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核心提示:中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海平面”的高位,只有提高空间“经济产能密度”、进行品质竞争、创新思维,才能够继续前进。
二战之后,全球有两个“海平面”:一个是发达国家组成的高海平面,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形成的低海平面。
高海平面的国家间互相投资、互相贸易,创造了高度现代化的生活和生产水平。但这个海平面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来往。当时的发展中国家相信进口替代的理论,即不引进发达国家的产品,空出一块国内市场发展民族工业。
当时,我国的人均GDP为200美元,翻两番才800美元,而美国当年已经是13500美元。更甚的是,我们当时是高积累,真正落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口袋里的钱很少,这样一来,我们比人家差了80到100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开始有了飞速发展,进入了“战后潜能释放期”。中国制造业日渐发达,中国工人的工资也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现在,中国的人均GDP跟发达国家大概相差10倍。
所以,中国经济的基本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中国人肯学习,而且在不断地改进学习方式。不仅模仿,而且开始了组合性创新,这是我们当下发展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再下一步,就应该进行原发性创新,加上我们人工优势,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站在全球舞台来看,两个海平面虽然在不断靠近,但仍旧有追赶的潜力,可以再释放十年、二十年。不过,也会产生新的挑战。
从低海平面往上走很开心,但高海平面的国家麻烦了,它们的资本都出去了,投到中国、印度去生产汽车等,发达国家很难受。
那么,再往后5年甚至10年,会有什么问题?其实,全球的现状应该是三个“海平面”,中国升上来了,后面还有一个海平面在追赶——越南、印度、非洲的人工都比我们低。所以,中国的投资也开始往外走。资本输出了,人留下了,导致了国内的收入分配问题不断严重。
跟过去十五年比,我们经济发展的难度变大了。
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中国一方面可以继续享受低海平面往上升的好处 ;另一方面,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升到一定的高位,也就面临同样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去寻找新的动力。
首先,提高空间“经济产能密度”,生产潜能会很快爆发。在中国,农村积聚了一些县城的购买力(比如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因为商业通路不够发达,这个购买力被抑制住了,人为地提高了储蓄率。农村是有消费潜力的,需要想办法释放出来。阿里巴巴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人的“城镇化”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次,品质竞争,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我们现在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还是价格竞争,当然,也开始有好的苗头。华为和小米手机都评价不错,做得很好,他们想学同仁堂做百年老店。这种企业家开始有了,但是不够多。
最后,当品质提高到一定程度,创新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创新,首先要从教育做起。我们的教育要好好反省,让想法层出不穷,这个挑战解决了,我们的人才就没有问题了。
只有做好这些,中国的经济发展,才能够保持充沛的活力,向更高的海平面进军。(支点杂志2015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