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屏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
西北地区玉米种业考察记事(连载三)
◇佟屏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
走进秦龙种业试验站,映入眼帘的几句大字标识——“年年出成果,岁岁夺丰收;劈荆创新路,勇摘皇冠珠”,显示出秦龙人的雄心壮志和奋斗目标。
郭秦龙介绍,种子试验站占地面积约3.3 hm2,设置有玉米品种展示田、新组合观察田、玉米品种密度试验田,还承担了陕西省鲜食玉米生产试验和青贮玉米生产试验。最引人瞩目的是秦龙玉米品种百亩高产展示田,种植规范、管理精细,玉米生长健壮,迎风招展的叶片托起整齐绽黄的果穗,让参观的人啧啧称赞。
郭秦龙原为陕西户县大王镇农民,爱好农业科学技术,高中毕业后担任公社种子技术员,负责“两杂”制种。他刻苦钻研,边学边干,先后自修农业大学有关课程,开始培育玉米杂交种。1977年,他用黄早四与莫17杂交获得优良组合户单1号,20世纪80年代通过陕西省审定,迅速在生产上扩大种植。该品种成为当时北方夏玉米区的主栽品种。
1979年,郭秦龙到户县种子站工作,再接再厉,相继成功选育出了户单2号、户单3号、户单4号等玉米品种和一批优良自交系,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奖励。1987年,他因工作表现突出,转为种子站正式职工。
1994年,郭秦龙创建了陕西省第一家民营农业科研机构——西安市户县秦龙玉米研究所;2000年,他带头组建了陕西秦龙绿色种业公司。多年来,郭秦龙始终刻苦钻研,埋头苦干。多少个节假日,他都奋战在育种第一线,每年在本地种植一季玉米,秋冬季节到海南进行加代。经历风风雨雨,产出累累硕果。
郭秦龙介绍:“玉米育种不仅是模仿其他优秀组合和方法,必须立足于资源积累、种质创新。引进品种经过自然选择,采取轮回杂交方法,将国外种质的优良基因导入已有的资源。不拘泥某个系列或种群,着重变异的有益性状,取优去劣,优势互补,逐步提高有利等位基因频率,创造一系列性状优良的新的种质资源,选育出不同类型的优良自交系,建立越来越清晰的适宜当地风土的杂种优势材料。”1994—2014年,秦龙种业持续培育出3个系列的20个玉米品种,平均每年都有一个品种通过审定。此外,还有4个玉米品种正在参加国家区试,有3个参加陕西省区试。
秦龙种业培育的玉米品种受到业界的关注,每年都有种业公司前来考察,拟购买品种或进行合作开发。秦龙9号转让给了三北种业,在东北地区有较大面积种植;秦龙14在安徽省的经销权转让给了皖垦种业,表现优秀;秦龙18则被中种集团公司抢先纳入囊中,在内蒙古通辽地区种子市场很受欢迎。
郭秦龙介绍,秦龙种业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注册资质3 000万元,有科研试验基地10 hm2,种子繁育基地1 000 hm2,每年经营玉米、小麦种子700多万kg。主营品种秦龙14,是关中地区的主栽品种,在陕西种植面积排名4~5位。刚刚通过陕西省审定的秦龙998、秦龙468和户单109等,正在逐步扩大种植面积。
郭秦龙培育的户单1号、户单4号和户单2000先后获得陕西省或西安市科技进步奖。郭秦龙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被选为陕西省和西安市人大代表,现任陕西省玉米首席专家、陕西省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龙种业则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种子系统“守法经营”和“诚信企业”,被中国种子协会评为“AA”级信用企业。
科研无止境。如今,年近七旬的郭秦龙依然在田间辛勤劳作,诚恳敬业。在全国种业激烈竞争和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郭秦龙坦言,秦龙种业再发展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他表示要继续增加科研投入,创新种质资源,改进企业管理,重视营销技术,努力5年内实现玉米种子销量达到2 000万kg。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