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5-01-1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目标、思路和支持系统研究”(10AZD00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建设研究”(14ZD04)
作者简介:孙凤毅,男,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化经济研究。
基于文化规划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策略探究
孙凤毅1,2
(1.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2.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81)
规划本身属于公共产品,不论是文化规划还是产业规划,都属于一项公共政策或者说是一项政府公共政策,规划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好城市或地区的区位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增长,满足城市和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的居住和就业需求,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是在点轴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基础上所形成的特色文化产业要素空间有效配置或布局的带状经济发展区域;它依托“丝绸之路”品牌价值优势和沿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现代交通干线便捷条件而形成的特定经济发展区域。它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借助区域内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带来的优势外,更需要在国家层面或大区域发展层面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为一个经济发展区域如果想要对外部资源有吸引力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根本前提是要具有连续性的专项规划、宏观区域发展规划以发挥地区优化与提升资源配置能力的功能,很好地满足区域内各方长久利益,实现区域内各方经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制定规划时,应当是宏观层面战略而非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宜就事论事,必须统筹考虑文化规划与产业规划,注意到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及其互动关系,若忽略或单一强调、放大某一方面,则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发展成本,甚至付出代价。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个经济合作区域,涵盖地域广阔,涉及省份或国家地区众多,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着重进行产业规划的同时,更应当重视文化规划,以文化为纽带,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丝绸之路文化对接起来,加强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既要重视制定区域内本地特色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更要在空间集聚内协调文化发展规划、周密安排,借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契机,加快实现从“交通走廊”向“文化产业带”转变,逐步构建起跨地域、跨行业的协调发展、特色各异、功能互补、差异开发的新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综合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规划与丝绸之路文化发展规划,“双轮驱动”,共同将丝绸之路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带。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西方国家的文化规划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开始广泛兴起,在中国的实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文化规划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英国De Montfort大学国际文化规划和文化政策研究所对于文化规划的界定得到广泛认可:文化规划是城市和社区发展中对文化资源战略性以及整体性的运用。文化规划是针对文化发展和文化资源的规划,涉及的范围包括城市设计、公共艺术、交通、安全、文化工作场所和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的文化产业链以及文化设施的不同层级等等。*Hubbard. P.(1996): Urban design and city regeneration: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landscapes, Urban Studies,33(8).pp.1441-1461。文化规划不仅仅同物质环境的规划相联系,同时也同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社会公正、娱乐休闲规划、住宅和公共领域相联系。
文化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资源禀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血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有效捷径。丝绸之路经济带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古丝绸之路”文化成为经济带共同的文化纽带,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资源分布具备了明显的经济带特征。丝绸之路沿线本身的区域交通优势和文化构造带上的连续性也使其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区域文化产业带的优势;因此,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规划可以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资源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打破行政区划和区域空间割据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构建起跨地域、跨行业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特色各异、功能互补、差异开发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带,使其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而,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丝绸之路文化带有效地衔接起来,推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规划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但同时又充满着持续的创新活力,它在展示传统“古丝绸之路文化”的同时还不断融合创造着新鲜的现代丝绸之路文化,它除了开发并传播本土的丝绸之路文化外也吸收引入其他地区的文化观念与艺术形式。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规划应当以公共利益与产业规划为导向,科学合理地确定战略规划布局,采取“以点带轴、以轴带面”方法,依托大城市和城市群,努力找到各方利益汇聚点,寻求丝绸之路经济带内的合作“最大公约数”,提高资源要素区域流动的可达性程度,促进区域特色文化要素的空间有效配置,最终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文化产业带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人们居住在同一区域,公共利益无处不在。区域内的经济带建设不可能脱离城区而单独存在,它们的设置和运行需要紧密依托所在城市的各自要素资源及其集聚区的支撑。至于公共产品性质的设施,特别是道路等作为产业规划的组成部分需要各方参与做文化规划。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城市或地区规划者,如果将劳动者、市民、企业家和客户作为利益关联者看待并纳入城市或地区的规划中,通过文化规划与产业规划综合考虑,不但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分享和利用公共性质的财产,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事实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规划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公共产品,区域内的各种集聚以及与区域内外相互之间总是存在正、负外部性,成功的文化规划关键在于识别、限制与引导经济外部性,以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经济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产业规划与文化规划的统筹规划的目的就在于对公共利益和公共产品做空间性、地域性与经济性的合理计划和引导,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内的重要城市与地带贯穿起来,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经济带,带动整个西北区域经济发展。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规划者需要具有创新思维
我们知道,规划的实现最终要通过不同层面的政策来完成。规划是宏观层面的战略步骤和方案,而政策是准则和指南,是规划的实施手段之一。由于文化规划涉及太多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市场失灵是常见的现象,需要政府介入以组织市场、降低开发的交易成本、保障长期利益和平衡各方权益。规划具有鲜明的公共产品性质,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但这并不是说一定要用指令性计划或强制性手段加以管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政府的作用在于引导,而非主导;政府的参与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提供服务。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在于做好实施政策设计,处理好战略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规划与产业规划的实施者们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政策的不断创新,更好地推动文化规划与产业规划目标的实现。在同一座城市里,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因投入与产出和利益分享程度差别而产生不同的立场,影响到规划质量和执行力度与进度。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有差别,规划的受益面不均匀,产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如果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协调规划的难度更大。当城市之间、产业结构之间出现相似迹象时,每个城市政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做出与邻近城市竞争的行动,表现在城市规划上、特别是产业布局结构雷同。这样的规划思路与跨地区产业间实现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是相悖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初衷相背离,而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决策者有新的思维方式面对新问题。
不应热衷于追求当期当届利益,脱离地区产业实际。尽管政府管理部门和开发商们都意识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潜藏着巨大社会利益和商机,然而绝大多数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而兴起的文化产业园区皆因缺乏合理的产业规划和盲目投资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即便有些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勉强运行,但为此付出的社会代价远超过了园区所创造出的社会经济价值。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官员们受短期利益目标的约束,热衷于追求当前特别是当届任期内的利益,过度雄心壮志导致某些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而盲目上马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办和经营脱离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与相关配套设施的支持,走上盲目与无序扩张的道路,失败自然难以避免。
缺乏执政新思维,误读规划意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的本意是吸引高附加值、产生高税收的产业入驻,但是以税收减免为激励的产业园区规划是很难完成上述任务的。政策优惠的核心应当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而非税收成本。至于那些仅仅是借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名而开展的园区招商和经营效果主要依靠税收杠杆调节,政府基本上不使用直接的干预政策,经营成功与否主要由私人企业和机构负责。换言之,依靠完善的产业价值链、稳定的政策和软环境吸引来的文化企业才有持续经营的生命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与设置必须符合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集聚经济效应的原则,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整体顶层设计与布局。
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仍没有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内各省市间应当错位发展,合作大于竞争。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顶层战略规划不到位以及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缺乏,致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结构雷同,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平台搭建和项目招商等方面竞争激烈;发展定位不明确,导致各省际间难以错位发展。经济带内核心城市的职能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区域间的产业组织、产业集聚和产业政策协调能力明显不足,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尚未形成,特别是在一些区域性平台、跨区域快速通道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统筹安排,自成体系或相互倾轧。为此,需要在更高层面推进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分工协作、功能互补、产业互撑、基础设施共享、统筹规划、利益补偿、制度法规等方面的顶层规划设计。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文化规划与产业规划兼顾
从根本上说,规划的焦点并不仅仅是空间,持续发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和拥有的资源才是规划的主要着眼点。任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生产要素不同组合的结果。由于自然、历史和开发程度等原因,各类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分布比例存在着差别,每一个城市或地区总会拥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对于这些要素的密集使用会形成产业分工。有些产业形成和空间布局依赖于特殊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者技能,只在特定适宜的城市或地区存在,例如,世界级的影视制作中心在洛杉矶、演出产业在纽约和奢侈品制造与销售在巴黎等等。任何产业都需要有其他产业作为支撑,并且依赖市场实现产品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循环,而在同一地域上的集聚是市场和要素交易与流动的最基本形式,这种集聚发挥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换言之,产业集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城市发展及其分布格局演变的主导力量。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与该地区的文化资源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核心可以推动该区域文化经济发展。而文化规划恰恰是对于该城市或社区发展文化资源所进行的战略性以及整体性的运用,这些文化资源也是该区域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机遇、程度各不相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经济的支柱与潜力、区位的优势与劣势等不同,形成不同的区位经济特色;所谓特色就是指“比较优势”,也就是差异化竞争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天然地具有这种差异化、个性化特征,具有了打造特色经济的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特色文化资源既可以提升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城市的产业核心竞争力,还可以避免该区域内的城市或地区发展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特定区域内的历史、地理、人文、艺术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积累与存量可以通过产业规划得以表现和强化,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内的城市或地区发展的无形资产,能够创造出有效的经济价值。
文化规划应当首先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内的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入手,其原因在于产业是该地区赖以存在和运转的生命线,也是该城市或地区社会经济质量提升和地域范围扩大的动力。文化规划的目的在于有策略地运用当地文化资源,通过合理的文化规划与设计、经济再生的结合,延续地区空间的文化特色,促进城市或地区的活力和竞争力。譬如,新疆具有丰富、神奇的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有茫茫的森林、广袤的沙漠、神奇的温泉、迷人的地质奇观。只要从文化的眼光和理念去审视,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行文化提升和包装,并用产业的理念去经营,市场的手段去推动,就会成为重要的极具潜力的特色文化产业。产业和文化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文化规划与产业规划不是先各自做出来后再叠加起来的规划,不是先做文化规划,再补做产业规划,产业规划的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只是文化规划的从属或点缀。
在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的问题。近年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省市中出现的一些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之所以成功者寥寥,原因就在于仅仅从园区自身进行规划,局限于功能区域的定位和类型划分,而未从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角度做出前瞻性的产业规划。尽管为数众多,但是真正实现当初设计构想并发挥实际效用并不高,一些文化产业园投资多则上百亿,少则五六亿,但只有少数能维持收支平衡,多数园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陷入经营困境。政府在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规划时,不仅仅要对丝绸之路文化进行规划设计布局,还应该把区域经济带内的本地产业和资源特点与区域文化产业带的产业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兼顾文化规划与产业规划,形成一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共赢、彰显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格局。
收稿日期:201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