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溪
“如果说现在还有人有充分的理由想加入欧元区,那就是在布满积雪的维尔纽斯,裹得严严实实躲避严寒的民众。”2015新年伊始,《纽约时报》这样评论。1月1日午夜,立陶宛正式采用欧元作为流通货币,继波罗的海邻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之后,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
在欧元区似乎即将再次因希腊而爆发生存危机之际,立陶宛的加入意味深长。对这个波罗的海边的东欧小国来说,加入欧元区是一个经过了漫长等待后如愿以偿的结果。早在2007年,立陶宛就申请加入欧元区,终因通胀率没有达到欧盟标准而被拒。此后经过八年的艰难改革,立陶宛的通胀率、政府债务、财政赤字等项指标均达到欧盟要求,从而为加入欧元区铺平了道路。2014年7月,欧盟同意该国于2015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立陶宛如此契而不舍地坚定加入欧元区有什么好处?大部分国民认为,这将加强他们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使西方国家向其开放市场。而将立陶宛评论了一番的《纽约时报》倒是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新货币或许还能带来更多地缘政治的安全保障。”说白了,就是加入欧元区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称:“加入欧元大家庭能让立陶宛人感觉更加安全。”
独立已经25年的立陶宛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它独特而复杂的历史。
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市中心的广场上,有一座身披盔甲、手持利剑的巨型人物雕塑,胯下的坐骑不是马,却是一匹铁狼。此人正是立陶宛历史上有名的统治者——盖迪米纳斯(Gediminas)大公,据说维尔纽斯城就是在他梦见一头身穿铁甲的狼所在的山丘上建立起来的,并于公元1323年成为立陶宛大公国的首都。此后的一个多世纪正是立陶宛进入强盛的时期,其领土一度西至波罗的海、东达黑海沿岸,“铁狼”也由此成了维尔纽斯乃至立陶宛的象征。
然而,历史却总是和“铁狼”开玩笑。16世纪后,俄国从其东部、普鲁士和奥地利从其西部崛起,“铁狼”陷于“俄国熊”与“普鲁士鹰”的尴尬夹缝中。在被周边大国拉来扯去的争斗中,立陶宛一次又一次地遭到邻国侵略和兼并:被波兰人征服,被沙俄并入版图,遭到法国拿破仑的铁蹄,被德国人占领,被划归苏联管辖……虽号称“铁狼”,但却总是沦为他人嘴里的一块“肉”。
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就一心追求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立陶宛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便成为其“猎物”:1721年彼得大帝在“北方战争”中打败瑞典、签订《尼斯塔特和约》,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部分领土划归俄国,此后俄国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到1795年将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吞并。此后近200年,包括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一直在俄国统治下,仅在一战之后的约20年间有过短暂的独立,二战爆发后随即被纳入苏联版图。1990年3月,立陶宛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率先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后,立陶宛的“东邻”变成了白俄罗斯,但其南部仍是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因此,无论是地缘政治还是地理位置,立陶宛这个面积只有六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依然处于东西方的夹缝之中。
恢复独立后的立陶宛对俄罗斯“心有余悸”,加速了“脱俄入欧”的进程,于2004年加入北约和欧盟,希望把进一步融入欧洲和西方世界作为构建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1989年,法国国家权威地理机构曾宣布,欧洲大陆的地理中心点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普鲁斯克斯村附近,这让立陶宛人十分自豪。然而,这并不能改变立陶宛作为东西方地缘战略对局中一颗棋子的宿命,某种意义上这与乌克兰有相似之处。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让波罗的海三国深感担忧和不安,也许这就是立陶宛急于通过加入欧元区来平衡俄罗斯在经济和能源安全等方面影响的重要原因。
一位立陶宛政治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的边界就是欧盟的边界。”这表明,立陶宛已将欧洲看作是对抗俄罗斯的一个避难所、一种文化、一个经济体及一个壁垒。夹缝中求生存,这或许是一切身处特殊地缘位置的小国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