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反思:日本文学中的二战书写”专题研究
主持人:宿久高(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求日本政府和一些政治人物对那场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负责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书写战争体验,铭记战争创伤,引领民众反省侵略战争的罪恶本质,唤起国民拥护世界和平的自觉意识,是日本文学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日本文学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刊登了这一组“日本文学中的二战书写”专题研究的论文。这一专题的研究不局限于日本文学研究本身,不囿于国别界限,力求客观地解读日本二战文学的实际状况,辩证地分析其对战争的认识以及不足。
邵艳平的《日本战后文学的二战体验书写》,从战场体验、战俘体验、原爆体验、战后体验、被占领体验等角度阐释了日本文学对二战的直观书写,既涵盖深刻反省战争罪责的良知作家,也包含试图模糊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界限的作品。于海鹏的《论宫本百合子的反战思想》,梳理了宫本百合子的反战思想在战前、战争期间、战后的演化过程,肯定了作家勇于批判战争、敢于揭露战争罪恶性质的立场。鲍同的《日本现代文学中的战争伤痕研究》,以山崎丰子的《不毛地带》为例,考察了日本“战争伤痕”文学的共同特征与社会作用,强调要防止日本文学受众者陷入民族主义的定向思维。杨晓辉的《日本作家非“被爆”体验下的“核”书写》,探讨了没有“被爆”体验的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挖掘二战后期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间接伤害,反映了作家对核武器的憎恶,表达出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丁跃斌的《战争·创伤·救赎》,通过新一代冲绳作家目取真俊再现冲绳创伤记忆的独特视角,在诠释战争、创伤与救赎的同时,彰显了作家对冲绳命运的伦理关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度思考。
本期专题论文,既有对日本二战文学进步与局限的宏观探讨,也有对二战书写典型作家的具体分析,还有从战争伤痕、原爆原发、冲绳创伤等独特视角进行批评实践的力作。无论着眼全局的立论,还是具体视角的批评,都展示出二战给予日本这个国家更给予被害邻国所带来的创伤。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日本作家与学者能够清醒地反思历史、正确认识侵略战争的罪责,激发中、日两国民众共同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