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孙宏伟 李朋乐 王艳郁
中国.潍坊医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山东潍坊) 261053 △通讯作者 E-mail:sunhw@wfmc.edu.cn
·综 述·
学龄期哮喘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
王文娟 孙宏伟△李朋乐 王艳郁
中国.潍坊医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山东潍坊) 261053 △通讯作者 E-mail:sunhw@wfmc.edu.cn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身疾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过敏性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研究拟对影响哮喘儿童的心理行为因素进行总结归纳,以此为治疗患儿的哮喘提供依据。
哮喘;儿童;心理行为;自我管理;反馈环;综合治疗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哮喘已成为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每年约有18万人死于哮喘。哮喘是全球性疾病,作为学龄期儿童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之一,不仅带来了患儿各种生理功能的损害,更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哮喘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在儿童中发病率的上升尤为迅速。WHO发表的《全球哮喘负担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每250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为哮喘所致。易感人群中约有半数以上在12岁以前发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从5.1%~8.5%不等[1],但均占据了各国儿童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的首位[2]。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的患病率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有近3000万哮喘患者,其中约1000万左右为儿童患者。从1990年的0.1%~2.0%,到2002年的0.25%~4.63%,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也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其中7~14岁年龄组哮喘的发病率有显著增加[3]。儿童哮喘如不积极治疗,约1/3~1/2的人可迁延至成人。现在很多国家的哮喘发病率超过10%,我国哮喘近年来持续增长,发病情况不容乐观,防治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1.1 心理应激对哮喘儿童的影响
哮喘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多的表现出焦虑、烦躁、紧张、恐惧、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反应会产生各种消极的心理反应,引起迷走神经的兴奋,导致垂体-肾上腺功能、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低下,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反复发作和发作时的痛苦造成的强烈恐惧和焦虑,又可促使哮喘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旦出现心理应激的紧张状态便引起哮喘发作[4]。哮喘儿童在受到这些不良情绪刺激时,哮喘可能成为躯体语言情绪的一种形式宣泄出来,导致哮喘儿童胆小、社会适应能力退缩[5]使其经常处于心境恶劣状态,从而增加了疾病的易感性。这些应激状态的长期存在,使哮喘儿童更容易出现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72-1874
[18]孙溦.车祸伤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8
[19]郑日昌.灾难的心理应对与心理救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0(5):31-32
[20]陈广华,刘技辉,郑吉龙.道路交通事故所致精神损害的法医学评价[J].法医学杂志,2006,22(2):110-119
[21]韩建波,刘兰芬.105例车祸伤后病人应激障碍的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3,6(10):841-841
[22]邢淑美,闫宝昌.交通事故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5328-5329
理行为问题。妨碍了儿童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严重影响了哮喘儿童的生活质量。
1.2 气质与行为特征对哮喘儿童的影响
尽管国外部分学者的研究对于哮喘儿童气质特点与哮喘发生的关系仍有争议,但国内的研究显示哮喘儿童的气质特征对其情绪和行为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种族差异有一定的关系。儿童气质特点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对儿童正常或异常的心理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躯体疾病存在相互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儿童有较多的行为异常,表现为性格改变、焦虑、抑郁、社交退缩、自卑感、过分依赖等,且与哮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6]。范群等对3~7岁哮喘儿童的调查结果发现,哮喘儿童的节律性差,对事物反应强烈、敏感性高,对新环境、新事物适应快,但持久性低,注意力易分散。同时,气质活动水平与行为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7]。
儿童的行为包括内部和外部活动,外部活动指儿童社交和学习活动,内部活动指儿童的思想情感活动。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都已经证实,哮喘儿童在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哮喘儿童更多表现为抑郁、多动、躯体不适、社交退缩、违纪等行为问题。其中,男孩主要表现为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违纪行为;女孩主要表现为躯体主诉、社交问题、注意问题、攻击性行为。同时,随着哮喘严重程度的加重,所出现的行为问题增多[8]。
1.3 教养方式对哮喘儿童的影响
儿童是还没有完全独立的群体,他们的生活,行为都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哮喘儿童的父母为了避免情绪和剧烈活动等诱发哮喘疾病的反复发作,往往会在儿童养育过程中对儿童过度的宽容、保护。然而这样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儿童的自理能力的形成和人格的成长,也使儿童易于形成疾病获利,甚至出现行为问题,而这些问题会阻碍哮喘的治疗,这样就形成了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恶性循环,阻碍了疾病的治疗和儿童的心身成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儿童哮喘发作与家长特别是母亲的过分溺爱和保护有关[9]。临床实际观察亦表明,不少儿童哮喘仅在家中发作,一到学校后就不再发作或明显减轻。原因可能是母亲的焦虑忧愁情绪和病儿在家受到特殊照顾和注意(所谓“疾病得益”)等心理影响起重要作用[10]。
1.4 教育和生活环境对哮喘儿童的影响
学龄期是指从小学起(6~7岁)到进入青春期为止(12~14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学龄期是儿童真正独立判断能力开始阶段,处于接受九年义务的小学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为提高。既往调查结果显示,哮喘是儿童缺课最常见的原因,占其他原因缺课的3倍以上,41%儿童感到自己可怜,家长面对患儿因哮喘导致的缺课,不能像其他同龄儿一样学习、生活,期望受到重挫、精神压力持续存在,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另外,教育方法粗暴、体罚、作业过于繁重以及严重的家庭暴力,都会导致儿童精神压力增大出现紧张、焦虑、过敏或强迫反应,产生乞求母(父)亲保护的愿望和意识,暗示性增强,从而会增加哮喘的发作频率,加重哮喘的发作程度。
苏波,张楠通过探讨儿童哮喘发病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发现家庭室内环境:入住房屋潮湿、经常接触厨房油烟、煤炉取暖、入住房屋油漆味、玩毛绒玩具及泡沫制品。家庭状况:父母管教分歧、依赖母亲、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这些相关因素,对哮喘儿童的发病影响有统计学意义[11]。在家庭环境方面,哮喘儿童照看者由于患儿哮喘的反复发作,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相对较多;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的病情,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另外有研究发现:哮喘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娱乐性及组织性等因素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家庭的矛盾性评分则高于对照组[12]。可见哮喘儿童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我们在治疗儿童哮喘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哮喘儿童家庭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不同的干预方法所导致的效果差异,一直在试图寻求一种儿童最佳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法。在自我管理教育方法中,集体教育是最早的一种,最基本的自我管理行为的方式。但是现在的研究者将管理方式转向了关注患儿和医生之间的交流,以期更好的制定并促进患者的实施[13]。自我管理教育通过改变哮喘儿童的自我管理知识和行为,促进其健康状况的改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患儿的自我管理行为。研究结果也表明:自我管理的干预方法可以改善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行为,改善患儿的哮喘症状、肺功能,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14]。
现在有的研究采用哮喘专业门诊、哮喘宣教小组、哮喘患儿之家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此加强哮喘患儿的系统化教育管理。
有效的哮喘防治教育和管理是达到哮喘良好控制目标最基本的环节,研究证明患者缺乏哮喘知识与未接受适当的管理是导致哮喘高发病率与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15]。目前,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发展比较成熟且统一,但是对其自我管理的方法的评价指标尚无统一标准。
近十几年来,人们对哮喘伴发心理行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在儿童哮喘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emtsson等人对两万多名2~17岁哮喘儿童作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哮喘的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16]。有学者通过对60例7~14岁哮喘儿童行为特征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心理问题与支气管哮喘互为因果关系。哮喘长期反复发作,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漫长的病程严重影响了患儿健康发展,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导致患儿的适应能力下降。各种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而哮喘的迁延不愈又引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对哮喘儿童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在哮喘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17]。应用新的医学模式来治疗儿童哮喘,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使哮喘症状得以改善,行为、情绪问题得到扭转,进一步说明了哮喘与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此同时,在对哮喘的治疗过程中,预防和矫正心理行为问题亦同样重要。因此,国际上多数心理学家倾向于整合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哮喘等心身疾病[18]。所谓的整合性心理治疗方法,就是在治疗时必须科学地对致病因素进行分析,将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整合性心理护理治疗方法。Ten-Brinke等认为严重哮喘患儿心理障碍的危害要超过其哮喘病情[19],可见生理和心理的共同干预对哮喘的治疗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对心理治疗的关注,国外的临床心理学家比国内的临床心理学家要更重视,经验也更为丰富。GINA中,强调哮喘患儿及家属的教育,要求医师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深入开展心理、情绪因素与哮喘关系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提高对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从而提高哮喘的诊治水平。
由于哮喘造成的负担与日俱增,许多政府已将控制哮喘列为优先发展的卫生战略项目。我国哮喘的防治现状不容乐观,并且哮喘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和活动、威胁儿童的健康和生命,而且有发展为成人哮喘及肺心病的潜在危险[20]。
尽管近十几年来研究者从多个维度对哮喘伴发心理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针对该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首先,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影响儿童哮喘的心理行为因素,自我管理方式,哮喘症状,情绪问题,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改善等这些变量都同时作为被研究的变量,这种研究对深入理解哮喘和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反馈环,从而更好的改善儿童的哮喘症状是非常有价值的。其次,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治疗,注重哮喘患儿的情绪状态,提供社会心理、医学、教育干预为一体的治疗措施,是儿童哮喘管理的发展方向。
总之,儿童哮喘的治疗是一个漫长复杂的需要系统化的过程,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合理可行的综合措施,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医生、护士、家长、与儿童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维持病情长期稳定,减少哮喘患儿的复诊率和复发率,提高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1]Lai C K,Beasley R,Crane J,et al.Global variation in the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asthma symptoms:Phase three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ISAAC)[J].Thorax,2009,64(6):476-483
[2]Velsor F B,Pigott T,Srof B.A practitioner-based asthma intervention program with African American inner-city school children[J].J Pediaric Health Care,2005,19(3):163-171
[3]陈育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手册[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7
[4]刘元.儿童哮喘的心理诱因分析[J].医学信息,2008,21(6):960-961
[5]潘丽明,黄庆生.支气管哮喘患儿心理特征的对照分析[J].广东医学,2010,29(7):53-54
[6]温丽华,郑素立,邓远亮,等.支气管哮喘儿童心理行为调查[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4):131-132
[7]范群,胡晓江,连燕舒,等.儿童哮喘与气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2-124
[8]孔元原,胡勇,孙明明.哮喘儿童行为问题及其主观生活质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216-219
[9]王奘英.试析儿童哮喘的心理治疗与保健[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7):52-52
[10]祝丹,宋秀英,张级云.心理治疗在儿童哮喘治疗中应用26例分析[J].交流园地,2007(4):155-155
[11]苏波,张楠.儿童哮喘发病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155-157
Research Progress 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Wang Wenjuan,Sun Hongwei,Li Pengle,et al
Weifang Medical College,Weifang 261053,Chin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资助(编号:11YJA190013)
R395.9,B844.1
:1005-1252(2015)09-1434-04
10.13342/j.cnki.cjhp.2015.09.041
201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