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敏 胡春梅△ 胡媛艳
①中国.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重庆) 402160 ②中央与地方共建认知与心理健康实验室(重庆) 402160 △通讯作者E-mail:11061904@qq.com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单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直接发生互动联系的基本场所,它既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之一,也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平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bee认为,心理问题“不是个人私人的不幸,而是社会的、伦理的、道德的问题,是整个社区的责任”。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社区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为需要心理咨询的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从而达到保持与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目的[1]。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2]。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提高广大民众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3]。
构建科学、完整、系统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有利于实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优化,有利于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社区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能,让其自我得到更好的尊重和发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笔者在查阅大量关于城市社区研究以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的文献基础上,结合前期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的调研结果[5],认为: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该从组织管理、设施配置、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措施、效果评估、舆论宣传6个子系统着手,并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到“四级三纵”协同网络模式中去统筹建设。
组织管理体系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制度与行为规范,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高效有序地开展。
1.1 明确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其它相关机构的关系,理清目前的混乱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关系:①隶属关系。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行业主管部门应是当地卫生局为妥,在卫生局的指导下开展具体业务工作。财务主管部门是当地财政局,由财政局负责划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专项经费。行政主管部门是当地政府,主要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工作;②共生关系。当下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自成体系。客观地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大多数城市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都难以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独立运作;二是简单依附,把心理健康服务当点缀,名存实亡。当下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充分借助国家和地方大力兴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际与之共建共生,通过新的运行考核机制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健康成长;③延伸关系。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心理卫生服务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框架中[6],把服务的触角主动伸向社会基层;④合作关系。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社会资源,如隶属于企业、学校或私营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彼此加强合作,共同提高服务成效。
1.2 确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
美国心理学家特鲁尔和斐瑞斯认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核心功能是预防,预防比问题出现后再实施个体化治疗更加有效[7]。”因此,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培养居民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减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1.3 规范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应该具有热心、爱心和耐心,对工作充满热情,为前来咨询的社区居民保密,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1.4 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各项制度
制定心理健康服务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及详细规则等,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条不紊地开展。
1.5 规范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收费标准
吴均林(2004)调查发现,价位低、服务质量高的心理咨询服务最受社区居民欢迎[8]。何华敏(2011)调查发现,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付费问题上,72.8%的居民认为应该全部免费,21.9%赞成收取少许费用,5.2%支持与专业机构同标准收费[5]。综合各种因素,建议按当地专业机构标准的20%~40%收费较为合理可行。
设施配置体系负责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经费、场地、专业设施等物质支持,满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条件,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效性。
2.1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经费投入
早在80年代初,Jerrell对美国15个州71家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调查发现,这些中心都是依靠政府投入来维持对外服务[9]。黄希庭(2007)研究发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施的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投入体系[2]。张瑞凯(2010)调查发现,85%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年度经费投入不超过1500元,经费不足成为制约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因素[10]。可见,政府应根据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运行的需求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社区还应拓宽心理健康服务的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
2.2 政府应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专门场所
何华敏(2011)调查发现,57.9%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应具有“专门的工作场地和设施”,并按专业要求优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环境,给社区居民提供温馨感受[5]。社区设置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应包括心理健康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心理宣泄室等,使居民感受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愿意主动寻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部门的帮助。
2.3 配置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必备的专业设施
要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应给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配置所需的相关专业工具,如心理测量量表、心理统计软件、心理宣泄工具、心理咨询工具等。
人力资源体系负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配置、培训,提高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吴均林2010年对深圳和武汉两地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进行调查时发现,专职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较少,深圳的比例为4.1%,武汉的比例为3.7%。且专业背景多为临床医学和护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接受专业培训严重不足[11]。何华敏2011年对重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调查发现,只有6.2%的社区配置了专业心理辅导人员[5]。社区专业心理工作者严重不足是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此瓶颈的解决可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3.1 抓好职前教育
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通过高校加大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和全科医生的力度,充分鼓励和动员毕业生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工作。
3.2 重视职后培训
重点抓好两类人员的培训:①现有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多由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兼任。要想在短时间给社区配置专业人员也许不够现实,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对现任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心理学在职培训。在加拿大,越来越多的曾经接受过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如今在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几乎占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一半,并且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良好[12];②对已有从医资格,并有志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学培训,促使其成为“双能型”复合人才。
3.3 整合心理服务力量
除了社区专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之外,还应该整合多种心理健康服务力量。①心理学教师。大中专院校的心理学教师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②医院的专职心理医生;③心理咨询机构专业咨询人士;④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特别是社会名流等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扩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影响力[13]。这些尚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一块潜力巨大但开发不足的有效资源。
3.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要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应在专业培训、奖金报酬等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这样既可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又能加强他们的工作投入度,进而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
服务措施体系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针对不同居民群体、不同需求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使社区居民更乐意接受心理服务,从而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心理问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
4.1 丰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形式,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度
在社区可开展以下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①开设心理咨询室,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咨询室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信箱(邮箱),开设电话和网络热线,随时给居民提供信件(邮件)、电话和网络咨询,帮助不愿面谈的居民解决心理问题;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常用方法。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主要形式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心理健康知识小礼物发放等;③开展不同主题的团队心理辅导活动。由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针对社区居民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开展专题团体心理辅导,如:心理危机干预、人际交往辅导、亲子沟通辅导、情绪调节辅导、戒除网瘾辅导等;④建立社区居民心理档案。通过开展社区居民的心理普查,建立社区居民心理档案,为开展符合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的心理服务提供依据。
4.2 扩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群体,面向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服务过程中,关注社区群众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服务实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例如:为农民工开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为家长开展关于亲子沟通的知识讲座,纠正家长的不良教育行为和理念;为退休老人进行生活和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适应退休生活;针对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等特点开办各种活动培训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协助社区为下岗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重塑生活信念;对刑满释放人员做好压力调适、增强抗挫能力,调整心态、正视偏见;主动关注留守儿童,多为他们开展人际沟通、感恩父母等主题团辅活动,改善他们和父母的关系。
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评估机制,评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的水平和效果,督促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事实依据,确保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形式主要包括:①由专家编制心理健康服务效果问卷,通过向社区居民开展调查来了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存在的问题;②开展现场实效评估,向接受心理服务的来访人员现场了解服务的效果及需要改进的方面;③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部门工作考核范围,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监督。
通过舆论宣传体系,加大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提高社会各层级对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关注度,强化社区居民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意识。
6.1 通过宣传加强政府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视度
众多研究表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作用认识不够,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向孟泽等人发现,各级政府及医政部门官员未能充分认识到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4]。杨凤池认为,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只有依托行政平台,才能极大地体现工作成效[15]。吴均林等人对武汉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情况的调查发现,政府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扶持力度,帮助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部门解决人员缺乏、知识、技术及场地等方面的问题[8]。
6.2 争取大众传媒和舆论的支持
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加深社区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时巩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加强在社区内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舆论宣传,优化社区人文环境,加强社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创造和谐的社区氛围,为居民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社区是社会组织结构中的基层单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只是整个社会服务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要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落到实处,必须整合全社会有助于民众心理健康服务的各方力量,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到社会服务体系中。笔者认为要真正搞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就必须将其纳入到“四级三纵”协同网络模式中去统筹建设。
“四级三纵”协同网络模式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建构的服务体系。“四级”分别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社区居委会)、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县)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区县级医院)、市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市级各大医院和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处于第一级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社区居委会),主要肩负心理健康信息员的职责,协助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家庭发送心理卫生宣传材料,发布心理健康中心的活动信息,帮助专业人员收集、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心理困扰及心理障碍者,劝其到心理门诊就诊。心理健康信息员是社区居民与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之间联系的纽带;处于第二级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肩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为社区居民心理建档,对较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干预等服务工作,如果发现严重心理和精神问题,应及时转介到上级专业机构;第三级是指区(县)级医院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主要职责是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居民做心理咨询,对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负责向精神专科医院转诊。同时,当区域内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积极进行公众心理干预;第四级是指市级各大医院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前面三级服务机构无法治疗的重症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专业治疗,并对前三级进行业务指导,接受相关人员的实习、进修和培训,以及为全市、甚至更大范围的应激事件提供更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
“三纵”是指分别由政府、社会团体和学校开办的心理服务机构。“一纵”是指由政府出资的心理服务机构,即“四级三纵”网络模式中的“四级”,它们主要在政府的资助下,对具有不同需求的市民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二纵”是指社会团体开办的心理服务机构,主要是由社会力量和企业出资开办的各类心理咨询所和心理宣泄中心等;“三纵”是指学校开设的心理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各级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场所。目前学校和企业开设的心理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单位内部的学生及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应该打破这两类心理服务对象的局限性,扩大服务面,使现有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充分整合、彼此协同,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为社会民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杭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70
[2]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3]杨凤池.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849-850
[4]《心理和谐与人才强国》高层论坛秘书处.“心理和谐与人才强国”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2):224-226
[5]何华敏,胡春梅,胡媛艳.重庆市不同地区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3):293-296
[6]吴一玲.转型期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3,39(2):250-253
[7](美)特鲁尔,(美)斐瑞斯著.丛中,张伯全主译.临床心理学-概念、方法和职业[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72-375
[8]吴均林,周指明,巫云辉,等.城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4):389-390
[9]Jerrell J M.The effects of service policy and funding shifts on rural community-bas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J].Journal of Rural Community Psychology,1984,5(2):3-17
[10]张瑞凯,戴军,李红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J].社会工作,2010,22(5):42-45
[11]吴均林,李雅妮,孙娜云.不同地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0):79-80
[12]陈传锋,武雪婷,严建雯.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5):10-14
[13]Santos J F,Hubbard R W,McIntosh J L,et al.Community mental health and the elderly: Service and training approache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dolescent Psychology.Special Issue: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s for older adults: Resource-oriented possibilities.1984,12(4): 359- 368
[14]向孟泽,冉茂盛.中国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与展望[J].四川精神卫生,1995,8(4):270-272
[15]杨凤池,高新义.我国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可行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