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农惠农政策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加强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监管,湖北省当阳市坝陵财政所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宣传教育力度。近年来,坝陵财政所把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教育作为党风廉政教育、落实党的群众教育活动的落脚点,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去年3-4月份分别在群力村委会议室、农户庭院内、所大会议室内召开了5 次不同类型的惠农政策落实会议,在群力村大会议室举办了两次惠农政策村级财务知识培训班,印发了《惠农强农政策宣传手册》、《致农户的公开信》等宣传材料2.1万余份,使用宣传车17 次,到村到组进行宣传。通过宣传使强农惠农政策家喻户晓,强化了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严格执行强农惠农政策的自觉性,牢固树立了强农惠农资金是“高压线”的意识,确保没有违纪行为。
二是规范强农惠农资金运行程序。严格遵守市纪委、市财政局制定的强农惠农资金申报、审核、立项、分配、拨付、使用、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具体操作规程。在资金申报、审核、立项、分配流转中,严格要求上报资金项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禁止多次申报、换户申报和虚报,做到一套数字上报,增加了资金管理和政策执行的真实可信度。
三是落实强农惠农资金使用公示制。着力加强政务、村务公开工作,推行强农惠农项目资金公开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确保项目资金“阳光”运作,公开透明,让基层群众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运作信息,掌握动态,全程参与。通过梳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粮食直补、粮食综合补贴等10 类强农惠农资金,以政府信息网站、政务公开栏、广播电视等形式予以公示,避免暗箱操作。并在资金安排后15个工作日内,列出清单向群众公示。对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类资金,由村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公开评议,评议结果予以公示。
四是建立健全惠农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强农惠农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更好地保障和服务“三农”事业发展。财政所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制定了有坝陵特色的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制度,如《坝陵办事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使用管理制度》、《坝陵办事处惠农补贴管理制度》、《村集体财务备用金管理制度》、《坝陵办事处一事一议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等,进一步明确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申报条件、扶持重点、使用范围、报批程序、资金拨付等监管、检查验收方法等,严格按制度管理,积极推行“一折通”制度。据悉,半年来,通过一折通,全处共计打到农户账上9 笔惠农补贴1451万元。
(汪元珍 郑少华)
近日,安徽省枞阳县制定印发了《枞阳县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县范围内部署开展税收等优惠政策清理规范工作。
第一,明确清理范围和工作任务。《方案》明确凡是违法违规或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均纳入清理范围。一是严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各部门单位不得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起草法规、规章、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规定具体税收政策。二是清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严禁对企业违规减免或缓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以优惠价格或零地价出让土地;严禁低价转让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股权以及矿产等国有资源;严禁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规定减免或缓征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允许企业低于统一规定费率缴费。三是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对违法违规制定与企业及其投资者(或管理者)缴纳税收或与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包括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财政奖励或补贴,以代缴或给予补贴等形式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等,坚决予以取消。其他优惠政策,如代企业承担社会保险缴费等经营成本、给予电价水价优惠、通过财政奖励或补贴等形式吸引其他地区企业落户本地或在本地缴纳税费,以及对部分区域实施的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留或增量返还等,要逐步加以规范。
第二,全面认真清理,整改落实。《方案》要求梳理本级政府或政府部门单位制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对各类文件载体,特别是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协议、备忘录、会议或会谈纪要以及“一事一议”形式的请示、报告和批复进行全面梳理。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自2014年12月1日起一律停止执行,并发布文件予以废止;没有法律法规障碍的优惠政策,确需保留的优惠政策,按相关程序上报审批。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
第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工作实效。《方案》提出,建立税收等优惠政策目录管理、评估和退出、考评监督、定期检查和舆论引导等长效机制,确保清理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建立清单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举报制度,三是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制度,四是建立定期考评和监督制度,五是加强舆论引导,确保平稳有序。
(何玉斌)
2014年,河北省平泉县在财政收入低速增长常态化趋势的新形势下,更加注重向改革要红利,向管理要效益。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把绩效理念纳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扎实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将国库授权支付范围延伸到全县19个乡镇,打通国库集中支付“最后一公里”,实现公务卡结算制度全覆盖。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2014年完成政府采购15322万元,节支率9.9%。实施城市环卫一体化管理、城区绿化养护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35 项,采购资金9686万元,节约资金403万元。进一步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2014年完成县城道路改造、引哈入瀑工程等预决算评审项目204个,审减资金12566万元,平均审减率22%。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力度,清理出账外资产3.5亿元,有效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积极推进财政性资金整合,逐步形成“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制发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意见》,成立了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举债县政府核准制,建立了乡镇、部门政府性债务管理考核制度,实施债务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组织财政、审计部门专门力量对全县存量债务进行清理甄别,锁定债务规模,建立健全了“借、用、还”相统一的政府性债务管理新机制。
(王 力 卢丙文)
2014年,湖南省冷水江市财政局会计评审工作倾向于财政投资项目的评审,已对479个财政性投资项目进行了专项评审,其中:完成工程预算评审项目261个,送审金额6.74亿元,审定金额5.05亿元,核减资金1.7亿元;完成工程结算评审项目218个,送审金额7.36亿元,审定金额4.92亿元,核减资金2.44亿元。综合核减率达到29.34%,节约财政资金超过4亿元。
一是建立高素质评审机构。该局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成立了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中心评审人员由从各单位抽调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工程预决算评审经验的人组成,保证了投资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是保证会计评审的地位。对于财政性投资项目,不论资金多少一律实行了“五先五后”的工作处理程序,即先评审后预算、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采购、先评审后结算、先评审后拨款。
三是将评审关口前移。为了从源头上保证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对纳入财政投资评审的项目,变单一的事后评审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评审,做到事前有预算评审,事中有验证评审(如对土建工程的隐蔽工程实行现场签证制度),事后有综合评审。
四是实行再监督机制。财政投资项目完成后,经财政会计评审机构进行综合评审后,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市审计部门进行决算审计,由审计部门对评审结算进行再监督,这种再监督机制防止了评审结果“一言堂”,为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准确性提供了制度保证。
(黄德祥)
2014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以服务重点项目和惠民工程为主线,坚持“不唯增、不唯减、只唯实”的评审理念和真实、客观、准确、公正的评审原则,创新评审方式,提升工作效能,实现了“保质、提速、节支”。全年完成评审项目249个,评审投资21.07亿元,审定投资19.13亿元,审减资金1.94亿元,综合审减率达9.21%。依托《财政投资评审监管操作规程》、评审质量百分制量化考核、建立评审人员库等手段,对内狠抓中心工作人员规范监管,对外严格实施对中介机构的质量考核管理;针对在项目评审过程中材料价格取定争议大的问题,制定并出台了《夷陵区财政投资评审建设项目材料价格价格取定办法》,以此确保评审质量稳步提升,全年未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段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