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欣(内蒙古锡盟医院中医科,内蒙古 锡林郭勒 026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张可欣
(内蒙古锡盟医院中医科,内蒙古 锡林郭勒 02600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应用于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选择中医实施联合治疗。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梗塞患者,在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选择中药及针灸的中医联合治疗,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治疗;西医治疗;脑梗塞;效果
脑梗塞规范名称为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本次研究选择本院脑梗塞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的前提下选择中医联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4~77岁;研究组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5~78岁。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均参照脑梗塞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患者中属于中气虚血滞型脑梗死16例,属于肝阳上亢型12例,另外血瘀阻络型脑梗塞11例,肾虚精亏型脑梗塞1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脑梗死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确诊为脑梗塞之后均接受西医治疗,详细操作为:针对处于脑梗塞急性期的患者,选择浓度为20%的甘露醇125 mL,2次/d,静脉滴注,15 min内滴注完毕;0.4 g血塞通,添加至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 mL内,1次/d,静脉滴注;针对处于稳定期阶段的患者,选择0.5g胞二磷胆碱钠,添加至生理盐水100 mL内,静脉滴注,1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治疗[1-2]。
研究组另外选择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操作为:赤芍和红花分别15 g,挑选10 g优质桃仁,提取30 g鸡血藤,将以上药物以水煎方式获取药汁100~200 mL,1剂/d,3次/d。选择患者内关以及极泉、人中、三阴交作为针灸主穴,针对气虚血滞型脑梗塞患者,另外选择中脘、脾俞以及足三里作为配穴实施针灸治疗,针对肝阳上亢型脑梗塞患者另外选择中冲以及太溪等作为配穴给予针灸治疗,针对血瘀阻络型脑梗塞患者另外添加合谷、足三里以及太冲等作为配穴实施针灸治疗,针对肾虚精亏型脑梗塞患者则另选肝俞以及肾俞等穴位作为配穴,1次/d,持续治疗1个星期[3]。
1.3 疗效评价标准
(1)痊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出现91%~100%的下降,病残程度为0级,患者能够从事日常劳动和工作;(2)显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出现45%~90%的下降,病残程度处于1~3级,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能够实现生活自理;(3)有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出现18%~45%下降,对其肢体肌力进行分析可见其出现2级提高,患者失语症状以及偏瘫问题有一定减轻;(4)无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出现18%的下降,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患者无法实现生活自理[4-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5例,体治疗有效率为80%。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5.16±1.58)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了(14.23±6.36)分;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33±6.21)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了(11.85±4.79)分;由此可知,研究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脑梗塞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血管内膜出现损伤,造成脑动脉管腔更加狭窄,引发局部血栓问题的发生,人体动脉狭窄问题不断恶化甚至彻底闭塞,进而使得患者脑组织出现出血以及坏死,诱发各种神经功能障碍,脑梗塞属于脑血管疾病的范畴。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种多样,单纯依靠中医无法实现对患者的有效治疗,临床上要寻找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式。
站在中医理论的角度上,脑梗死被纳入“中风”范畴。该疾病一般是因为人的肝肾阴阳失调以及血随气逆等原因导致患者血脉癖阻,进而引发脑梗死,故血疲属于诱发脑梗死的主要临床因素,针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应坚持扶正祛邪以及解毒降浊的中医治疗原则,达到益气化瘀的目的。对患者采用针灸方式实施治疗,能够促使其血液粘度出现下降,有效发挥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避免红细胞出现聚集,防止血球压积的问题出现,进而促使患者脑血量发生增加,实现脑细胞的有效供氧,加速患者脑细胞功能恢复。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针对脑梗塞患者,在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选择中药及针灸的中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疗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1] 张菊芬,杨元明,徐德海,刘志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15(01):141-142.
[2] 邓开珍.舒血宁加脑复康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6(10):148-149.
[3] 唐仕欢,卢 朋,李 健,陈建新,申 丹,杨洪军.《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哮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医杂志,2012,20(14):54-55.
[4] 朴 海.中西联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81例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2,3(04):108-109.
[5] 徐耀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脑梗死82例[J].中医杂志,2012,10(01):63-64.
R605
B
ISSN.2095-6681.2015.12.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