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彩云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注重的是“意识”(如基础知识的积累意识、审题意识、题型意识等)的树立,侧重学生解题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一定数量的题目作基础,这是“厚积”的过程,是量变;二轮复习建立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以追求“质变”为目标,以期学生在考场上能够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因此需要侧重于强化学生的理性得分意识,培养其综合把握试题的能力,增强其临场应变能力,这是“登高”的过程,也是“薄发”的体现。
一、强化三大意识
就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着重考查学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鉴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当然还会涉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轮复习不是海市蜃楼,它要求我们把一轮复习中相对零乱的知识系统化、线索化,帮助学生从宏观处着眼,使其拥有提纲挈领的本事。这种本事的形成,绝不能以抛弃故有知识为代价。就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三大意识仍须在二轮复习中不断强化。
1.圈画的意识
圈画,对于考生来说,是提高阅读效率,增强答题针对性的有效方法。有效的圈画,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把握作者的表述重点,明确命题人出题的要求。
阅读中的圈画意识,首先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学生应格外关注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汇,如文中抒情性、议论性强的句子,有总领作用或总结作用的句子,陈述原因或表明结果的句子,表转折的词汇,表递进关系的词汇等。通过圈画,学生能筛选出便于把握文章脉络的有效信息,从而对文章内容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比如2009年的全国卷《上善若水》一文的第三段。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圈出的是“而”、“仰赖”、“真正”、“人类智慧的结晶”,应画出的是“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低作堰、深淘滩”、“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通过这样的圈画,从“而”字我们可以发现,本段采用了对比式结构,提出了作者的一大观点: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并阐述了这一结论形成的几个原由。
之后,再提出:宴会前,项羽大怒:“旦日……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怒”的原因有哪些呢?“破”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3)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场合下说的?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子问题,这两个子问题其实体现了渐进性,因为“破”字体现了“怒”的不可遏的程度,也体现了“击”的结果,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项羽的自负、狂妄、轻敌。第三个问题把思路引向深入,再次指向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一目标和重点。这三个问题既从整体上设问,又注意了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体、问题提出所处的教学环节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使同一类问题可以采用多种问法的变式,尽量避免老用“是不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注意增强提问的趣味性,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答问的积极性,从而使提问更有效。比如,可以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用情境式提问,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内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还可以用点拨式提问,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美国学者布鲁巴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质疑精神,才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才会突破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式的局限。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质疑、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解读文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范例,让学生学会面对文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从哪些角度发问。具体来说,要让学生明白,不管怎样的文本,问题源都会涉及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从这两大方面发问,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在内容方面,教会学生就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发问,可由整体的探讨再向局部、细节发问;在形式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怎么写”这一角度,着眼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思路等方面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就“为什么要这么写”提出问题,探讨形式怎样为表现内容服务。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围绕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课堂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不断优化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更有效,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