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应用*
——读《黄帝内经》心得

2015-01-21 11:28:36刘佳虞隽郭裕
关键词:黄帝内经变应性素问

刘佳 虞隽 郭裕

·学习中医学·

“治未病”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应用*
——读《黄帝内经》心得

刘佳1虞隽2郭裕2

大量事实证明,工业化进展、现代生活方式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是导致各种变态反应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1]。变应性鼻炎发病率全球性逐年增加。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变应性鼻炎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中医“治未病”通过预先采取措施,调整机体的阴阳,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书中明确提出“治未病”有三处:一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二则《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三则《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2]。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变应性鼻炎,即鼻鼽,多数医家认为内因肺、脾、肾三脏气虚阳虚,外因风、寒等六淫之邪侵袭为患。也就是说气虚阳虚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既要做到未病先防又要既病防变。

1 未病先防

1.1 重视养生保健,预防疾病

有家族过敏史和特异性体质的人群尤其要重视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阴阳为人体之根本,鼻鼽的病因归根结底为气虚和阳虚。若要阴平阳秘,既要从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做起。这也是我们临床上对变应性鼻炎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饮食是气血生化之源,建立起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础。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检测为临床提供了过敏原阳性的可靠依据。做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饮食要有节制和忌口。避免过敏原阳性食物同时,还要忌海鲜辛辣等阴寒重、刺激性强的食物。

目前还没有关于运动和变应性鼻炎相关性的报道。但是运动能明确提高人体免疫力。太极拳运动调节机体Thl/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也许是太极拳调节中老年机体免疫力、增强健身效果的可能机制[3]。短时间力竭运动导致血浆谷氨酰胺浓度上升,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力上升[4]。运动对健康有重要影响,可以提高癌症生存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肌力和幸福感等,并减少乏力、焦虑、抑郁等[5]。合理运动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同样,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同样对人体免疫力也有重要意义。睡眠不足可导致代谢方面的改变,体重增加,糖耐量受损,瘦素降低,生长激素释放促进因子受体内源性配体(ghrelin)升高等一系列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信号[6]。

1.2 重视先兆病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有先兆病征但尚未发病的患者,我们建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的危险因素[7]。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有鼻部症状的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最好联合鼻腔清洗或鼻腔局部用药,避免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对于工作生活环境污染的人群,我们建议尽量避免污染环境;不能避免者要经常戴口罩或做鼻腔清洗和鼻部用药。

2 既病防变

已患变应性鼻炎要防止其脏腑经络传变:一则要防止疾病病位传变,由鼻传肺、肺传脾、肺传脾肾;二则要防止疾病转化或伴发其他疾病,如伴发变应性哮喘、变应性鼻窦炎、变应性中耳炎、变应性结膜炎等等。目前学者们提出了“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one airway,one disease)”的概念。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具有相关性。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是发生于上、下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上、下呼吸道各部位在解剖学、组织学上紧密相连,具有一致性和密切相关性,炎症很少只局限在某一部位,故上、下呼吸道的变应性炎症反应常同时存在[8]。因此对于已经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我们建议早期、持久积极治疗,防止哮喘的发生。

2.1 中药的合理应用

变应性鼻炎发病初期的患者,大部分属于肺气虚寒型。针对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多从肺经论治,以小青龙汤和温肺止流丹为主。而很多医家喜欢在祛风宣肺的同时加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补脾健胃的药物,意义在于防止疾病传变。补脾益肺,培土生金。发病中期,肺脾气虚的患者,治疗以温肺固表或健脾益气或温肾壮阳的方法,主要为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同时加入一些补肾壮阳的药物临床效果更好的原因,同样是防止疾病的传变。《素问·玉机真脏论》日:“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9]。”《黄帝内经》提出了疾病按脏腑传变和五行传变的理论,这个理论指导中医药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应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鼻鼽是本虚标实的疾病,除了有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局部症状外,部分患者还有恶寒怕冷等体虚的表现,西医治疗能控制鼻部等局部症状,但不能改善患者的体质,中医的特点是整体治疗,天人合一,不仅控制局部症状,还能很好的改善体质。

2.2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

根据《黄帝内经》理论,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也充分发挥着作用。其中包括针刺灸法、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等。

《黄帝内经·灵枢》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10]。针灸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灵枢·始终篇》提出针灸临床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选穴原则。其理论依据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针刺局部腧穴或相应背俞穴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故临床最为多用。灸法是通过刺激局部腧穴能起到温经散寒通窍的作用,如灸治相应背俞穴则能起到温肺散寒、健脾益气、补肾壮阳的作用,进而达到益气固表、标本兼治的目的,对AR的防治有较好效果[11]。

近年来穴位注射疗法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也取得一定的疗效。是在穴位或特定部位注入药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在选穴适当的情况下,穴位注射可以产生与静脉注射等同或更强的药效,药效强大而且迅速。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多采用迎香穴、足三里、三阴交、天突穴等。注射药物以活血化瘀中药针剂或者免疫抑制剂为主。另外穴位敷贴有祛风散寒、益气固表,补益肺、脾、肾的作用。在夏季三伏炎热时节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治疗冬季易发的沉疴宿疾,也就是冬病夏治,也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体现,具有“顺应四季,择时而治;重治未病,防患为先;外治为主,兼施内治;加强调养,增强体质”四大特点。同时注重饮食调养,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的目的。以上方法众多,但都是贯彻《黄帝内经》的理论而灵活运用于临床。

至今尚未发现能够根本治愈变应性鼻炎的药物和方法,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意义重大。祖国医学一贯主张“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故有“上工治未病”之说。选择优质的医疗模式是这个时代医疗工作的核心和重任,“治未病”思想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殷明德.变态反应和变应性鼻炎-哮喘新概念一纪念. Allergie一词诞生100周年[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6,20(5):193-196.

2 朱美香.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0):6.

3 杨德洪,魏勇.太极拳运动后白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55-60.

4 龙碧波,姜海明.运动对谷氨酰胺和免疫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75-177.

5 应红艳,王毓洲,宁晓红,等.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生存者运动行为改变的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10,13(1): 67-71.

6 贾丽娜,王兴娟.睡眠不足对机体代谢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061-1062.

7 华雪玲,徐琳玲,林小璎.危险因素对哮喘、变应性鼻炎的影响[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4):80-81.

8 顾之燕.呼吸道炎症反应一个值得重新认识的病变[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4):245-246.

9 辛海.《黄帝内经》疾病传变思想管窥[J].浙江中医杂志,2009,7(44):478-479.

10 章海凤,刘未艾,刘金芝,等.《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针灸学术思想探源[J].中医药学报,2014,22(1):125-126.

11 司慧芳,姜爱平,王兵.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现状述评[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21):125-129.

(收稿:2014-06-06 修回:2014-07-01)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5.03.025

上海市杏林新星培养项目(ZYSNXD011-RC-XLXX -20130055

1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201800)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

郭裕,主治医师.Email:guoyilun007@sina.com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变应性素问
支气管镜下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环球中医药(2020年9期)2020-01-11 03: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