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报关员改革给高职报关专业带来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设置课程以及促进就业等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之面临生源竞争、短期专业吸引力下降以及专业特色需要重新定义等挑战。建议从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提炼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
【关键词】改革 报关与国际货运 专业建设 报关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05-03
随着国务院第三轮改革浪潮的兴起,2013年10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改革报关员资格管理制度的公告》,决定改革现行报关从业人员资质资格管理制度,取消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对报关人员从业不再设置门槛和准入条件。基于此,海关总署决定自2014年起不再组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2014年3月13日海关总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中取消了对报关企业注册在资金上和报关员人数上的硬性要求,进一步落实了国务院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减少资质资格类许可和认定的要求。报关行业面临无需资格审批的新形势。
一、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临的机遇
海关对报关员资格核准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报关员岗位的取消,货物的进出口仍需要报关员向海关如实申报,海关仍然需要对报关员进行管理,区别仅在于成为报关员,不再需要报关员资格证,只需要受报关单位聘用并在海关经过注册登记就成能为该报关单位的报关员。这给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带来了一系列机遇。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以优化
以需求导向和可持续发展为关注点的职业教育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面向报关单位、报检单位、国际货代企业、国际物流企业及外贸企业输送能胜任报关、报检及货代等业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在2013年以前,报关、报检、货代等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在学生是否考取了资格证,而不是注重于学生的业务能力,甚至有些企业提出:拿到报关员资格证的毕业生有多少招多少。这样的社会需求使学校在人才培训模式上不得不在考证和技能上进行取舍,从而进入了为证而考,为资格而考的怪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可能存在有资格没水平或是有水平没资格的现象。报关员资格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是海关为企业选人,因为有“证”的约束,企业不能自主选人,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受限也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随着报关员资格审批取消的后报关员时代的到来,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再受限于报关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可以真正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阶段,集学校、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同时还有报关、报检、货代协会和地方龙头企业的优势,制定出以行业标准为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单一的准入考试优化为报关后备人才培养—报关水平测试—报关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报关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设置能更加灵活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提出: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即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既要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能力,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为步入社会后能够往更高层次职业岗位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大多职业院校都在着力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多数职业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证融通”的做法是在课程开设上围绕报关员资格考试所涉及的内容,教材的选取上以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用书为教材,厚重的考试教材把海关的监管制度进行汇总,没有形象的流程线索,多数是海关的规范性管理要求,文字描述不够通俗易懂,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考取了资格证的学生只会填纸质报关单,不会进行报关单QP系统录入,只会对已经定性的有具体描述的功能单一的商品进行归类,对一些新型的商品或是多功能的产品无法自己运用归类总规则指导商品归类的考生比比皆是。用人单位招到的人不能马上胜任基本的岗位操作,还要企业自己进行新人入职的技能培训。因此“课证融通”有可能导致片面追求通过率,从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人员长期在国际经济舞台的第一线,需要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对外贸政策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较为专业的深度解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目前,报关服务市场日渐规范,报关单位对报关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不能只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报关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求学生能运用网络获取有用的信息,熟练地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备一定的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代理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货运与代理中的具体问题;了解国际货运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晓相关的行业规则;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取消了报关员资格考试,使得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设置更为灵活。由于取消了报关员资格考试,以报关员水平测试为参考,报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能更多地突出技能操作如加工贸易中单耗及用量的计算、报关单QP系统的录入以及报关单找错、商品归类及海关估价等内容,使课程设置更注重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网络以及海关总署官网发布的消息来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学生就业得以促进
只有以合理的课程设置支撑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报关人才才能在就业方面凸显自身的优势。海关对报关员的准入不设限制,不代表谁都可以去报关。因此,取消报关员资格证书恰恰凸显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给报关专业的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不需要资格证,报关单位不再进行“一刀切”的招聘方式,而且在人才考核方面更加灵活自由,报关员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业务技能,也需要有较高的业务素养和较大的业务发展潜力。这样也能反过来促进学生不仅要重视业务技能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否则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容易处于劣势。endprint
二、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而当前海关总署取消了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不再组织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由中国报关协会接替组织的报关员水平测试,由海关准入门槛转变为水平标准评价,这使得多数业外人士觉得水平测试仅仅获得一张报告书,没有一本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业务水平,认为报关专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应该取消报关专业,另谋出路。可见,在报关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高考报名总人数逐年下降,且成人高考、自考、出国留学等多种学习途径使得部分生源被分流,高校扩招与生源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最高学历层次是高职,随着报关员资格证审批的取消,没有通过率这条“红线”的压力,其他高职院校也有可能增设报关专业或是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当中突出报关课程,以及随着教育部对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调整,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势必会对加剧报关专业的生源竞争。
(二)专业吸引力短期内有所下降
欧盟职业教育专家认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表现在人们关注、了解职业教育,对其本身和毕业生有好印象。“如果人们愿意利用职业教育实现个人目标,在考虑未来的学习时,把职业教育作为选择之一,并愿意推荐给亲友,我们就说职业教育对社会是有吸引力的。”报关员准入门槛的降低,让业外人士对报关人才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人人都能做报关员,没有体现出专业特点和专业“含金量”,不再是一个易就业的职业,对应届毕业生及其家长来说就没有吸引力,从而选择其他的专业报读。可以预见,海关总署公告取消报关员资格审批,在近三年内会影响报关专业的吸引力。
(三)专业特色需要重新定义
生源的竞争压力以及短期专业吸引力的下降,给高职报关专业发展带来更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才能焕发新的活力。报关专业的特色不能再局限于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应以突出能力、强化技能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专业发展目标。有特色,专业发展才有生命力。
三、改革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策略
在当今外贸行业的发展趋势下,鉴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外贸行业中的报关员、报检员、货运代理、单证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不再需要持证上岗,拟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只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顺利上岗。这样的就业形势亟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
(一)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地位举足轻重,如果说先进教学设备和足够的实训场所是职业教学中的必备硬件,那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则是职业教学中的提升软件,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因素。本科教育中没有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很多高职院校的报关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国际贸易专业或是物流管理专业转型过来的,或是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的从“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没有从事报关、报检或是货代的实际工作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脱产到企业进行锻炼,通过一线业务的学习和积累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提高业务技能的同时兼顾科研,既掌握教育规律,又了解企业运作情况。
(二)利用技能竞赛平台促进教学改革
从国家到地方每年都要组织各类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竞赛既能展示职业院校的教育成果,也能促进校企合作实质性的发展,同时实现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普教看高考,职教看大赛”已然成为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点。
为了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专业教师会主动思考竞赛任务使用到哪些专业技能,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又是什么,通过设计怎样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每个阶段的培训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及使用何种考核方式,等等。教师们只(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06页)有完成以上工作,才可能组织完成有效的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在竞赛中获奖。为此,专业老师也会有意识地弥补知识陈旧、实践能力缺乏的短板,不断主动学习,积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进而将专业技能的提高迁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专业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
(三)提炼专业特色
1.以行业标准为导向。报关报检等服务性工作是直接与海关、检验检疫等国家行政机构对接,工作要求必须严谨、规范、准确。以行业标准、作业规范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时就已经了解相关行业标准,入职能够进入角色,而不是只会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2.加强“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合作。高职院校注重校企合作,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行政部门的联系,同时与地方的报关协会、报检协会的沟通,做到学校—行政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学校加强与行政部门的联系,了解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求,通过行业协会的沟通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企业也会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通过这种四位一体的联系,拉近了教学—实践—市场的距离,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立足点。报关与国际货运的专业建设还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立足点,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除了继续夯实一般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技能,还要注意专业发展的前瞻性。以广西为例,广西陆续设立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该特殊监管区的货物能享受的政策优惠以及海关监管制度都有不同,与一般进出口货物的海关监管制度也不相同,也需要一批熟练掌握保税监管制度下的报关操作,这些都为专业创新和办出特色提供了机会。
总之,面向未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要不断进取,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报关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的外贸服务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骆炳玲.从学生就业探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
[2]何福贵,张梅. 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黄莹莹(1981- ),女,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责编 王 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