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记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2015-01-21 08:42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5年18期
关键词:阿罗经济学定理

●本刊编辑部

1972年,由于在一般均衡论和社会福利经济学方面的成就,51 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共同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第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从那时起,阿罗成为自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发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迄今无人超越。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贺词这样评价阿罗的贡献:

“从一般均衡理论到福利理论只不过是很短的一步,然而就在其中的几个瞬间,阿罗阐述了他的上述成就中有关福利经济的几个结论。阿罗归纳出了几个有关某种竞争均衡的帕累托最优性这个定理,且证明在实物资本的研究与投资之间资源配置上存在非优性一般趋势。在阿罗对福利经济理论所作的多种贡献中,最重要的也许是他的不可能性定理,按照这个定理,在个人偏好函数范围以外不可能编制社会福利函数。此外,阿罗在增长理论和决策理论也有重大建树。”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任教,曾当选为经济计量学会、管理科学学会、美国经济学会和西部经济学会的会长,1980年从大学退休后一直在胡佛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被公认为二战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本期大家将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位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细数他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和独树一帜的学术成就。

孤独又勤奋的学术道路

学术的道路注定是孤独而辛苦的。那些声名卓著的学者,无一不把个人的努力勤奋作为研究工作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要素。在旷日持久的学术生涯里,通过点滴的积累和学习,付出异常的勤奋和努力,在深厚的知识沉淀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自我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学术道路。

1921年8月23日,阿罗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皆是外国移民。在十岁之前,得益于父母聪明勤奋的经营,阿罗的生活不但衣食无忧,物质相对丰裕的家庭还能提供很多好书供他阅读,因此在他的记忆里,童年生活是舒适而令人愉快的。然而这一切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后就戛然而止了,经济大恐慌使阿罗父亲原本经营得顺风顺水的事业一败涂地,和美国当时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一样,突发的变故使他的家境变得一贫如洗,这种贫困大约持续了十年,甚至影响了他大学的入学选择。

阿罗自幼酷爱读书,几乎无书不读,在小学及中学的成绩都堪称优秀。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迫于经济因素的阿罗只能选择免收学杂费的纽约市立学院就读。尽管与很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同行相比,阿罗的起点不是很高,但四年的大学学习他却从中获益颇多。为了避免将来失业,除了必选课程之外,阿罗还选修了较实用的保险精算以及统计学等课程作为辅修的学科,满满的课程安排使他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刻苦。然而即使情理之中也总会存在意料之外的事情,令阿罗没有想到的是,大学时选修的统计学虽然对他的就业没有帮助,但对他后来学术生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众所周知,数理统计学为统计实务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其带来了全面性的改变,这一点,对阿罗以后的经济学研究大有裨益。

大学毕业后,阿罗取得社会科学学士学位,因为与自己心仪的高中教职失之交臂,他决定进入研究所攻读统计学。当时统计学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开设数理统计课程的学校也是凤毛麟角,在这样的情况下,阿罗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受业于该校经济学系的统计学大师霍特林。在哥伦比亚大学,优秀的学生可以享受学校提供的高额奖助学金,这一举措为成绩优异的阿罗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当时在经济学领域使用数学作为工具由来已久,他开始通过自己所擅长的阅读来学习经济理论,对阿罗而言,这种自修式的学习远比上课听讲更有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1942年,阿罗顺利获得硕士学位。然而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政府开始大量征兵,原本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阿罗因年满21 岁被应征入伍,他的人生计划再一次发生转折。阿罗在美国空军服役的时间长达四年,在服役期间,虽然面临种种现实困难和不可预知的情况,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一直在研究卡尔多、希克斯、伯格森等经济学家的著作。1946年退伍后,阿罗又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中,并在1951年出版《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正是在这本著作中,阿罗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成就基础。“不可能性定理”提出后,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瞩目和争论,树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地位,革新了福利经济学,成为新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阿罗被认为是战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为了表彰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

取得具有如此重大的成就,不是灵光一闪就可以达成的,其背后,除了一个创新的观点,还需要长期艰苦的数据收集、处理和数轮的伏案修改,其中的辛苦外人无从得知。如果不是出于对于学术工作的热爱,对于探究学术问题的执着,很难有这样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因此,我们应该给予阿罗这样真正的学者足够的尊重,他所获得的每一项研究成果、每一份成就,都离不开其倾心付出的勤奋与汗水,尤其是在极其艰苦的外在条件下。他们的工作对于我们今日的社会如何规范地运作、制度如何更有效地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波三折的“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本科时期选修了统计学,培养了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之其对数学的热爱和擅长,为他此后的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成果和发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即使如此,“不可能性定理”的问世也经历了诸多波折。

之前,阿罗虽然对逻辑学很着迷,但基本都是通过阅读在自学,因此学习的系统性并不强,学习方法也不甚得当,收获并不大。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波兰著名逻辑学家塔斯基到纽约市立学院主讲了一年的关系演算,这让时时处于知识饥渴状态的阿罗如鱼得水,第一次在他那里接触到诸如传递性、排序等概念,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研究生期间,阿罗对数理经济学进行了深入学习,并且发现了逻辑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生命力。正是两者的结合,造就了阿罗独特的研究视角,让他发现了“不可能性定理”,开创了社会选择理论。他首先在经济结构中注意到了投票选择问题。例如,现代企业决策应该要反映众多股东的意志,而毫无疑问,股东的共同目标即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不同的股东根据对于利润的不同预期,排列出来的投资方案顺序也不尽相同。而为了在这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最好的方法就是由股东投票表决,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难发现,这是数理经济学中典型的排序问题,由于受过逻辑训练,阿罗自然想到按照偏好排列顺序选择方案时理论上应符合传递性的问题。然而他随即举出了一个不满足传递性的反例,也因此初步得出结论:两两相比的多数决投票制度不能保证整个社会能产生出一个排列顺序。

这是阿罗第一次对社会选择问题进行严肃思考,他对不满足传递性的反例有着极大的兴趣,但这也构成了他进一步研究的障碍,因为他感觉这一投票悖论似曾相识,但又不确切知其源头出处。实际上,投票悖论早在1785年已有人提出,而当阿罗知道这一缘起时,他的不可能性定理已经名满天下。而研究生期间对社会选择的初步思考也就此搁浅。

1948年,在芝加哥考尔斯经济研究委员会,阿罗对选择政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少数服从多数”的确可以成为一个合理的投票规则,于是又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一个月后,另一位经济学家的论文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这篇文章表达了跟他同样的思想,同行的捷足先登让阿罗的研究再一次半途而废。

次年夏天,阿罗担任兰德公司顾问,这是一家专门为给美国空军提供咨询而建立起来的公司。这里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彼时,阿罗的同事、哲学家赫尔墨试图将博弈论应用于军事与外交的冲突上,但他面临着个人组成的集体偏好如何定义的问题。阿罗被问到这一问题,他将伯格森1938年提出的基于基数效用概念的社会福利函数映射告诉赫尔墨,这一映射能够将个人的效用组成的向量转化为一个社会效用,但阿罗认为也可以用序数效用概念重新表述。赫尔墨于是请阿罗对该问题写一个详细说明,当他着手该问题时,他发现这跟此前遇到的投票悖论是一个问题并经过数周深入的思考及多次尝试最终得出结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来加总个人偏好顺序而产生社会选择,而社会选择也符合某些非常自然的条件,总会产生一些个人偏好顺序让社会选择不具传递性。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终于尘埃落定。

从读书时的思想萌芽到1950年开花结果,阿罗的“不可能定理”在偶然的一次机遇中诞生。然而“借一斑以看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正是在这偶然背后,他对经济学研究锲而不舍的追求,才使得逻辑学在经济学领域开出一朵千古流芳的学术之花,这种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值得诸多后来者学习和借鉴。

经济学领域不老的常青树

阿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经济学家,善于利用数学分析工具,在经济学的很多方面都做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社会选择论、一般均衡论、资源配置的静态与动态理论、不确定性经济学等,特别着重研究个人决策、信息和组织。他勤奋且高产,出版著作有《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组织的极限》、《存货与生产的数学理论研究》、《公共投资、利润率和最优财政政策》、《风险承担理论论文集》等,还有《最优投资政策》等100 多篇论文,载于各种学术刊物,传播着他的理论和思想。

为“一般均衡求解”是阿罗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贡献。他的这一重要研究成果见诸于他的著作《一般竞争分析》。1874年,经济上的一般均衡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提出较完整的架构,但该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加以运用仍然困难,且对经济学家的数学训练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起,经济学家又进一步将该理论向前推进,但对于一般均衡存在的证明仍举步维艰。而在经济学和数学上都有着很深修为的阿罗则借用并修正数学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所发展的数学工具,准确说明了在怎样的条件下,界定一般均衡的方程式会有解,并且将这一看似抽象化和数学化的理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加以运用:如何处理市场不稳定和风险问题使之达到“一般均衡”,与此同时,“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新理论对企业决策理论也有着重要意义;而一般均衡理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应用,则赋予这一静止的理论以动态的生命。阿罗的这一贡献,不仅促成一般均衡理论在特定经济问题上的应用,也让“一般均衡思想”广泛应用于西方经济学以及许多不同的政策问题上,例如关税、企业所得税、社会福利措施的改变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等。

从大学教职退休后,阿罗并没有因为已取得的巨大成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继续在胡佛研究所从事经济学研究。在他的新作《组织的极限》中,阿罗分析了人类为什么要以及怎么样来组织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以此来克服对稀少资源的分配这个基本的经济问题。阿罗认为,基本上我们看到的是以下两种力量之间的对立、紧张或平衡:价值和机会。一方面,个人具有若干组有意义的目标,包括各种类型或顺序,从物质消费目标到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更高目标,尽管这些目标也许并不一定更重要,但实现大多数目标的可能性必然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组有限的机会,个人必须从中进行选择,不论是亲力而为,抑或通过某种集体来做,他必须节俭地使用其稀缺资源,必须从所能得到的机会中选择一个最能实现其价值的机会。这本著作一经推出,便成为除《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之外,阿罗的另一代表著作,为他拓展了新的学术领域。

著作等身的阿罗在微观经济学、社会选择等方面卓有成就,除此之外,也是当之无愧的保险经济学发展的先驱,而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看,他更是不确定性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沟通经济学的开拓者。也因为这诸多贡献,让阿罗获得了无数奖励。1957年荣获美国经济学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67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芝加哥大学、纽约市立学院的荣誉法学博士,1971年获得维也纳大学社会和经济学荣誉博士,197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此外,阿罗曾于1962年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后来任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

阿罗在51 岁时因在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希克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开创了社会选择理论,除却在经济学领域一般均衡理论上的突出成就,他的学术建树也见诸于风险决策、组织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等多领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他的学术研究日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年来,阿罗也十分关心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有相关著述;曾多次到访中国,在北大等高校做学术讲座。在今年华盛顿美国商会举行的活动中阿罗还就中国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具体问题建言。阿罗曾说:“追根究底,让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乃是我们由以往成功甚至是失败的无数先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这位经济学领域不老的常青树以其扎实的经济学、数理统计和逻辑基础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中广采众长、为我所用、深入探究、屡出成果,为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开启了一扇扇重要的窗口,启迪着无数学人沿着窗口照进的光让经济学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猜你喜欢
阿罗经济学定理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J. Liouville定理
简明经济学
小小数迷泽西之阿罗的糊涂账
A Study on English listening statu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
阿罗的好朋友
“三共定理”及其应用(上)
不可能的阿罗
阿罗有支彩色笔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