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贞
现代企业职业化建设探讨
●张西贞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企业,客户及客户意识是其做大做强乃至生存发展的原始动力和不竭源泉。而职业化是企业强化客户意识、打造企业竞争软实力、实现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和必然选择。文章从企业角度出发,探讨企业主导下的职业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职业化 客户 内部客户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商品供应从短缺走向丰富,买方市场随即出现。客户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于是如何赢得客户的青睐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一命题”。而职业化也逐渐成为这场“客户争夺战”中被越来越多企业所接收的制胜法宝和普遍共识。
社会上关于职业化的见解和讨论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来“一统天下”。但大多数的研究者均从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维度来衡量界定和展开论述的。所谓职业形象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仪容仪表、着装服饰以及对职业形象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所谓职业技能主要是指企业员工满足客户需要,胜任岗位要求的能力的综合,包括: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一般技能指开展工作需要的通用能力和知识,如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常识等,专业技能指从事特定工作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专业工作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等。所谓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员工的职业信念、道德、态度和思想意识。综上所述,职业化是以客户(服务对象)满意为目的的,涉及形象、技能、素养等内容的工作状态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划化的综合和过程。
社会化分工造就了更加细化的作业单元和服务个体,而这些单元和个体之间形成了以价值交换为纽带的“服务链条”,于是接受产品和服务的下游单元成为提供者的“客户”。企业则将若干单元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向社会提供更加终端的、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于是,企业除了外部客户还有内部客户,股东、上级、同事、下属等有业务往来关系的人或单位都是企业的内部客户。企业员工不论是一线业务员还是后勤管理者,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客户。而树立客户意识,不仅能牢牢抓住外部客户,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作,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职业化的本质和目的是对客户满意的主动响应。从职业形象来看,企业员工注重职业形象建设,就是要给客户一种干练、务实、高效的商业印象,做到“干一行像一行”,让自己看起来“不外行”,让客户产生一种信赖感。从职业技能来看,企业的能力体现在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控制上,员工的技能体现的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上,都是为满足客户的需要,因为客户只关心自己所获得产品和服务,而不在乎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从职业素养来看,不论是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敬业精神,还是严要求的规则、规范和自律,都是为了让客户有更好地服务体验,以更低的沟通成本、时间成本和信用风险与之开展业务往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企业,客户及客户意识是其做大做强乃至生存发展的原始动力和不竭源泉。而职业化是企业强化客户意识、打造企业竞争软实力、实现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和必然选择。同时,职业化也是员工提升个人职场竞争力,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方法,但企业不可能坐等员工自主自发的“职业化”,而应该主动出击,努力打造企业的职业化软实力。
(一)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
职业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而对职业行为、形象的规范则是见效最快、简单易行的突破口。对职业行为的规范企业当从制度设计上下功夫,要建立有规范、能描述、可评测、易推行的员工行为标准或员工职业化手册,并辅以相应的奖惩和考核制度,帮助员工度过对规范的“不适期”。当这种规范逐渐变成大家一种常态化的自主行为时,企业的职业化团队才算是真正建立,企业的职业化管理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二)强化培训的增值功能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人”是企业发展的资源,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则是对人力资源的增值。培训是实现员工技能提升最直接最重要的职能和手段。企业应强化培训职能,丰富培训组织形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员工学习热情;建立并培养企业内训师队伍,开发实用性、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的素质能力提升计划,企业和员工互动,推动员工成长,实现员工技能的稳步提升。
(三)放大文化的导向作用
美国管理学家哈默把企业经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手”的经营,二是“人脑”的经营,三是“人心”的经营。“人手”指的是劳动力,“人脑”指的是知识,“人心”就是人格、精神、道德情操、价值观等是职业素养的内容也是企业文化的范畴。企业职业素养的提升需要充分发掘和放大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和感染力。将职业化的精神内核和实质要求融入到企业理念当中,通过精心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的启迪下,使广大员工产生思想共鸣,建构起既符合职业化标准要求,又能被自己完全接受的思维体系和心智模式;要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利用当代员工尤其是80、90后广泛使用的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互动平台进行理念的传播;要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职业化,将企业文化职能从传统的党团、工会、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部门中独立出来,设置专职的企业文化管理人员,以识别、总结、提炼企业的文化理念,并加以推广。
在一个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商业体系里,职业化是企业必然的、唯一的正确选择。要做到职业化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精细化的专业服务,满足客户、感动客户、留住客户;就是要有统一的行为规范、良好的职业形象让客户信赖;就是要严谨细致专业专注,只做自己做得好的事;就是要加强员工教育,企业职业化就是全体员工的职业化;就是要完善流程制度的监督落实,做到流程制度体现文化、支撑文化、促进文化,从而形成一种以职业化为核心的文化竞争力。
[1]姜汝祥.请给我结果.中信出版社,2009
[2]闫治民.职业化,生存硬道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宏飞.职业化——21世纪第一竞争力.新华出版社,2007
[4]李海婴,李峰.企业自适应能力管理集成的模式分析与设计.经济师,2006(3)
(作者单位: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贾伟)
F240
A
1004-4914(2014)12-266-02