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乙己形象看《孔乙己》的思想内容

2015-01-22 17:03李青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举科举制度范进

李青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对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笔者从三个角度对《孔乙己》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析。

一、 孔乙己形象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孔乙己的“可笑”之处,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孔乙己的“可笑”表现在他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单从小说对孔乙己独特的肖像描写来看,也约略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残忍无情,几乎把他逼到穷途末路,变成“讨饭一样的人”了。可是他还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旧架子、穷酸相。在别人看来,他只是笑料罢了。通过这幅可笑而又可悲的肖像描写,以喜剧形式出现的悲剧,这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孔乙己的“可笑”还表现在他好喝懒做的寄生生活上。他不爱劳动,也不会劳动,能写一笔好字原可以依靠抄书糊口,可惜寄生的本性难改,养成了偷窃的恶习。后来竞偷到丁举人的家里,被打折了腿,只能坐着蒲包,用双手爬行,最后默默无声地死去。

孔乙己诚然是“可笑”的,但在这“可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二、 孔乙己和范进之比较

孔乙己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范进是“中举而发疯”的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中毒者,这两个不同的人物,都是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摧残的典型代表。

范进和孔乙己都深受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软弱无力,都有善良的性格。但他们又不尽相同:范进很自卑,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训斥,他只有唯唯连声;孔乙己颇有几分清高,对自己认识几个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

范进,作者重点写他中举发疯的疯癫状态,传神地表现了他那种迂腐的性格、麻木的精神、脆弱的神经。孔乙己,作者通过他的外貌特征,把他的迂腐、清高、固执的性格以及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进之所以高兴发疯,就在于他侥幸考中了;孔乙己之所以在贫困中死去,也就在于他是一个考场上的失败者。如果两者的命运正好相反,范进的结局恐怕并不比孔乙己好;他们的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本质上都是悲剧。就此而论,这种悲剧已经不是个人的了,而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悲剧。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离不开周围那群人。前者重在揭示范进中举发疯的根源,胡屠户的庸俗市侩和张静斋的虚假作态及趋炎附势的送银送房,为范进发疯的原因作了形象注释。后者则不紧不慢而又平中见奇地描绘了另一种灵魂的枯死——群众的无痛苦。作为人应有的人性,也就被挤压得没有了血肉,枯萎了;作为文明人的人性在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彻底失落了。

三、塑造“孔乙己”的深刻用意

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暴露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种种弊端,这种教育弊端诱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道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了谋生的本领。这说明封建文化教育不能发展人的才能,只能把人变成书呆子。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经过对孔乙己性格形象的分析,以及和范进的对比,可以看出《孔乙己》主题的两个层面:从表面内容看,主要揭示、批判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以欺凌弱小为乐事的恶习,以及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普遍的麻木;但从深层次来看,作品深刻批评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弊害,揭露封建文化教育使许多读书人成了迂腐无能的废物。

从以上主题可以看出,作者既讨伐了封建科举制度,又讨伐了封建文化教育。可是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文评点”的导向,以及课本后的课后练习来看,都突出了讨伐“封建科举制度”,而忽略了讨伐“封建文化教育”。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何谓“封建文化教育”?就是以“孔孟之道”为正统思想的文化教育。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新文化运动已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封建复古势力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被废除,但“孔孟之道”仍是社会教育的正统思想。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愤然双管齐下地进行了讨伐。

由此可见,鲁迅塑造孔乙己的形象,表现了以“不慈为慈”的坚决态度,不让产生新的“孔乙己”,来拯救青年一代,可谓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陈腐思想深恶痛绝。

通过对《孔乙己》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出旧社会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也可看出封建文化教育的弊害。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这篇文章,不能只看到鲁迅对当时国民的冷漠麻木的劣根性的批判,更要看到他对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尖锐抨击。要让学生明白,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要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这样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这也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迫切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中举科举制度范进
范进中彩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范进中举》缩写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范进减肥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