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溪,张延文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郑州师范学院中原作家研究中心,郑州450044)
“周大新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纪要
李静溪1,张延文2*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郑州师范学院中原作家研究中心,郑州450044)
编者按:
著名豫籍军旅作家周大新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位实力派作家,他的创作涉及面广,工农商学兵五种题材都有所涉及,其中回望家乡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他以现实主义的笔法讲述典型的中国故事,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他是一个需要不断重读的作家。因此,本期特设专栏,集中展示文学评论界对这一作家的阐述,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借鉴。
2014年11月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郑州师范学院联合举办首届中原论坛——“周大新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作家白烨、陈福民、李洱、胡平、李国平、梁鸿鹰、高海涛、陈曦、陈晓明、王鸿生、张志忠、梁鸿、程德培、南丁、李佩甫、邵丽、何弘、孙广举等30多人,以著名豫籍军旅作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的创作与中国当代文学及民族性的关系等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研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会者的发言摘要整理如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郑州师范学院合建了中原作家研究中心,为此我们设计筹划了一个一年一度的中原论坛。以这个论坛为平台,以研究河南作家、中原作家为主,面向全国开展当代文学研究,尤其是怎样切近创作现状,研究其中的一些问题。这个设想在某种意义上,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文艺座谈会上的一些讲话精神不谋而合。这次为首届论坛,大家云集,是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名副其实的一个高峰论坛。
这次论坛,选取作家周大新作为研讨对象。周大新在创作上非常有活力,而且影响很大。他创作上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复合型,很少有作家像周大新这样,涉及到如此广泛的题材。比如他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第二十幕》,是民族工业题材;他后来获茅盾文学奖的《湖光山色》,属于当下旅游业的题材;他的《预警》,是军事题材;近年的《安魂》,从总体来讲,属于学人或者知识分子题材;同时他还写过《21大厦》,这个作品总体上来讲可以说写的是当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商业上的、精神上的某些困惑。这五部长篇,正好是工农商学兵五个题材,这样的涉猎范围是比较难得的。有的作家在某个方面做得好,也至多涉及其中的前三个方面。周大新涉及的面很多,所以我们应把他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而且从他开始,“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真正进入了一个很高端的话题。
首先,河南作家在全国的影响非常之大,队伍之雄壮,质量之高,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其次,河南作家自身具有多样性,无论是在省内或者省外,他们的影响力都非常之大。所以研究河南作家以及河南作家的创作问题、理论问题,会对我们当代文学有很大的促进。我们这个论坛,立足中原,辐射全国,成为研究当代文学的重要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良性对话。我希望通过这个论坛,向文坛传达出它该有的声音。
《第二十幕》在周大新的创作中有着特殊地位,是他作品中的亮点、高峰,但同时也是被忽略、被低估的作品。原因有两点:这是部典型的以小见大的长篇巨著。《第二十幕》通过尚达志、尚立世、尚昌盛一家三代,苦心经营的尚吉利丝织行的艰辛历程,既写出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步履维艰,塑造了民族工商业的典型代表人物尚达志;又由治家、兴业中与各种权势力量的矛盾冲突,以及斗争中的此消彼长,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了近百年的社会演变。在艺术地吸纳历史和熔铸思想上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它弥补了当代长篇小说长期以来工业文明和家族文化题材的空缺。作者重点塑造了尚达志这个把丝织业当家业、更当作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者,对其倾注了满腔热情,给予了丰富的想象,使得这个人物一步步地超越一个手工业者的局限,他和《白鹿原》里的白家轩一样,都不失为民族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典型代表。作者还通过对卓远的描写,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真相,那就是,百年政治对于民族工业的萌生和发展基本上没有给过积极的推动,有的只是消极的作用,而不被看中的知识分子阶层,才真正是立身民间、扶正祛邪的健康力量。
周大新的小说表述有诗意,具有中原作家的特色,他的作品有着一个渐次变化的成长过程。周大新的作品就像苏轼的两句诗:“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能把质朴、平庸的细节描写得有诗意,并且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寻找一个象征物,除了写实又有一点超越,有一点形而上的东西,来使其作品更具有诗的意蕴和哲思。周大新文如其人,他和他的作品有使命感,又有智慧,其智慧既包含生存智慧,又包含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原作家的特色。这在其作品《汉家女》《湖光山色》《向上的阶梯》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作为一个乡土派小说作家,周大新刚开始只写南阳盆地,格局小,开拓创新的这一面相对不足,力度不够。但到了八九十年代其作品转换思维,格局大了,眼界开阔了,更具有现代意识。如果说《第二十幕》是一种心灵的还乡,那么《湖光山色》里面的暖暖,就代表周大新行动中的还乡,当下的还乡。
周大新的作品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既写了在漫长的宗法制社会里,中国人背负着的因袭的负担,也写了他们在新的时代里,奋发向上的、精神突围的追求,当然还写了在大变革时期,特别是军人在大变革时期所面临的奋斗历程和精神困境。大新讲述的中国故事,是典型的从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军人的理想,反映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可贵的精神追求和他的心路历程。他向我们提供的这种中国故事,是真正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本。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消极、阴暗,看不到那种平庸、无为,他总是有一种向上的、理想的、明亮的东西。这是周大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前几年我在一篇文章当中写到大新的作品,是这样说的:“人们不得不惊异于周大新叙述之庄重,语言之素朴,以及情节之简练,东方文字的端庄静谧与美丽,往往从不同作品中不自觉地自然流溢。每一位认真的读者,从他的不同时代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国风格与气质扑面而来。理由很简单,他的作品一直很好地保存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字。”
周大新的作品,小说结构大气,是一种质朴本真的现实主义笔法,外在的历史结构是一种历史本身的自在状态,内在的是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投射。其一,他的作品有生活含量,有历史含量,更有文化含量。周大新的历史是文化史。其二,他关于文化性格的书写。大新的作品在文化的书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构成了一种辩证的关系。与贾平凹对西北文化的单纯的处理方式不同,周大新表现的中原文化是混沌的,具有张力。《第二十幕》中的文化代码,体现在女主人公云纬身上,在整个资本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她的性格是成长的,是随着历史发展的。而且周大新的作品凸显了中原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父子关系,这在《第二十幕》《银饰》《向上的台阶》中都有所体现。在对女性形象塑造和描写上,也体现了中原特色,独具魅力。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数字与周大新的关系。周大新是1952年出生,今年是62岁。这个“二”字好像对大新很重要,就像《第二十幕》和《21大厦》都是“二”。尤其是《第二十幕》应该是大新创作中,他自己也绕不过去的一个作品。有人说他写了一个百年史,实际上何止写了一个百年史。那个网字格,从格字网谈到恐龙这个时代,实际上,是要研究地球上有生命的历史,人类5000年,只不过才几秒钟。这个百年史他把时间拉得很长,把百年变成一个转眼的瞬间,在时间概念上有很大的突破。《第二十幕》有很大的寓言性和超前性。因为我相信复杂性,所以我就想到“二”对周大新的关系,不仅仅是书名。比如说善与恶、男人和女人、城市和农村,都是周大新的“二元”。所以这个“二”和他的小说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现代性和人性,你到底是爱物还是爱人,这是我们永远难以回避、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现代性当中出现的符号学的统治,还有整个现代国际资本的结构,这个三维一体,已经形成了一种控制程序,替代了所谓的道德共识和传统权威的统治,后果是20世纪的文学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重新寻找人。但三维一体是在消灭个体,这就是我们在90年代以来大面积的文学中看到的一种经验与语言的同质化现象,语言和故事、题材千篇一律。这是我解读大新作品的背景。我讲三个关键词:一是情感伦理。大新作品的特点是心灵和土地结合。他的目光总是朝下,尊重自己笔下的所有人物。二是叙述语言。大新把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把方言雅化,这使抒情叙事都非常自然,对人的尊重就表现在他的语言态度上。三是汉语智慧。大新自觉地把大叙事和小叙事结合。但是大新的作品也有些问题,作品的吸附力还不够,不同价值观冲撞太直接,尤其是在进入情节流程以后,变化不够多。
周大新的《安魂》,胡平写过评论,它跟刚才大家提到的长篇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其他长篇是作者的观察、思考所得,而这个《安魂》是作者的亲历。周大新亲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作品上半部写的是儿子从出生一直到离去的29年的生涯,后半部分写到天国,有甄域、涤域、学域,最后到达享域。说明这个天国,的确是公平公道,这虚拟的天国是周大新的梦想。另外,周大新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写作技能、情怀、功力,而且他现在又处于总后勤部这样一个有利地位,能够了解我们军内的情况,当然不是让他写纪实的东西,而是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健康力量,如何向腐败力量作斗争,怎么能把这种斗争艺术化,以更大的格局来写,我作为读者有这样一个心理期待。
作为周大新的同乡,我对周大新作品中的圆形盆地特别有感觉,并且作品里边那种文化的意蕴,我也有切身体验。土地所埋下的文化因子、历史痕迹,远远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所见,只有你把目光重新投进去,重新去发掘那片土地之后,这种历史的因子和文化的因子,才会慢慢呈现出来。周大新就是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他是一个文化的发掘人。周大新的作品中圆形盆地里有种文化秩序。这个秩序已经转化为日常的生活经验,转化为非常自然的自在的生活状态。如果说小说里面有一个外部空间,比如说大的现代空间或城市空间,那么当周大新面对这个外部空间的时候,这个圆形盆地的整体文化性是非常鲜明的。这种整体性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坚硬的内核,这个内核成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来抗争现代的生活,抗争我们所谓的城市伦理和乡村的冲突与矛盾。在这一点上,周大新触及得非常深远,几乎他所有的小说都是面对当代困境的——当代发展的困境,文化的困境,当然也包括农民的困境。
首先,周大新的坚强令人钦佩。周大新人生中有两次摧毁性的打击,面对打击,他采用了精神转移法,分别写出《第二十幕》和《安魂》。在巨大的打击下,他却能静下心来写作,把打击转化成文字,这堪称是作家的楷模。另外,从文体意义上来看,周大新是在踏实地探索。在80年代中国作家受到了文化上的巨大打击,魔幻现实主义的阴影把一批作家打得稀里哗啦,而周大新一直是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最小的作家,当大家都被笼罩的时候,周大新没有被笼罩。周大新一直在跋涉,他在左冲右突,企图在文学上建立自己的文学形式。周大新一直都在讲述中国故事,他是标准的中国故事的讲述家。
我非常钦佩周大新的为人,他是作家中的楷模,受人尊敬。周大新从卑微的、偏僻的山村走到城里来,看到谁都不敢得罪。事实上这是由于两个阶级的差别待遇,制度上对农村人要求更高。可后来周大新慢慢进入了一种习惯,走自己的路,努力老实地向前走,才是他最后的出路。到了军区,我们政府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大力地一次又一次地表扬他,给予了他应有的荣誉和待遇。
周大新是一位让人尊敬的河南籍作家,他的为人为文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河南籍的作家不管走到哪儿,笔下流淌的总是难以割舍的中原情愫,是习惯,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怀。当年那个《香魂女》获得金钟奖,真是名满天下。后来的作品,像《21大厦》以及反映都市生活的长篇,都非常丰满厚重。周大新的研讨会只是一个开头,今后我们会组织更多的有关河南籍作家的作品研讨会,把省内外的两个优势结合起来,把河南文学的血脉打通。也期待周大新老师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丰富家乡父老乡亲的精神生活。
我发言的题目是《格子网图案:巨大而神秘的文化象征》,从格子网图案来对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做出解读。《第二十幕》不仅描述了一部民族工商业的兴衰史,更折射出20世纪中国社会递嬗演变中,各种政治力量、文化传统、人性挣扎形成的巨大网格。作品在写民族工商业命运沉浮的同时,通过对书中人物的塑造和精神的追索,贯穿了知识分子的济世理想和社会诘问。在现实主义的描述中,作品又融入了“格子网图案”这一象征元素。“格子网图案”贯穿作品始终,具有丰富的内涵,也吸引书中各色人物去解读;同时也成为解读《第二十幕》的无数条途径,而最终所有的解读又化为无解,陷入更大的无限之中。具体来说,格子网图案至少从三个方面凸显了它的存在意义:首先,每次它的出现,都连缀了社会政治时局的风云变幻,成为世事演变的神秘预言和征兆,仿佛其中有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宿命。其二,格子网图案的纵横交织,寄寓着书中各色人物对于世事人生的理解。这种解读,一方面突出了尚达志在工商业命运沉浮中的人生感悟,另一方面贯穿了知识分子的思索。其三,格子网图案无尽的经纬线伸向了遥远的古代历史,伸向了丰厚的南阳地域文化,成为玄妙神秘的文化符号。书中人物对它的释义,连缀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解读。
我们较多关注的是周大新描写家乡南阳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描写了南阳的农民在离开土地过程中的挣扎和文化冲突。大家谈到了两部我们关注较少的作品,分别是《战争传说》和《安魂》,并进行了独到的分析。《战争传说》通过一个女子间谍的视角来描写战争给双方带来的一些问题,这样的视角体现了作者回到事物本真状态的独特视点,反映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三结合”的基本态度,即心灵和土地的结合,叙事和抒情的结合,大叙事和小叙事的结合。作品《安魂》构建了一个天国世界,其价值可以和《圣经》放在一起比较,这种书写更大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人类对生命的思考,为生命的某种安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许多文学作品在涉及精神空间的时候,往往写得比较苍白,所以说《安魂》这部作品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今后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非常规的作品。
我们当代文学批评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评论界对作家的批评缺少“史”的眼光,许多作家作品被遗忘、低估、误读。第二,对于当代作家批评来说,通过重读来获得一种还原和起步,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过程。第三,对周大新的研究不仅是要重读,还需要引入新的视野和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新时期文学的参照、当代文学30年的参照等等,更要观察作者在创作中所开启的新的精神空间。最后,我们还应该关注周大新创作的精神坐标和文学坐标,以此作为研究周大新的一个新起点。对于周大新的讨论,同样不能离开当下对当代文学的评估、作家的世界观研究以及作家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周大新作为讨论“豫军作家”的中心话题之一,他代表了中国文坛的正大气象。周大新是一个有胸怀的作家,他做人质朴、谦虚、温和,但又特别坚强。在这个温和谦虚的作家胸中,却有非常宽阔的胸襟和气度,是和南阳有关的。南阳的精神文化培育出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周大新的《第二十幕》是对20世纪中国、南阳、南阳工商业的整体把握,把握南阳的精神灵魂,同时也是对中原的把握,对中国精神的把握。由《21大厦》到《湖光山色》,周大新一直是在对20世纪到21世纪初,进行总体把握,这就是他的襟怀。周大新通过回望家园,他看到了家园的神奇、神采,特别是看到了家乡的神秘。对此,周大新在他的五部长篇里面,进行了充分表达。周大新所昭示给我们的意义,就是要不断地扩大我们的视野,扩大我们的胸襟,能在宏观视野下去把握乡土,然后乡土就变成了中原,然后中原就变成了人类的一个乡土。
周大新体现了优秀作家的共有特点:丰厚性、独创性和人格魅力。大家提到了他所有的作品,包括五部长篇。给我印象非常深的,还是周大新的创作和中国的关系,跟我们当代文学的关系,跟我们民族气质的关系,跟中国人的道德、情感和艺术处理的方法,看待世界的方法。这是大家紧紧围绕的一些话题。一谈到这些的时候,大家才感觉到我们对周大新创作的讨论是缺位的。他写我们国家从积贫积弱到强大起来,一路走来,面临了哪些问题,能够给我们留下一些什么?他的作品和我们的国民性格有什么关系?大家也感受到他的作品中,对民族性格的把握,父与子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等等,周大新都有很深的思考。周大新的回答是跟他脚下的这片土地紧密结合起来的,是从自己的那个村庄,那条河流出发的。他的这些作品深深地融入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他的语言有着深深的中原大地的特色,是跟古汉语紧密相连的。周大新作品的语言,既有古意,又在新的条件下不跟风,有他独特的用法。另外,他的整个作品有种向下看的视角,他不像有些成了名的作家作品中有种优越感。他的作品中是有秩序的,就是那种长幼有序;伦理的底线是很完整的,他尊重笔下的人物。因此,他的作品才深深地感染人。
当然,大家也谈到了他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将来他需要跨越的一些东西。因为他的这种平视,这种向下看的习惯,造成了他的火气不足,那种硬劲儿不足,大家都对他有很大的期许。最大的期许,还是对他的乡村、城市、自我精神、军旅,这些东西他都写过,那么下一步大家希望他能够有所突破。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如何实现这种文化上的、精神上的超越?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通过此次会议,我也看到了一种新的取向,无论是对人的研讨,还是对作品的研讨,大家还是有一种冲动和打算,要实事求是,要讲真话,要讲道德,我觉得这种氛围营造起来还是很好的。
我们《文艺报》,也面临一些问题,面临全媒体的冲击,又面临文学评论长期以来都是一边儿说,就是说一边儿的话。这种情况下,到底有多少人看我们的报纸?看什么样的报纸?我们经常思索这样的问题,希望大家多支持《文艺报》。
《第二十幕》是传统的关于家族史方面的书写,它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对经济发展冲动进行了人性角度的处理,显示出我们对那个时代家族书写的特殊表现路径,这是对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周大新认为各种各样的人,其实都是穿上了不同服装的农民。他作品中反映出的内在冲动和焦虑,是对农民性的本质和他们新的身份的矛盾和焦虑。这个问题应该是中国几十年来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农民不断进城,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产生了身份的错乱和焦虑。这是周大新世界观的体现。另外,《银饰》的主题是关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性的戕害。周大新的作品具有心理小说的特点,他的小说总是有一种很紧张的心理描写,例如《预警》。从心理小说的角度来讲,《预警》写出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次是对于战争的预警,写作中展示了周大新的军事才能。第二个层次是预警了人性,揭露人都是有欲望有利益追求的。这里表现了周大新的心理描写才能。第三个层面是当代人精神的丧失,比如爱国主义精神丧失的预警等。缺点方面,周大新的作品写得比较单向、直露,这是他需要提升的地方。
中国有两个作家在精神写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是史铁生,一个是周大新。他们的创作跨越了生死两界,达到了相当深的哲学高度。中国作家在题材开拓方面应该向他们两个学习,不能够简单的只是现实主义。有时候有些人类的根本问题是超乎我们现实感受的,生和死的问题是作家要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在此角度中国作家现在书写得非常少,在这方面周大新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安魂》是一部做父母的都应该看的作品,一部具有生命启示录性质的作品,对每个人的今生和来世都有启示。《湖光山色》传达的气息与他同时代的作家都不一样,这部作品是沿着现代文学的文脉,而不是当代文学的文脉过来的,属于现代文学中沈从文那一脉,文字和人物都属水性;那个叫暖暖的女孩,内心是有灵光的,爱的灵光。在男作家中,像大新先生这样懂得女性的心,写得如此细密、美好的作家并不多,他能够平实地进入到女性的内心写女性,而不是那种在中国男文人自我优越的心态里写女性。因此,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写得特别成功。
如果说前两部作品让我感动,那么《第二十幕》这个三部曲让我敬重!理由有三:①大新先生写得那么从容,一个大作家的那种从容、耐心,文字肌理密实。②他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做了那么多研究,有关绸缎的,有关历史的,他都融会透了。③通过南阳这家绸缎厂百年的兴衰史,表达了中国社会太复杂的东西。在上部中,表达了尚家绸缎厂的两代人无论怎样拼命努力,渴望有一个稳固的发展秩序,但是都被意想不到的时局摧毁,这里有太多可供研究的社会政治和人性的内容。
目前,军旅小说的创作存在着与时代生活不同步等方面的问题。我把周大新的《预警》概括为一个人物、一种语境和一个话题。在小说建构上,周大新老师的创作寓写人于讲故事中,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故事这一外在的途径和载体,传达出了深厚的思想情感和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在语境上,周大新老师的军旅题材《预警》坚守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从鲜见的反恐视角切入日常生活,通过孔德武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直面欲望与理性的冲突,发出了当下中国现实和军人精神世界的双重预警。在话题上,周大新在《预警》一文中突破了传统军旅经验的范畴,将孔德武这个鲜活的现代军人放置在广阔而复杂的生活图景中,准确地把握和认知了新型高素质军人的伦理道德问题。总之,周大新的创作有穿透力、概括力和思想高度,其在温情的表面下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他的创作是一种巴尔扎克式的写作,是一种社会书记员式的写作。
《湖光山色》围绕着女主人公暖暖历经人生磨难而意志弥坚的生命意志来展开,描摹了乡村官场的图景,控诉乡村官场在某种程度上的失控,揭露人性欲望的贪婪,这是小说最动人心魄的题旨。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弥漫在全书里的浓厚的楚文化色彩。这部作品表现了周大新先生试图接续并崇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图,和他以楚文化为依托表现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从文学虚构与否的角度来看,这些楚文化符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历史依据的,另一类是周大新先生的创造和虚构,可能还有一些是流传在楚地的民间传说,但大多应源自于作者的虚构。而后者更能显示作者的创造力,也最能影射小说的题旨。提及楚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屈原了。但是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包括扮演文化启蒙角色的谭文博,其实都与屈原的思想有相当的隔膜。这使我感到一种失望和悲哀。由小及大,屈原的作品,早就被编入文学教材,但它的灵魂和精神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国人的内心,并没有成为国人人格建设的必要的借鉴。我们的文化其实是有根的文化,却被我们自己生生斩断了,因而我们失魂落魄、无所归依。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将这样的现实进行了冷峻的书写,折射出了当下中国在精神上的贫困,同时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内心。
我认为周大新老师是一个低调而极具生命强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在复杂的人性中寻找人性的光芒和温暖,正是他的人格高度,带来了他作品的高度。
军旅文学正在走向衰败,一方面由于一大批优秀的50、60年代出生的军旅作家离开了部队,比如莫言等;另一方面,一大批作家离开了军事文学创作,比如朱苏进;此外,由于7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军旅作家还没有成长起来,尤其是纯粹的军旅作家。在此,周大新独自扛起了军旅文学这面大旗。
他的三部军旅作品《汉家女》《战争传说》和《预警》,可以说是一个军人由士兵到军官的成长史,其中《预警》从新的叙事空间剖析了腐败尤其是情感上的腐败给军人带来的巨大的精神震荡,可以说,腐败对人的腐蚀是一种预警。谈及《安魂》,我认为它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对人性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周大新用自己的痛苦,抚慰了我们所有人的心灵。
从周大新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南阳家乡中一些很细的东西。让人敬畏的是,他能把南阳盆地里的文化表现得这么充分、系统和全面。这对于地方文化的重建,文化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理解和重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周大新觉得南阳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他对细节部分的描写,都让人很感动。对叙事的掌控能力,细节塑造的真实性,是周大新作品当中很突出的优点。
周大新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但有一种很明显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他通过突破用形而下的局限来表达形而上的问题,从特殊达到一般,从而在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位。《安魂》是一部能进入国际文坛的比较好的作品,它通过形而上的思考,和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历史人物对话,折中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应能起到一定的国际性影响。
我们什么要选周大新做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讨论对象?首先,从某些方面来说,周大新是一个被冷落的作家,虽然他内心是热的,但是他在文学的潮流中却是冷的。在这30年当中,军旅题材在衰败,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军旅文学现在正处于这样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中特别需要周大新这样一个写作者、长跑者、领跑者。这次文学研讨会,就是要用热的方式来扶植这种冷。
《安魂》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周大新在生活当中遭受到了重创,同时也成就了他的这部作品,他想同生命对话,一方面他是要慰藉自己,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把这个私人经验,转化成一个公共经验,用自己的痛苦,抚慰我们所有人。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写作。
首先是吴秉杰老师讨论了周大新创作当中的世界观问题,从世界观的角度对周大新的作品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梳理。特别是他谈到了《第二十幕》,这个传统家族史的书写,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对经济发展的冲动进行了人性角度的处理。同时吴秉杰老师谈到了《预警》,除军事文学上的意义之外,在社会学意义上,作者对信仰、信任问题的预警见解独到。
李国平老师是从周大新写作忠于内心、忠于文学的特点出发,对周大新的写作进行了梳理。从《湖光山色》中的暖暖走出盆地,到暖暖回到盆地,这样一种对故乡的情感;谈到了《战争传说》对文学的尊重,这样一种力量;也谈到了《安魂》,这部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精神性写作所达到的高度,及对当代文学的贡献,他对此做了充分的肯定。
刘海燕解答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周大新写女性写得非常好,但是他怎么写得好呢?刘海燕谈到是因为他能进入女性的内心生活。她谈到一个细节,周大新对沈从文和托尔斯泰的喜爱。很明显沈从文和托尔斯泰是两个有明显差异的作家,从这里可以看出周大新的大叙事和小叙事的结合,可能就源于他从托尔斯泰那里学习创作的开阔和从沈从文那里学习写作的细腻。
傅逸尘在当代军事文学的背景下,谈论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特别是对《预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非常到位。
陈曦对《湖光山色》做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解读。她从楚文化符号的分析,深入解读了《湖光山色》这部作品的题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角度。
北乔从《汉家女》《战争传说》到《预警》这几部作品的变化,谈到军事文学的发展和成长,特别是《预警》对军人人性成长的展露,谈得非常精彩。
张延文谈到了周大新的作品对南阳文化的表达。对周大新作品的细节、叙事的掌控能力,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梳理。特别是他谈到了周大新的写作中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这是周大新创作成功的一个关键。
陈福民老师谈到了周大新作品这几十年来的一贯坚守。由对军旅文学发展历程的梳理,看到周大新写作中有意义的变化;特别是像《安魂》这样的作品,对当下文学的重大意义,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首先要感谢当代文学研究会的领导和朋友,还有现代文学馆的领导和朋友,还有郑州师范学院的领导和朋友,专门花时间和精力,还有钱财来组织这么一个研讨会,我很感动。还要感谢今天来参加会议的各位老师和朋友,从北京、从上海、从西安、从沈阳、还有从省内赶过来,我知道大家都是搞写作的,都有一定的职务,手头有很多工作,丢下自己的工作,来参加这个活动,我也非常感动!谢谢大家!
我开始学写作的时候,是从一个兵开始慢慢学的,没有什么艺术准备,基础也非常的窄,只是凭着对文学的热爱、激情来写。所以,经常是走一步停下来,就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经常很困惑,我不是像别人那样很自信的作家,认为自己写得非常好。我是怀疑我自己写的是个作品吗?我是一个经常怀疑自己的作家。这个时候就特别希望听到评论家的声音。我和别的作家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我经常关注报纸上或是杂志上的评论文章,我希望从这里面找到对自己的创作有指导意义的东西。因为没有人来教我,我年轻的时候给一些成名的作家写信,希望他们给我一些指导,可是没有一个人给我回信。那个时候退稿也很多,我都不好意思去传达室拿稿件,这点我和平凹,有点儿近似。就是走的路非常曲折,走的路非常慢。
今天听到了大家的发言,其实有些东西对我很是震动,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你们说的一些思想和对我的鼓励,有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只是凭着我对生活的那种激情来写作的,没有想到更多的东西,就是想这个作品写出来,让别人喜欢读,理论的准备却是很贫乏的。今天我是第一次参加专门针对我个人的一个综合性的研讨会。大家每个人的发言,对我来说都是很珍贵,很宝贵。很多意见,我要在下去之后慢慢儿琢磨。大家的意见,我会慢慢琢磨。因为我可能还会要再写几年,谁知道我的身体会怎么样呢?争取再写出一两部像样的东西,以感谢大家的关心。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刘海燕)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2.013
I206
A
1008-3715(2015)02-0066-07
2014-12-12
张延文(1973—),男,河南方城人,文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中原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诗学、叙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