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33年:获奖作品销量两重天

2015-01-20 21:09:57路艳霞
时代人物 2015年10期
关键词:金宇澄茅盾文学奖格非

路艳霞

9月底,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颁奖,从1982年至今,茅奖在33年间评选了九届,先后有43部作品获奖。随着颁奖时刻的临近,这个中国唯一一个政府类最高文学奖到底给作家带来什么影响?获奖作品在读者中生命力如何,在文学史上其存活率又怎么样?这些话题都颇令人关注。

意外:作家收获的其实比奖多

在金宇澄供职的《上海文学》编辑部,第10期校样已新鲜出炉,第11期也开始发稿。刚刚获得第九届茅奖的金宇澄说,他还是那个干了几十年的编辑,完全转到作家的状态会不习惯。

不断到来的采访让金宇澄更不习惯,他甚至关心起,往届茅奖获得者是否也像他一样经历过媒体的疯狂追击。这些天,各路记者想方设法找到了他,他担心,这样下去《繁花》会招人烦。但他又不愿意从此以后把电话关掉,谁也不理睬,“那样我觉得过意不去,因为“80后”、“90后”读者喜欢这本书,外地读者比上海读者更喜欢。”金宇澄说,他的内心处于很矛盾的状态。

以《江南三部曲》而获奖的格非,态度却是坚决、明晰的,“这个奖已经过去了,对我来说,脑子在新长篇里了,不能分神。”格非说,他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写作,和老婆都不怎么见面,“但这些天不断有人祝贺,还有人请我吃饭,我有点招架不住,吃饭大多推掉了,只有母校来人除外。”格非说,他内心很清楚一件事,茅奖对他来说没什么影响。

因《生命册》而获奖的李佩甫直言相告,“我正在医院输液。”他说,自己血压不稳定,压差很大,腰也很不好,现已无暇顾及其他。

尽管新晋茅奖得主直喊“累”,但对那些过来人而言,茅奖对作家作品的市场带动是强大的。

4年前,在伦敦街头,毕飞宇听说自己得了茅奖。最初这个好消息并没有搅乱他的心绪,但给其带来的影响令他始料不及,“我对自己的作品市场有预期,我从来就不指望卖得有多好,作品最高销量也就10万册。”但在2011年,他以《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之后,这本书当年的销量即突破15万册,今年正向40万册的大关挺进。而在获奖之前,《推拿》4年卖了48000册。

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迟子建,也和毕飞宇有同样的感受,“在得奖之前,这本书发行大概是四五万册,得奖之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专有出版图书,加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茅奖系列书系发行,累计已有三十多万册。”

阿来凭《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奖,他更是直率地说,茅奖给他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很大。2000年10月,茅奖公布结果的时候,他还在南京全国书市推销《科幻世界》系列杂志的第二本。

《科幻世界》后来奖励阿来8万元,而他在此又干了6年才离开,后于2009年当上了四川省作协主席,他至今认为作协主席与茅奖之间有必然联系。“无论怎么说,我们这批起来的人,创作还是比较拔尖的,如果让上级来判断,某种程度上,茅奖得主可以成为一个认定标准。”阿来的经历并非个案,王安忆2000年以《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年即当选上海作协主席。麦家2008年凭《暗算》获茅奖,五年后当选浙江省作协主席。

困惑:出版社心境微妙而复杂

茅奖结果揭晓了,推出获奖作品的出版社的心境却变得微妙、复杂起来,甚至是有某种困惑在其中。

在本届茅奖获奖作品中,《繁花》《江南三部曲》均出自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嘉奖令第一时间发至出版社。在如此的喜庆时刻,社长陈征最先想到的却是《繁花》和《江南三部曲》的艰难起步。

《收获》增刊发表《繁花》后,金宇澄找到上海文艺编辑聊过。“尽管当时作品并不是很完整,但我们觉得非常有特色、接地气,如同世俗博物馆一样,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蜕变,在这部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陈征说,出版社当时就决定出这部书稿。这是金宇澄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并不知道自己写得到底怎么样。“小说出版后,我们到杭州做推广,结果台上的人比台下的人还多。”陈征安慰作家,“我们慢慢做,《繁花》是部好作品。”

出过多部小说的格非,情况也没好多少。《江南三部曲》第一部《人面桃花》出版后,陈征曾陪格非到山西大学作演讲,原本说组织一个两百人的会场,不知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最终只来了不足20人。“格非说,只要有一个人他也要讲。”

莫言的《蛙》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奖,“没获奖前,我们当时做得很吃力,莫言到处走,做了七八场签售、见面活动,销量好不容易达到了七八万册。”陈征说,莫言获茅奖之后,《蛙》的销量就达到16万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书至今销量已达百万册。

“培育它,包装它,合约也快到期了。”陈征苦笑着说,作家得奖了,面临的诱惑也多了,一些出版机构开出的版税条件更加优厚,出版社辛苦打造出来的作品不少就流失掉了,“我也理解作家,写作一辈子,谁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获得更多的回报?”这时,陈征不断安慰自己,好在《繁花》和《江南三部曲》的合约到期还早呢。

还有一个现象也很普遍,一些茅奖作品,因为出版社拿到的不是专有出版权,或是作者版权意识不够,同样一部作品会收入到不同的文集、丛书中,呈现到处开花的奇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认为,版本混乱,对作者本人并不是什么好事,“只有版本单一,出版社才会倾心维护,最终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他举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证,茅奖作品《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均由十月文艺专有出版,目前是销量排在第一、第二的两部茅奖作品。

书单:市场销售冰火两重天

某种意义上,茅盾文学奖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购书单。但细看这份书单会发现,茅奖作品境遇处于冷热两极,有的几乎被人遗忘,有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

在豆瓣、天涯论坛、知乎上,关于茅奖作品的讨论最近还是热门,大家纷纷晾晒出自己的书单。读者寇俊峰说,2002年《无字》一出来他就震惊了,张洁的写作方式太超前了,从文学性把握来说,完全“碾压”张爱玲,“我正是看了《无字》,才关注茅奖的”。而于智超对周大新的《湖光山色》特别有感触,“乡土题材,清新淡雅,想哭哭不出,浑身有被蚕食的感觉。”一位叫意书晓的读者则如此回忆道,“初中时特别喜欢茅盾文学奖系列的小说,家里有一大排深红色封皮的厚书,觉得那里面充满中华广袤土地的气息。”

在晾晒的众书单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出镜率”最高。就在最近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仍高居前列,前者位居第4,后者位列第25。来自出版社的销售数据同样证实了这一点,这两部作品在茅奖作品中最畅销,而且销量逐年上升。

《平凡的世界》2013年为30余万套(三册),2014年40万套,累计销售至少三百余万套;《穆斯林的葬礼》2013年近30万册,2014年34万册,也已突破300万册。此外,当当网数据还显示,《白鹿原》《繁花》《黄雀记》《尘埃落定》《蛙》《推拿》也走势不错。

但也有不少茅奖作品近期销量较少,如第三届茅奖作品、萧克的《浴血罗霄》2013年一年仅售出6本,2014年卖出108本。此外,王火的《战争与人》(第四届茅奖作品)、莫应丰的《将军吟》(第一届茅奖作品)、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第六届茅奖作品)等都销量惨淡。

担任过三届茅奖评委的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关注到一个现象,读者喜欢的作品,专业文学评价未必很高,专业评价高的作品,读者又未必会喜欢。“读者的阅读还偏向于传统的、保守的、故事性的、娱乐的、轻松的,和自我经验比较接近的作品。”他提到,有些作品读者喜爱,但如果放在当代文学史中,也许不能说它的艺术手法对文学史有特别大的贡献。

榜单:美学取向悄然发生转变

随着新晋茅盾文学奖5部作品的到来,一份足以梳理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脉络的独特榜单摆在了人们面前。

面对这份榜单,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文学评论家张莉颇为感慨,从《芙蓉镇》《沉重的翅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秦腔》《蛙》《推拿》《江南三部曲》《繁花》到《黄雀记》,关注当代社会变化的作品居多,“某种意义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构成了一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史。”

陈晓明则认为,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都是值得肯定的作品,都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它们既有文学史的意义,又能表现那个时代的深刻问题,把握住了时代的矛盾。”

从这份榜单更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评奖观念、美学取向在悄然发生变化。毕飞宇至今想来还是感触很深,“从第八届茅奖开始,这个国家级文学奖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条是,美学取向更自由、更包容。”在他看来,正是茅奖发生了转向,《推拿》才有可能得奖,“毕竟以往都是史诗写作、大题材写作,才能获奖。”

毕飞宇还颇为动情地说,《推拿》的题材如此小众,小说的空间、时间跨度也如此之小,“但在特别小的空间里,完成自己的长篇,人物又显得不拥挤,读起来很舒朗。作家的艺术探索受到尊敬,这让我内心很爽。”

张莉认同毕飞宇的说法,“以前,许多人认为茅盾文学奖的主导话语是宏大叙事、写实主义与史诗性作品。”而从第八届茅奖评选开始,茅奖并没有把“宏大”和“史诗性”作为评判的唯一尺度,它鼓励长篇小说写作的多元化,强调文学品质,鼓励创新,“所以我们看到那一届中,《蛙》《推拿》以及《一句顶一万句》的获奖。”

此外,从今年第九届开始,获奖作家终身成就奖的意味似乎前所未有的浓重,除了金宇澄是首次发表长篇小说外,其他四位作家都从事长篇小说创作几十载。“我赞成茅盾文学奖有终身成就奖的意味,相当程度上,这是为了树起经典文学的标杆。”陈晓明说。

但这也让人产生了某种忧虑,如韩敬群所说:“原来横空出世一部作品还有可能,今后一旦都评成终身成就奖,这个奖就会变得容易预测,也容易布局了。”他认为,这样尽管会相对减少速朽的作品,但爆冷门的机会也少了,这个奖的意外惊喜就少了。

猜你喜欢
金宇澄茅盾文学奖格非
闲话格非
北方人(2022年16期)2022-08-23 11:00:52
闲话格非
北方人(B版)(2022年8期)2022-07-04 13:19:03
金宇澄称网络文学和纯文学是殊途同归
文学教育(2018年5期)2018-05-26 06:55:04
作家金宇澄获台北书展小说类大奖
文学教育(2018年3期)2018-03-24 09:30:10
轻寒(小说节选)
作品(2017年8期)2017-09-06 02:38:38
金宇澄推出最新传记文学《回望》
文学教育(2017年2期)2017-02-20 18:59:06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创作观念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0
茅盾文学奖评委高海涛盛赞《岭南创作文丛》
湛江文学(2015年12期)2015-12-19 02:11:00
茅盾文学奖
焦点(2015年8期)2015-09-30 21:16:58
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