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鸣
开着私家车回老家探望父母,父亲说:“这就对了”;去县城吃饭自个掏钱,父亲说:“这就对了”;自己花钱买月饼,父亲又说:“这就对了”……看到这,你是否以为是《知音》上“叛逆病儿终自立,老父欣慰连赞许”式无厘头故事?不好意思,这是近日某报头版上一则报道里的情节,讲述的是当地省直某部门副厅长邓雄飞(化名)“无意中给记者讲起”的今年前不久的回乡纪事。
这则报道,看上去挺像春晚小品素材,剧情煞是跌宕:邓父看到儿子买月饼回家,误认为是公款消费,经沟通才得知,原来都是儿子自掏腰包,连说“这就对了”。其表现形式极富张力:都说重要的事说三遍,报道里邓父复读机般念叨那句“这就对了”,就像是在“父子沟通”程序页面上输入“儿子自掏腰包”口令后的系统显示,令人印象深刻;其三观极正:在亲情磨合中穿插了廉政主题,父子形象也在“不占公家便宜”的价值共振中得到升华。
只可惜,有些网民不解其中意,非但不为邓副厅长的守廉自律、邓父的崇高觉悟所感动,还找起茬来:有的认为全篇都是个人陈述,或者说是单方信源,真实性存疑;有的觉得这篇“正面”的报道矫情———不就是自己掏腰包消费吗?这也成了新闻,确定不是“高级黑”?
依我看,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它呈现的“转作风”场景和传导的廉政价值。新闻着一“新”字,而新往往又基于今昔对比。你看,这篇报道里就特意强调了时间节点是“今年”,这个强调的意蕴不可谓不丰富。它将邓副厅长开私家车、吃饭自己花钱、自费买月饼,跟“八项规定”实施等宏大政策背景扯上关联,也俨然勾画出了某种政治新气象。
或许有人说:官员也是人,个人消费就该花自己钱,包括孝敬父母,即便是厅级干部,“自己花钱买月饼”有什么好宣传好拔高的?这就有些理解偏隘了:大文豪苏轼曾在《刑赏忠厚之至论》里说了,“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相比起以往公车私用、吃饭公款掏腰包,花自己的钱算不算是“善”?既然是,“咏歌嗟叹”又咋了?
犹记得之前有报道曾说,河北省某县委书记曾感叹:“虽然坐了无数次飞机,但取消贵宾厅等细致服务后,我比刚进城的农民还懵懂,订票、取票、换登机牌等,不问就不知道,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与其对照,自己花钱买月饼的邓副厅长是不是愈发可贵?在我看来,在某些人自理能力都欠奉的情况下,他们亲自上厕所,都是值得鼓掌的。
在底线下移的语境中,就该培育出更发达的泪腺,就别怪某些恪守底线的做法成新闻:你想想,当下连老人摔倒在地称“我有医保,不讹人”都成了新闻,你还有什么好苛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