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60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沪港通开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周年之际,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的专访。就任政治局委员以来,这已经是韩正第二次接受非官方媒体的专访。2013年10月,他曾就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同财新传媒旗下杂志《新世纪》周刊记者畅谈,政治局委员接受非官方媒体的专访非常罕见。
韩正不是一天炼成的
与现在从容应对媒体不同,10年前的韩正,还被媒体形容为“不善言辞”。
韩正是上海本土成长起来的官员,做过仓库管理员,当过胶鞋厂副厂长。1990年开始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后历任区长、副市长等职。2003年,49岁的韩正成为继陈毅之后50年来上海最年轻的市长。担任市长期间,韩正先后与陈良宇、习近平、俞正声三任市委书记搭档。2006年,陈良宇因严重违纪被撤职,韩正于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出任代理市委书记一职,被认为起到了稳定当时上海政经局势的作用。
在官员任职流动性不断提升的当下,韩正出任市长近十年,成为当前任职时间最长的地方省级政府一把手。在此期间,韩正经历了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处理了2010年的静安大火。这段经历,帮助他积累了丰富的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
自2006年起,上海成为“两会”期间最早对记者开放全团会议的地方之一。2010年的“两会”上,记者请韩正评价一下常批评政府的“小本家”韩寒,韩正用“闻过则喜”形容了自己的态度,还“赶时髦”地调侃了一下中国足球:“足球好像看的都是生气的,所以我现在不看足球了。”除了正面面对媒体,韩正还开始把媒体迎进自己的办公室跟访,公开自己的办公状态。2009年1月,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新闻晨报》得到了罕见的待遇——跟访了韩正一天,这一般是对明星和商业巨头常见的采访方式。
此时正值全球金融风暴,韩正坦言金融危机对上海的影响“冲击力极强,涉及面极广”。为了应对急转直下的经济形势,上海市出台了大量关于财税、土地、投资体制改革、取消行政收费等政策。“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韩正没有选择保守沉默,也没有选择大口承诺,而是选择带头清醒冷静地陈述。”《新闻晨报》报道说。
2010年,韩正接待了陈文茜,后者在台湾媒体业工作半生,曾经担任过民进党文宣部主任(后和该党分手),当选过“立法委员”。台胞、政治人和媒体人的三重属性对任何中共高官都是一个挑战。她对《东方早报》回忆了这次采访:采访持续了两个小时,远远超出了计划,事后她才得知,韩正为了完成采访推掉了后面两档工作。“他没有回避任何一件事,还提醒我上海世博会的筹办过程中,有些事情被忽视了,比如上海世博会选址市中心黄浦江两岸的主意其实来自于一场中外学生交流会。”陈文茜说。这次采访以后,她忽然觉得上海这座城市“以后不得了”。
韩正或者他的团队知道媒体想要什么,他们提供细节、谈资,也把自己希望传播的东西揉进其中,奔着蜜来的蜜蜂都会带走花粉,那才是花的目的。
2010年4月6日到9日,韩正赴台“推销”世博会。4天3夜的行程引起台湾各界轰动,这位大陆市长不光占据了大幅台湾媒体的版面,甚至成为模仿秀节目的模仿对象,掀起“韩正旋风”。
潜水者
从“不善言辞者”成为应对媒体高手的l0年,也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10年,韩正对新生事物采取了接纳和学习的态度。
在接受《金融时报》的专访时,韩正坦言自己非常重视搜集和了解外界信息,他的团队每天早晨都会将一份“高度浓缩”的全球网络和全国所有媒体当天报道的主要内容放在他的办公桌上,“批评、表扬我们的,都让我们知道,特别是批评意见。”韩正说。他不担心团队会将负面信息扣下来,因为“网上都有”。韩正说自己每天用在互聯网上的时间起码要两三个小时,经常看的栏目是新闻、体育和评论。“从信息量来说,网络对我的帮助很大,是我们和市民沟通非常重要的渠道。”韩正在与网友交流时说。上海每出台一个政策,他都会注意网上的评价,并据此“对所有政策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
2011年11月,上海市政府政务微博“上海发布”开通,第二年的“两会”上,韩正亲自做起了“推销”:“我天天都浏览,希望媒体朋友多多关注‘上海发布’。”就像这位资深古典音乐发烧友努力尝试听流行音乐一样,在“纸媒不行了”中感叹的韩正正在适应网络和新媒体时代。“我觉得新媒体发展是趋势,作为一个承担了领导职务的官员,你必须高度关注新媒体的发展。我和他们讨论最多的就是新媒体,关注最多的也是新媒体。”他在《金融时报》的采访中,用“这个社会离开新媒体简直不可思议”来形容其重要性。
当然,行动早已开始。“微信,我没有设立个人账号。但微博,我‘潜水’。”韩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