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野中的自源文字研究刍议
朱建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摘要:类型学视野中的自源文字研究,将主要通过综合、比较,归纳并探寻人类自源文字的类型特征和蕴含的某些普遍现象。目前研究界显露出的普通文字学与比较文字学意义上的共性意识和类型意识的淡薄,严重地影响了自源文字的深入研究。在各自源文字孤立研究已取得越来越大成绩的今天,在共性意识和类型意识的观照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目前亟需开展而又有可能开展的课题。
关键词:类型学;自源文字;意义;现状;设想
收稿日期:2014-11-06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4BYY006);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3ZS046);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QJTD14LQN01);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规划基金项目(2010114034)
作者简介:朱建军(1977-),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普通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2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言类型学在语言研究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众多学者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在语法、词汇、语义、语音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语言类型学已经成为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2]学术界目前关注的语言类型学已不再满足于对语言的分类,而是将语言共性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语言类型学已被看成“是语言学的一种分支,也是语言学的一种学派”。[3]
与此形成显明对照的是,在文字学研究界,类型学的研究主要仍侧重于对文字的分类和归类的研究。如果以石毓智先生归纳的语言类型学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石毓智先生将语言类型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根据语言的表层结构对语言进行分类;第二阶段是研究跨语言的句法特征的相关性规律;第三阶段是语言共性形成的机制。(《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第4-5页,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为衡量标准的话,目前的文字类型学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第一阶段”。换句话说,文字类型学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且可以走,还有向“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发展的必要和可能,其研究的前途是“光明”的。
本文将就文字类型学理论与自源文字(即独立发生的文字)研究的结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以期引起学界对相关问题作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本文所涉及的“自源文字”作一简单的说明。
在人类文字史上,自源文字的数量屈指可数。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汉字这“三大古典文字”[4]以及南美洲的玛雅文都是自源文字的典型,而在我国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字大家庭中亦不乏诸如东巴文、彝文、尔苏沙巴文、坡芽文字、水文等具有各自显明特色的纯自源文字或含自源成份的文字系统。本文所涉及的自源文字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诸种文字系统。
二、研究意义
类型学视野中的自源文字研究,将主要通过综合、比较,归纳并探寻人类自源文字的类型特征和蕴含的某些普遍现象。
开展类型学视野中的自源文字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一研究不仅可以解决普通文字学和比较文字学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而且还能为至今未能很好解决的某些具体文种的发生、来源、性质、关系等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其研究意义,具体来讲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深化对人类自源文字整体状况的认识
学术界对各自源文字的孤立研究已开展得日益深入,但对自源文字整体状况的把握尚显不够。而引入类型学的视野,将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人类自源文字产生的动力、来源系统、性质、和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普遍规律。
(二)有助于把握自源文字的发展脉络及演变规律
人类自源文字的命运各异,有的已完全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有的则改头换面以新的面目延续着,有的则始终散发着勃勃生机,个中缘由需要我们去积极探寻,而类型学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此外,类型学视野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字的传播和接触规律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具体自源文字的特点
学术界对于具体自源文字的孤立研究着力最多,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缺少类型学的视野,具体自源文字的某些特点或者还没有被发现,或者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必要。
如有“文字活化石”之称的东巴文,根据目前的研究,其造字法与其他自源文字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义借”造字法目前还无法确定在自源文字中是否具有普遍性;[5](P50-51)*丁椿寿先生曾提出彝文中也存在义借造字法,(丁椿寿《彝文论》,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08-112页)但是丁先生所举的例子似乎更多是由于词义的引申所导致的,与王元鹿先生所说的义借造字法有本质上的区别。东巴文跟其他较为早期的自源文字一样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但其中有一种属于“语境异体字”,[6][7][8]这是一种会“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用不同取像的字符来记录不同事物且具有共同核心语义”的异体字,虽已有学者在汉字异体字研究中也注意到了类似的异体现象,[9]但其是否具有更普遍的类型学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再比如,我们曾对552组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同义彝文作过调查统计,发现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形声字,最多只能认为是出现了极少量的“准形声字”,[10]彝文作为一种能完整记录语言、较为成熟的意音文字却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形声字,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探寻。
而类型学理论的引入,对于回答上述诸例的疑问,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
(四)有助于拓展类型学理论在文字学研究领域运用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改善目前在文字学研究界较为普遍的只重孤立研究而轻视跨文字比较研究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的文字学研究界,汉字研究是主流,而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研究和国外民族文字研究的学者则相对较少,而将多种文字同时纳入研究视野的学者则更是少之又少。
蒋善国的《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11]周有光的《世界文字发展史》和《比较文字学初探》、[12][13]王元鹿的《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14]《普通文字学概论》[15]和《比较文字学》、[16]喻遂生的《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17]和《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18]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的《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19]邓章应的《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20]等则可以看作是目前国内跨文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上述学者在相应的论著中进行跨文字研究时均具有较强的共性意识和类型意识,在探求文字共性的同时也注重个性的揭示。但我们同时也不难发现,在目前的跨文字研究中,类型学的理论还未被明确提出,在相关研究中还有进一步强化共性意识和类型意识的必要。如果我们能成功地将类型学理论与自源文字的研究相结合,必能进一步推动类型学理论在文字学研究中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必能进一步拓展文字学的研究视野。
(五)有助于推动建立文字类型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目前的文字类型学的研究主要热衷于文字的分类和归类研究,对文字的类型特征和普遍现象的考察还需加强,对类型特征和普遍现象的形成机制的探究亦需深入。可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进行文字类型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我们将类型学理论与自源文字研究相结合,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寻自源文字的类型特征和普遍现象,其次是为了初步形成一套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的文字类型学研究方案,从而进一步推动建立一个普通文字学和比较文字学意义上的文字类型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六)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
本文所涉及的自源文字,包括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国内的自源文字主要有汉字、东巴文、彝文、尔苏沙巴文、坡芽文字、水文等,国外的自源文字主要有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玛雅文等。这些自源文字有的已属于“死文字”,有的则属于“濒危文字”,有的则仍散发着勃勃生机。我们在进行类型学视野中的自源文字研究时,将首先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把这些自源文字的文字材料和相关信息制作成使用便捷的电子资料库,这一资料库的建立对于保存上述自源文字的相关材料、保护和弘扬国内外相关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相关研究现状简评
目前研究界对自源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孤立研究为主。经过国内外学界前辈的努力,我们对上述自源文字各自的性质、功能、结构、形态等问题已经了解得较为充分。更为可贵的是部分学者(如上文提到的蒋善国、周有光、王元鹿、喻遂生、拱玉书、邓章应等)开始注意到基于两种或少数几种文字进行跨文字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但是,在看到研究界已取得的辉煌成果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面对表现各异的诸多自源文字,基于孤立或少数文字间的比较研究归纳出的某些自源文字的特点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为了能更为准确、更为客观地认识自源文字的共性和个性,我们有必要对其类型特征及普遍现象进行考察。
目前研究界显露出的普通文字学与比较文字学意义上的共性意识和类型意识的淡薄,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乃至世界的民族古文字的深入研究。缺少类型学视野的文字研究使我们很难用相关成果去弥补和完善普通文字学理论的不足。
可以说,在类型学理论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取得愈来愈大成绩的今天,共性意识和类型意识观照下的文字学研究就显得愈加滞后。就人类自源文字而言,对各文字的孤立研究虽已取得较大成绩,但是对这些自源文字间的系统的比较研究却相对欠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水平远远落后于各文字系统的孤立研究,而通过大规模跨文字的综合比较对自源文字的类型特征和普遍现象进行考察则更是少人问津。在共性意识和类型意识的观照下对自源文字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目前亟需开展而又有可能开展的课题。只有在这一视角下进行研究,我们对自源文字的认识才能更接近实际,相关结论才能更进一步促进文字类型学理论以及普通文字学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四、研究设想
我们在进行类型学视野中的自源文字研究时,首先将以计算机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为前提,进行自源文字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含各文种的电子资料库及电子查询系统;然后,在共性意识和类型意识的观照下,借助上述电子资料库,对自源文字进行系统的综合比较研究,从而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类型特征。
我们建立的“自源文字电子资料库”将主要收列古汉字(主要是甲骨文、金文以及考古发现的一些前文字材料)、东巴文(含玛丽玛莎文、达巴文)、彝文(滇川黔桂四省区至少各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点)、尔苏沙巴文、坡芽文字、水文(自源部分)、傈僳竹书(自源部分)、方块壮文(自源部分)、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玛雅文等自源文字单字的形音义、结构分析、字源和造字理据等内容,并根据需要设计相应的电子查询系统。在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中,“广泛语言的数据对于确定语言共性,即使是先验的确定,是绝对必要的”,[21](P8)在文字类型学研究中也同样如此。“自源文字电子资料库”的建立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我们所归纳出来的自源文字的共性具有普遍性。
在建立上述电子资料库之后,我们将在共性意识和类型意识的观照下,找到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类型参数,借助“自源文字电子资料库”,对自源文字进行系统的综合比较研究,从复杂而无限的文字现象中归纳出简明而有限的类型特征。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源文字发生问题的类型特征。本部分将主要从文字渊源物、“书画同源”说、文字起源神话、考古发现的前文字材料等方面考察各自源文字发生学上的类型特征。并试图将各自源文字看作文字发展史上一个个具体环节,进而由此构拟出自源文字的发生过程。
(二)自源文字和语言的关系的类型特征。本部分将详细描述各自源文字在记录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方式,并勾画出自源文字和语言之间的种种关系类型。
(三)自源文字结构方式的类型特征。本部分将运用具有“普遍适用性”[22]的“六书”理论分析各自源文字的结构方式,归纳出各自源文字在结构类型上呈现出的共性和个性,并进而对其进行理论解释。
(四)自源文字性质的类型特征。本部分将主要通过对各自源文字性质的归纳,认识其呈现出的共性和个性,并进行理论解释。
(五)自源文字流播问题的类型特征。本部分将严格区分“文字传播”和“文字接触”两个概念,[23]通过分析所有自源文字的传播和接触案例,从普通文字学以及文字史的意义上认识自源文字流播的共性和个性。
(六)自源文字发展模式的类型特征。本部分将首先把自源文字的发展模式分成两类:一类是进一步的成熟与完善,一类是逐步消亡。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各自源文字的不同发展模式进行理论解释。
上述每一部分的研究均将先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类型比较,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各文种的共性、联系、影响等,并进而深入讨论由此引出的普通文字学和文字史上的相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抽绎总结出自源文字的共性、个性与有机联系,从而深化对自源文字自身的认识。
我们在开展上述研究时,在方法上将始终贯串以下几点:
1、单一文种的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从单一文种的材料做起,然后综合比较这些材料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一般规律。
2、以类型比较为突破口:从不同的类型参数出发去比较分析自源文字的共性,了解每一种自源文字的个性,并抽绎出关于它们发生、发展、文字制度、符号体态等方面的类型特征。
3、以相应的电子资料库作为探索自源文字共性的有效手段:自源文字的共性仅仅根据一种文字根本无法预言和证实,必须依靠相当数量的文字系统才能使相关结论更具科学性,而积极利用日益成熟的数据库技术将是本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4、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坚持以科学分析、统计的结果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让数据说话,定性的结论必须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得出。
5、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将各自源文字看作人类文字史上的各个环节,力求从历时视角出发处理共时调查的结果,以勾勒出自源文字发展过程图。
参考文献:
[1] 江轶.国际当代语言类型学发展动态[J].现代外语,2006,(3).
[2] 金立鑫.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J].外国语,2006,(5).
[3] 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4).
[4]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5]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 邓章应,白小丽.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及其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7] 白小丽.对语境异体字的认识及其实质[A].华西语文学刊(第五辑)[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
[8] 白小丽.东巴文语境异体字类化的途径和方式[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7).
[9] 张再兴.金文语境异体字初探[J].兰州学刊,2012,(7).
[10] 朱建军.对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的若干认识——以对552组同义彝文相关调查的结果为基础[A].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二辑)[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11] 蒋善国.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7.
[12]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3] 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14]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5] 王元鹿.普通文字学概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16] 王元鹿.比较文字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7]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C].成都:巴蜀书社,2003.
[18]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C].成都:巴蜀书社,2008.
[19] 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 (英)伯纳德·科姆里著,沈家煊,罗天华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2] 周有光.六书有普遍适用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6,(5).
[23] 朱建军.从文字接触视角看汉字对水文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6,(3).
A Study of Self-made Writing Sys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Zhu Jianjun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xchang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By synthesizing, comparing and categorizing the features of self-made writing system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mmon phenomenon among these writing systems and their typological trai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At present, with regard to the research of philology,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study of typological and common features of different writing systems is so little that it has hampered the further study of self-made writing systems. With so many accomplishments having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a single writing system, the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applied in this paper may help us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self-made writing systems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typology; self-made writing systems;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envisaging
责任编辑:周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