论坛”。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国内外期刊出版专家、出版企业高管担任嘉宾,发表主旨演讲并与听众互动。这些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上海期刊同仁提供了与国内外期刊出版专家对话的机会,而且扩大了上海大学期刊社乃至上海期刊界的社会影响,提升了期刊社的品牌形象。

展望未来,沿着集约化、专业化、学者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的路线图,上海大学期刊社将进一步探索学术期刊的品牌化建设,谋求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品牌是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是公众对该产品或服务的认知程度两者的结合。好的产品或服务品质是品牌化建设的基础,品牌化建设的完成需在提高公众的认知程度上下工夫。这些方面恰恰是国内期刊界尤其是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不足之处。上海大学期刊社着重探索从“数字化”和“国际化”两个方面,提高期刊社及所办期刊的公众认知程度,着力打造品牌期刊。

(作者系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期刊问答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