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淑英
一、切合学校进行文化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向上,注重与学校文化建设相切合,注重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映·彩”文化是宁都实验小学文化建设目标,“‘映·彩文化多彩教育,相让相就相融相衬,多元共生和而不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打造阳光校园,映照精彩人生”,让“多彩教育,特色化生态化发展”是学校的办学目的。在文化先导的基础上,学校推出了以建构“瘦身课堂”和“特色课堂”为主体,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多彩课程”课改方案。一方面,“多彩课程” 深化了“映·彩”文化,使学校“映·彩”文化有了更深的底蕴;另一方面,“映·彩”文化建设为“多彩课程”建设进行了先期的宣传、动员和思想理论灌输,“多彩课程”建设在“映·彩”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诞生。课程建设这颗“种子”培育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培养基”里,“映·彩”文化建设为“多彩课程”后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切合自身开设特色课程特征
在课程指导上,学校不搞形式主义的邀请,不办敲边鼓式的讲座,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人才资源,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课程。
河南郑州市二七区开创的“了解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激励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多彩教育”理念,追求的“共生、共创、共享、共成长”的教育境界,提出的“培养个性+特长学生,打造名师团队,成就品牌学校”的“多彩课程”目标,打造的“多彩课堂”下的“三重课堂境界”,十分切合宁都实验小学的“多彩课程”建设。宁都实验小学的“多彩课程”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向往他们的教育境界,追求他们的课程目标,追逐他们的课堂境界。在这位真正的“多彩课程”建设“专家”的指导下,宁都实验小学探索自己的课程改革。
学校坚持专家的 “指导”。宁都实验小学的“多彩课程”吸收二七区的课程思想,认同他们的课程目标,但不走他们的重复路。在课程运行中,借鉴二七区“多彩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了具有宁都实验小学校本特色的“三阶段两课程”课改路线,并坚决沿着这条路线推进课改。
三、切合师生构建“多彩课堂”
在课堂建构上,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心服务于“做最好的自己”和“做最好的我们”;忠心服从于“了解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激励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立足生本师本,找准课改切入点。
1.主体凸显个性。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宁都实验小学二年级以上生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来自于附近农村小学,由于城乡教育二元格局较为突出,这部分学生基本上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欠佳的问题;二是来自于成班率过高的县城小学,这部分学生在原学校学习已找不到自信,跟不上进度。为了准确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找准课改着力点,把握课堂生长点,学校对每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请他们说说自己喜欢上什么课,想学什么。除了语数英以外,舞蹈、器乐、书法、手工、体育、演讲、朗诵等18项课堂需求最为集中,通过问卷调查,既反映出了学生需求的多元性,又凸显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个性。
2.个性催生课堂。“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需求就是课程最必要的课堂。通过对课程主体的深入了解和深刻剖析,学校找准了“多彩课堂”建设的切入口:“瘦身”常规课堂,将常规课堂改革为学科类“瘦身课堂”和“营养类”“艺体类”“科技类”“生活类”“生态类”等“特色课堂”,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
建构“瘦身课堂”,减轻学习负担。一方面缩减语数英学科课时,为“特色课堂”“腾地”;另一方面根据小学生的专注力一般仅有15分钟到18分钟的状况,进一步缩短教师讲解的时间,课堂经过校本化、生本化,使教师教学过程“变长为短、变拖沓为紧凑”,让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完成随堂检测。
建构“特色课堂”,培养兴趣特长。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18项校本特色课堂,让学生通过“走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堂,通过“多彩课堂”找回学习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发展能力特长,享受童年的欢乐,同时学生的个性化愿望也催生了具有宁都实验小学特色的“多彩课堂”。
3.课堂呈现“真彩”。通过短短一个学期的“多彩课程”实践,学校学生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由沉郁变得活泼,由自卑变为自信,由惰学变为乐学,人人都学有一两门“绝技”,个个学习成绩不断攀升。上学期末,学校举办了一场“多彩课堂成果展示汇报演出”,丰富的节目、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学生、教师、家长、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学生学科类成绩经检测也达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在关注每个学生的同时,“多彩课程”同样也关注每位教师,关注他们的特长和爱好,关心他们的工作,关爱他们的成长。新学期教师报到时,学校要求他们填写《宁都实验小学教师特长愿望调查表》,了解他们的专业特长和教学愿望,以便让教师们展其所长、乐其所岗,在专业发展上获得最大的优势和空间。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